民国航空秘闻:前中国航空公司始末记(1929~1930)

时间:2022-07-24 10:50:53

民国航空秘闻:前中国航空公司始末记(1929~1930)

宏观层面上,欧美航空工业彼时正处于黄金时期,无形中影响着中国航空人的视野与思维;航空于北伐战争及后期的助力,使得统治者不可能忽视这个迅速强大起来的新型工业。但中国的航空先驱们,正沉浸在对未来忧郁的观望中。助力完成“建国大业”,他们现在却“没有飞机,没有资金,没有支持,只有战场,需要他们驾着反复修理的飞机冲锋陷阵”。铭记“国父”教诲的航空人自觉成立中华航空协进会,以壮声势。

航空秘闻搅乱中国航空界的步伐

1928年11月1日,结集多方力量的中华航空协进会成立。同月,协会向《申报》记者言,股金三十万将筹绪,欲购机四架,于明春(1929)间先行开通沪汉之间的商业航班。

于军事航空之外,准备商业航空,亦是当时航空界发展的一种潮流。中国的强邻日本,也正受着世界航空发展大潮的刺激,备战军事航空,同时由国家垄断商业航空运行。

中华航空协进会的支持者之一、当时的航空署长张惠长亦向国府呈文,构思全国航空计划。他有意让出中华航空协进会正在筹备的沪汉线,而提议年内开通京迪线(南京暂至兰州,迪化即今乌鲁木齐)、京库线(南京暂至绥远,库伦即今蒙古首都乌兰巴托)、京滇线(南京暂至长沙)、京粤线(南京至广州)等。

1929年春天,上海的《字林西报》一则秘闻,搅乱了中国航空界的步伐,报纸云:“美国寇蒂斯公司近日与中国政府谈判,欲成立一独立公司,垄断中国航邮,此事寇蒂斯公司参与谈判中人秘而不宣云云。”

这个秘而不宣的人,正是克莱门特・M・基氏(Clement Melville Keys)派出的合伙人:R・O・海华德。而中国方面与他谈判的,是孙中山先生之子、当时的铁道部长孙科。

硝烟弥漫的“地面战场”

1929年4月15日,中美合资的中国航空公司成立。公司条例言明,中国航空公司的事业在于发展全国商务邮政航空事业;中国航空公司亦投资经营全国商务、客货运输及邮务运输的航空事业;自合同订立六个月内,立即开办沪汉线(上海至汉口)、京平线(南京至北平)、汉粤线(汉口至广州)。总而言之,一个外商占60%股份的合资公司,要在中国全权商业航空运输,而至中国军方于不顾。

先不说越过航空署与交通部之管理职权经营中国的商业航空,只中国航空公司“六个月之内立即开办沪汉线”一条,已让航空署大为光火。去年才向民众声明,中华航空协会沪汉线紧张筹备。趁其忙碌之际,中美合资公司秘密谈判,公开结果之际,又抢生意――是可忍,孰不可忍,何况中华航空协进会都是血气方刚的中国军方的代表人物。

敢怒敢言的中国航空界人士,先是猛抨有人在政府里面玩花头,“中国的航空人没有的本能,也没有政治家的手腕,无怪乎中国航空事业不能发展――中国航空界的两大特征:开烂飞机、修烂飞机。”

这样激烈的言论,完全证明在中美航空公司“空降”之际,会有更大的反对声音。果然,航空人士在官方杂志上说“中美航空公司成立,凡此种种,显系将中国空权拱手让人,国民政府竟将其公布。然而,政府是有能的,而人民是有权的,吾人唯站在权的地位……至言之能否有效,则视乎权之能否实施。”

随后发声的中华航空协进会,以“国府正努力废除不平等条约,却与外人订立此丧权辱国条件”而抗议,坚决反对中国航空公司成立。如此,从各地分会,到各航空队飞行员及工作人员,再到航空署一致反对此条约。

中华航空协进会及航空署行动了。

1929年5月,距离中国航空公司成立不足月余,沪蓉航空线管理处成立。7月8日开始开通上海至南京的航班。“它明显违反了与美方所订合同的规定,但中央政府没有采取行动。”8月,纯美资企业中国飞运公司在沪蓉航线开通之际成立。按照合同规定,它可以在合同划定的航线自由飞行,承担航空运输任务。

航空署的顶头上司军政部是站在他们这一边的。

虽然表面上与铁道路和平往来,恭喜对方的部长谈下一家中国航空公司。但在实际问题上,军政部态度强硬:按照航空署呈文请求,拒绝中国飞运公司使用南京明故宫机场;在上海,只批给它们一小块地方;而在汉口,虽然勉强允许他们使用汉口机场,却不准建设机库。

10月,中国飞运公司始飞上海至汉口段。首航乘客是孙科与他的夫人。

即便困难很多,中国航空公司也要顽强地生存下去。克莱门特・M・基氏曾说过,航空的成功,90%取决于地面。然而,这90%的地面,却渐渐塌陷。

股灾袭击美国之际,航空股票急跌。在中国,则是中国交通部拒绝向飞运公司拨付邮资收入。这是交通部与孙科的战斗。

1929年的商业航空“大战”,交通部名义上呈行政院,要求忽视中华航空协进会及一众航空人的反对声音。实际上,交通部长王伯群对于中国航空公司独立交通部管理、董事长是孙科一事极为在意。沪蓉航空处成立之际,他甚至派邮政司长去参加剪彩。这都足以说明他的立场。

很快,孙科以辞职相威胁,并真的辞职。在王伯群荣升中国航空公司董事长之际,他表示:这个公司没有存在的必要,该是撤销合同的时候了。

也许从铁路系统脱离交通部而独立建部的那一天起,王伯群就不爽。1928年他甚至一度发出辞职要求,原因只因“事权不统一,无法管理”,经蒋司令一番慰抚他才打消去意。也许,是航空署及中华航空协进会以民族主义立场的呼喊,让他早想撤销这家公司而后快。更可能的是重新组建一家只为交通部独管的民航公司。

不论如何,撤销中美航空合同的声音让中美双方的某些人大声反对。可“光脚不怕穿鞋”,上一次谈判,中国广阔的天空,使得美国公司深信,投资就能赚钱。而这一次,中方早就不顾中美航空合同在前,又转身与德国公司谈判(这就是后来的欧亚航空公司)。

最终的结果,不是合同撤销,而是条件更改。

新中航公司诞生

1930年7月8日,中美新航空合同签订,合资的中国航空公司,由中国交通部持股55%,美方持股45%(前中国航空公司,中国持股40%,美国持股60%)。 这家公司由中国飞运公司、中国航空公司和沪蓉航线管理处合并而来。

这家公司,即是后来飞越“驼峰航线”的中国航空公司。抗日战争后,中方完全收回股份,中国航空公司成为纯中国血统的航空公司。

1929年,沉闷的中国天空因为中国航空公司的空降而爆炸,人们看到,中国的航空人士是如何敢说敢做,反对它,不仅要说出口,还要主动出击;而1929年,在政府层面掀起的废除不平等条约运动、关税自主运动,昭示着从清末开始汹涌而起的民族主义暗潮正愈演愈烈。这些经济、政治活动实施,正好再次助力它的发展。并不清楚其中纠葛的中国人,在听到中华航空协进会的反对之声时,很容易就被它声明中的“丧权条款”而刺激,这是中国觉醒的一个折射。

另一方面,自从有了中美航空新合同这一成功典范,之后与欧亚航空公司甚至夭折的中法航空合同,都规定中国方面必须占有股份的大部。有人评论,这是中国政权的一次伟大的胜利。

也许,这伟大的胜利背后还有许多隐密纠缠的各方利益需求,为普通人所不知。其实每人,都可以从这一历史事件中,根据当时特定的社会背景,得出自己的结论。

上一篇:浅析公允价值在我国运用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下一篇:Mooc教学模式与空间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