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让中国高校乱针绣课程更好发展

时间:2022-07-24 10:03:23

浅谈如何让中国高校乱针绣课程更好发展

摘 要:如今众多的高校已经开始开设乱针绣的课程并且已经成为环境艺术专业学生作为软装饰学习的必修课程,在课程的开办到如今的高速发展的很多年之中,学生和老师都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并且在此过程当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就在与此同时,学生和家长对于乱针绣这门课程的疑惑与不解也随之而来。

关键词:乱针绣;“反常化”;宣传力度;精神价值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14-01

乱针锈,又名正则绣,是1930年代由常州刺绣家杨守玉所创造的刺绣针法,这种针法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刺绣技术以及西洋艺术的特色,并受到清末民初沈寿的仿真绣所启发影响。

乱针绣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是传统刺绣无法相提并论的,其审美效果不仅仅有装饰艺术的形式美及工艺作品带来的材料质感和不同针法的肌理感,更难得的是它还具有传统绣种不具备的写实派绘画的逼真感。由于乱针绣的针法活泼、线条流畅、色彩丰富、层次感强、风格独特,常常被工艺家绣制油画、摄影和素描等稿本的作品。

如今众多的高校已经开始开设乱针绣的课程并且成为环境艺术专业学生作为软装饰学习的必修课程,在课程的开办到如今的高速发展,学生和老师都在不断地学习实践并且在此过程当中取得了骄人的成绩。但就在与此同时,学生对于乱针绣这门课程的疑惑与不解也随之而来。

在成都几大高校采访了很多学生对于乱针绣课程的看法中,很多非艺术类学生对于乱针绣这门课程的开办并不理解,简单的认为乱针绣就是缝缝绣绣,也有一些学生认为乱针绣就是绣花,当向艺术类学生提出:若乱针绣从必修课程变为选修课程时你们还会选则学习纤维艺术这门课程吗?大多数学生给的答案是不确定,乱针绣作为一门既年轻又古老的艺术却为何没有在高校学生中吸引到越来越多的高校学生来学习。

在调查中发现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两种,一是由于目前中国的社会正处于高速发展的时间段,社会节奏越来越快,大学是社会的一个小缩影也不能幸免,很多学生心情浮躁如果让他们定下心性来创作乱针绣是很困难的。二是由于社会对于乱针绣的认识度不是很高,当笔者在采访高校男学生父母对自己儿子绣乱针绣的看法时,他们则表示了对学校开办此门课程的不解和困惑。

中国社会的高速发展是我们喜闻乐见的,乱针绣取得的傲人成绩也是不可否认的。但我们应该理性的看待乱针绣发展道路上的问题才能让我们的国粹乱针绣更好的发扬光大,笔者认为对于乱针绣课程的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可以在以下两个方面来解决。

乱针绣教学者可以通过改变乱针绣的创作方法、风格、表现形式来揭开乱针绣另类美丽的面纱,可以利用“反常化”的方法吸引更多的学生投入到乱针绣的学习当中。在社会的高速发展之中我们深陷于实用和各种利益关系,于是对周围的世界缺乏应有的感应能力,各种各样能唤起我们美感的东西往往一晃而过,我们的感觉已经麻木不仁,我们的存在只是人生旅途上的匆匆过客,除了对周围世界的这种机械、自动的无意识反映外,竟空空如也,哪里还谈的上对人生,对世界的深刻体验和诗意的感觉。此时,“反常化”的创作手法使世界变得新鲜,使人的机械存在变为真正的人的存在。运用先进的科技材料,有别于常规传统的技法,不同的创作观点和视角来进行乱针绣的创作。由于在我们日常生活当中,一切行为、动作、言谈等,只要变成一种习惯性的东西,就会变成带有机械性,自动化的东西。当我们反其道而行时,运用“反常化”的方法来表现乱针绣时,由于运用了新的创作方法、新的风格、新的表现形式,它不同于教学者传统乱针绣给学生和参观者的体验和感受,所以会在观赏之后留下深刻的印象,从而可以吸引到更多的学生来进入乱针绣的学习课堂当中。

不仅如此,在自身的不断改进不断创新、运用“反常化”的方式来进行乱针绣的艺术创作时,还应不断地加强对于现代乱针绣的认识,并努力的宣传。乱针锈是1930年代由常州刺绣家杨守玉所创造的刺绣针法,这种针法融合了中国传统的刺绣技术以及西洋艺术的特色,并受到清末民初沈寿的仿真绣所启发影响。但在传世八十余年来,乱针绣一直是“藏在深闺人不知”单是常州本地市民,对其认识也是十分有限的。在过去,乱针绣只是作为政府馈赠的礼品,用于国与国之间的礼物交往,在市场上难觅其踪;不过近年来,这种状况得到了改善,近年常州开设了第一家以面向市场为主的乱针绣工作室,经过三年多的发展,已渐渐为大众所了解,也渐渐推出了许多作品面向大众。

一幅优秀的乱针绣艺术品它已经超越了其本身的美学界限而赋予人们无穷的精神价值,把一幅优秀的乱针绣艺术品放在室内空间中既有装饰性又有很高的艺术性,它的摆放不仅仅为生活增加了情趣,美化我们的生活环境。还使我们学习者从中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东西提高我们的艺术鉴赏能力,增加对生活的热爱。

参考文献:

[1]梁金瑞,缪根生.现代乱针绣的艺术魅力[J].2010.

上一篇:浅论口译过程中双重语境的认知构建 下一篇:应对方式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