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口译过程中双重语境的认知构建

时间:2022-03-11 11:19:39

浅论口译过程中双重语境的认知构建

摘 要:本文基于当代认知语言学中概念范畴的理论阐述,提出口译双重语境认知构建的连通原则,以2010年3月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所使用的三句古训口译为例,考察口译语境的认知构建过程。

关键词:口译双重语境;认知构建;在场与不在场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2-0205-01

一、引言

口译认知语境构建是指对围绕口译过程的话语环境以及由此推断出来的相关信息进行经验分类,主要涉及在场(presence)与不在场概念(absence)。“在场”这一术语出自解构主义哲学家德里达,用以指代他所说的“绝对词义”,即所谓超乎语言应用之外的一个绝对的语义基础(艾布拉姆斯,1990: 69)。存在表示在场,其反面就是不在场。二者在口译语境认知构建中连通互动,本文称其为口译双重语境。

二、口译语境的概念视角

2010 年3 月的人大记者招待会上,国务院总理发表了简短的开场白,其间三次使用古训,成为发言的闪光点,也是口译的难点。温总理开场伊始就借用“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一古训,提醒我们前进的道路上不能有丝毫的懈怠,必须坚持到底。现场译员将此句译为“Half of the people who have embarked on the one hundred mile journey may fall by the wayside.”。若对这一口译进行还原,其意思是“行百里者中,一半人会半途而废”。这恐怕不切合温总理的原意。造成这一偏译的缘由,是译员缺乏实时整合在场知识与不在场知识的概念能力。温总理使用的这句古训宜译为:“Only half is achieved even if one has traveled ninety of the one hundred miles, that is to say, the last part of a long journey usually turns out to be the hardest to make”。

在陈述了中国仍然面临困难的社会现实后,温总理以“华山再高,顶有过路”来表明战胜困难的决心意志。我们认为,温总理的这一句话宜译为:“No matter how high Mount Hua is, a man can always manage to find his way to its top.”既保留了民族特色,又突显了自身努力的必要性,有激励斗志的效果。相比之下,现场译员的译文“No matter how high the mountain is, one can always ascend to its top.”就不尽如人意了。

三、在场概念与不在场概念的认知运作

以温总理第三次引用古训及其口译为例,进一步说明这两类概念运作的认知过程。作为简短发言的结束语,温总理说,“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

首先,“亦余心之所善兮”的思维处理从初始的经验感知“For the goal that I am striving to reach...(对于我所追求的目标……)”发展到更符合原文思想感情的结构“For the ideal that I hold dear to my heart...(对于我内心所珍爱的理想……),此部分为现场译员所译,反映出语境运作中的情感协商过程。“虽九死其犹未悔”可译为“I’d not regret to die a thousand deaths”,表示“纵死无悔”(“九”在汉语代表“多数”)。但是,现场译员将这一句译成了“I’d not regret at a thousand deaths to die.”则不合乎英语思维模式,这恐怕是不在场概念突显在语言化过程中出现了连通偏差所致。

四、结语

本文以温总理记者招待会所使用的三句古训及其口译为例,基于当代认知语言学关于概念范畴的理论阐述,以在场与不在场概念的运作阐析了口译语境的认知构建。

参考文献:

[1]Gile,D. Basic Concepts and Models for Interpreter and Translator Training. Amsterdam and 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1995.

[2]Ingram,R.M. Simultaneous Interpretation of Sign Languages: Semiotic and Psycholinguistic Perspectives. Multilingua 1985,4 (2):91-102.

[3]艾布拉姆斯.欧美文学术语词典[M]. 朱金鹏、朱荔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

[4]何兆熊. 新编语用学概要[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上一篇:浅析大学语文的课程定位 下一篇:浅谈如何让中国高校乱针绣课程更好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