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下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时间:2022-07-24 04:05:01

素质教育下数学学习方式的改变

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学生是学习数学的主人,而教师则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原来的过分重学习结论而轻学习过程、过分重知识“再现”训练而轻知识“迁移”能力培养的倾向,课程改革更新了教师的教学理念,改变了数学课堂的面貌,更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如何提高初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呢?

一、贴近生活,激发兴趣,提倡研究性学习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不是“客体”。积极主动的数学学习,才是有效的数学学习。从哲学的角度来看,在教与学这一对矛盾中,学是矛盾的主要方面,这是因为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状态是地理学习是否成功的内因,教师提供的教学指导只是一种外因,真正起决定作用的是学生的内因,而不是外界因素与条件,正如有的人所说的那样:“你可以把马牵到河边,但你永远无法强迫马饮水。”例如,一位教师为“同类项”一课准备了精美的课件,其内容是辽阔的草原上牧民赶着牛羊的场面,画面、音乐非常美丽、动人。由此,教师引出的问题是:“牧人将怎样关好赶回的牛羊?”很显然,其目的是要引出一个“物以类聚”的道理,从而导出“同类项”的概念。诚然,这一设计也的确增强了课堂的吸引力,使学生有了兴趣,但是,用近5分钟的时间来引出一个小孩都能明白的道理是否值得却需要我们思考。

要改进评价方式,让学生在表扬声中激发兴趣。坚持正面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这是增强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手段。但是,教学中评价简单化的现象却不容忽视。

一方面,“你真棒”“你真行”之类的语言充斥课堂,它不仅不太适合初中生的年龄特征,而且也是一种指代不明的评价。答案的确定性是数学的一大特点,而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体验“成功”,对于学生明显的错误也用“你说得很有道理,不过……”来评价,显然是对学生思维方式的一种误导。

二、创设情境,合作交流,提倡合作性学习

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地理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将努力创设有利于人际沟通与合作的教育环境,使学生学会交流和分享研究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发展乐于合作的团队精神。课题组一般由5~7人组成,学生自己推选研究和组织能力较强的同学为组长,聘请有一定专长的成人为指导教师。小组合作学习作为基本组织形式贯穿学习过程的始终,课题研究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小组成员间合作的默契程度。

课堂上要增加学生讨论交流的机会,让学生在与同伴的合作中体验快乐。新教材多以“问题串”的形式呈现学习内容,并且给出了“做一做、想一想、试一试”等诸多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对于那些知识结构恰当、问题难度适中的内容,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前提下经过讨论、交流,在合作中学习肯定是好的方式,但是,讨论交流的滥用,甚至“没有小组交流就不是课改”的极端认识也随之产生了。例如,有的老师将什么是负数、什么是直线等一些最基本的概念让学生分组讨论,然后各组交流各自所给的“定义”,学生实在是无从说起。

当然,新的高中数学学习理念要求数学课程的教学,应该注重演绎与归纳的结合、知识传播与获得知识过程的统一;尽量从实际出发,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论证与抽象;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收集、整理、分析数字信息并得出结论,帮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各层次数学知识,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作者单位 河北省冀州市中学)

上一篇:学生数学课程的学习与日常生活 下一篇:浅谈激发学生学习医学的兴趣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