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及对策分析

时间:2022-07-24 12:40:51

急诊护士的职业安全防护及对策分析

【中图分类号】R379. 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4-0131-01

急诊科是社会医疗救助以及参与抢救危重病人的重要场所。急诊疾病呈多样性、复杂性、病情急、变化大、来势猛、死亡率高,其护理工作的特点是工作量大、涉及面广、风险性强。急诊护士要充分利用短暂时间正确的进行分析认识,及时采取有效的防护对策,保证急诊护士的身心健康,最大限度降低职业危险因素,现将诸多潜在危害因素做简要分析。

1 急诊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

1.1 生物因素 :主要是乙肝病毒、丙肝病毒、艾滋病毒、结核杆菌、流感病毒等。急救工作中往往是在未明确诊断疾病前接触具有传染性的血液、体液、伤口分泌物、排泄物。最常见的血液传播疾病是乙肝、丙肝和艾滋病,如果不做好防护很可能被传染上而成为带病毒者。我国是乙肝高发区之一 ,医务人员感染率是普通人群的3~6倍[1]。

1.2 物理因素

1.2.1 锐器与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2]出血的意外伤害。急诊科患者大多病情急 ,燥动不安 ,生命体征不稳定 ,需立即建立静脉通道 ,对有外伤的需立即包扎 ,缝合 ,止血等抢救。在这紧急时刻操作不当时 ,极易发生针刺伤及刀割伤。

1.2.2 噪声:急诊工作环境嘈杂 ,主要有患者的声、电话铃声、监护仪的报警声、120的警笛声、家属交谈讨论声及小孩的哭声 ,大人的叫嚷声等等。护士长期处于这样的高分贝环境中 ,会引起耳鸣、头昏、血压升高、失眠等。

1.2.3 负重及运动性危害:急诊护士在班多数时间是站立工作,不停奔走 ,下肢静脉易曲张。经常搬运重物及患者 ,长期低头操作 , 容易出现颈背腰疼痛,易引发腰椎颈椎等疾病。

1.2.4 电离辐射:急救患者病情重 ,做各项检查需护士陪同 ,CT、X线检查具有辐射[3]。长期生活在监护仪器的电磁场中有可能致畸致癌 ,尤其是怀孕的护士 ,放射线、电磁波、电力波、静电器等可能对母婴健康不利。

1.3 化学因素:急诊护士工作中需频繁接触各种消毒剂、清洁剂。常用的如戊二醛、84消毒液、紫外线等。这些消毒灭菌剂会腐蚀皮肤刺激呼吸道引起咽炎、鼻炎、结膜炎、皮炎 ,甚至哮喘。

1. 4 社会心理因素

1.4.1 急诊护士因工作环境的特殊性 ,每日在工作中高度精神紧张、心情焦躁 ,加之轮班对身体及心理也造成一定的影响,护士易产生疲劳、胃痛、便秘等疾病。

1.4.2 人际冲突在急诊工作中也时有发生,急诊病人常常病情或伤情严重,尽管医护人员尽力抢救但仍不能挽回生命或致残时,尤其是那些猝死和因车祸等外伤引起的非正常死亡,家属对突发事件难以接受,对病情变化难以理解,常无法接受已定事实,因而迁怒于医护人员,提出一些不合理的意见,甚至发生打骂医护人员的现象使其身心受到伤害。

2 安全防护措施

2.1 加强急诊护士职业安全教育 ,提高自我防护意识 ,组织业务学习 ,掌握各种疾病的传播途径 ,制定合理可行的防护措施 ,纠正受伤后的侥幸心理 ,清楚认识各职业危害对人体的损害 ,做好自身防护。

2.2 急诊护士应规范操作程序,在紧急情况下做到沉着冷静,认真仔细,工作中不断总结技术操作的技巧,避免针刺伤及利器损伤。给不配合治疗的患者进行操作时最好有他人协助,使用后的注射器应当直接放入耐刺防容器中,禁止注射器使用后重新回套针帽。

2.3 急诊护士在接触血液、体液或被血液、体液污染的物品时,应戴手套,在操作中若手套破损,应立即更换,护士手部皮肤发生破损,必须戴双层手套进行操作,脱手套后应彻底洗手,必要时进行手的消毒,以免造成交叉感。

2.4 教育和传授年青护士学会恰当的选择工作速度及身体姿势,既要保证工作的及时性和连续性,又要注意缓解护士因工作姿势、时间带来的身心疲劳,以缓解工作的紧张程度。

2.5 急诊护士在工作中应严格掌握消毒隔离制度[4],接触化学消毒剂时,应戴手套、口罩,有条件的医院可戴防护眼镜,以免损伤皮肤或引起呼吸系统和眼部损害。

2.6 急诊危重患者多、工作量较大,应适当增加值班人员,实行弹性排班,合理配置人力,以减轻急诊护士的心理压力,创造和谐的工作气氛;多活动,放松心情,及时释放工作压力,将心理性职业损伤降低到最低限度。

2.7 急诊护士在抢救工作中要注重关心体贴病人,认真履行告知义务,以取得病人及家属的信任。当面对病人及家属的负面心态和异常行为时,要具有良好的自控能力,耐心开导,做好心理疏导工作,促使其转化为良好行为,避免医患冲突发生。

总之,急诊护士在日常工作中应该强化安全观念,了解对自身健康危害的各类因素,提高对这些危险因素的安全防护,只有保障身心健康,才能真正地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

参考文献

[1]谢延香,张文颖,刘剑斌,等.医院护理职业防护探讨[J].承德医学院学报,2007,24 (1) .

[2]陈青娥.浅谈外科护士的职业防护[J].中国现代临床医学杂志,2007,7 (6):5.

[3]王凤梅. 浅谈医护人员的职业防护[J] . 农垦医学,2002 ,24 (4) :310.

[4]靳桂明,刘幼英,张瞿璐,等. 三级预防策略在医院感染控制中的应用[J] . 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3 ,13 (9) :8312833.

上一篇:护士心电图知识知晓情况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急诊科护理人员心里压力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