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特征及关系的研究

时间:2022-07-24 06:44:01

高职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特征及关系的研究

摘要:通过对贵州省五所高职院校进行社会支持问卷和应对方式问卷的调查,使用SPSS软件对实测数据进行T检验,相关研究和逐步回归分析等,全面了解高职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特征及其关系,为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重要依据。

关键词:高职生;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特征及关系

一、研究背景

国内外研究表明: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应对方式(coping style)作为生活事件与应激反应的中介变量,与心理健康关系密切:积极的应对方式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网络有利于缓解精神紧张,帮助个体应对应激事件,从而起到保护心理健康的作用,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会使心理健康水平下降。所谓社会支持就是指个体与社会各方面,包括亲属、朋友、同事、伙伴等社会人以及家庭、单位和社团组织等产生的精神上和物质上的联系程度。应对方式就是个体面对挫折和压力时为减轻其影响而做出的认知和行为的努力程度,它是心理应激过程中的中介因素,应对方式不同可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状态进而影响身心健康。

高校逐年扩招,使得越来越多的在校生感受到强烈的就业压力,很多学生处于心理亚健康状态。高职学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特殊群体,在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方面的专门研究十分缺乏,因此对高职学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本研究旨在了解高职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特征及其关系,为心理问题的预防和干预提供重要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对贵州省内五所高职院校进行随机抽样问卷调查,剔除无效问卷,收回有效问卷382份,回收率达85%。其

中男生160人,女生222人;一年级164人,二年级114人,三年级104人。

(二)研究工具

社会支持问卷采用肖水源编制的《社会支持评定量表》。量表由10个项目组成,包括三个维度: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和对支持的利用度。客观支持是指客观的、实际的或可见的支持,包括物质上的直接援助和社会网络;主观支持是主观的、体验到的或情绪上的支持,主要指个体在社会中被尊重、被支持和被理解的情绪体验和满意程度;支持利用度是指个体对社会支持的利用情况。本次测验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5,各维度的α系数0.62~0.76之间。

应付方式问卷采用肖计划等人编制的自陈式个体应付方式行为评定量表问卷,该问卷包括六个维度:解决问题、自责、求助、幻想、退避和合理化。一般认为,解决问题和求助是积极的应对方式,而自责、幻想、退避以及合理化是消极的应对方式。本次研究问卷整体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2,各维度的α系数在0.65~0.78之间,具有较高的信度和效度。

(三)统计处理

采用SPSS11.5 for Windows对实测数据进行描述统计、T检验、S-N-K分析、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的特征

1.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各维度的性别差异。以降序排列应对方式得图1。可见高职生主要采用的应对方式是解决问题和求助,而用得最少的应对方式是自责。这说明高职生大都偏向积极的应对方式。

为了进一步比较社会支持各水平和应对方式的性别差异,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见表1。男生在合理化应对方式上显著高于女生,而其他应对方式均无性别差异;男、女生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以及总社会支持上都没有显著性差异,但在支持利用度男生明显低于女生,存在显著性。

2.不同年级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差异比较。表2采用One-way ANOVA对各年级的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各水平进行比较发现:不同年级的高职学生在社会支持各水平上均无显著的差异,说明高职生在社会支持上并没有随着年级的增长而有明显变化。在应对方式中的幻想、退避及合理化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但在自责、解决问题及求助方面,不同年级的高职学生呈现明显的年级差异。进一步采用L-S-D法分析发现,三年级在自责上显著高于一、二年级,而一年级和二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三年级在求助和解决问题上都显著低于一、二年级,而一年级和二年级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二)应对方式和社会支持的关系

1.社会支持各水平与不同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相关研究结果(表3)表明:不同应对方式与总社会支持都有显著性相关。总社会支持与解决问题和求助呈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退避和合理化显著负相关。可见,积极的应对方式与总社会支持呈正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与总社会支持呈负相关。主观支持与不同应对方式的相关显著性,同总社会支持与不同应对方式的相关显著性是一致的;客观支持与自责、退避呈显著负相关,与求助呈显著正相关;支持利用度与求助有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和合理化则呈显著负相关。

2.不同社会支持水平对不同应对方式的回归分析。以社会支持各水平为自变量,应对方式为因变量,采用逐步法作回归分析,结果如下表4。可见,支持利用度进入自责方程,贡献率为1.2%,说明越是善于利用外界支持的人越少采用自责这种应对策略;客观支持进入解决问题方程,贡献率2.9%,说明客观支持水平越高的学生,越喜欢采用解决问题这种积极的应对策略;主观支持、支持利用度都进入求助和幻想方程,这说明主观支持程度越高,又懂得善于利用支持的学生,就喜欢用求助这种应对方式,相反就少采取幻想应对策略;主观支持进入退避、合理化方程,贡献率分别为5.7%、2.5%,可见主观支持程度越高,采用退避和合理化的应对方式就越少。综上可见,回归分析与前面的相关研究是一致的。

四、讨论与结论

综上所述,高职生最常用的应对方式为解决问题和求助,较少采用的是合理化、自责应对方式,高职生的应对方式是以积极的应对方式为主的。这说明现在的高职生在应对过程中,对问题能够多加考虑,三思而后行,对困境有较充分的认识和应对能力,能够适时调整好自己的状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理。这一结论同马晓红的研究结果是一致的,同时高职生也有着和大学生一样的应对方式和策略。

从性别上比较高职生的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主观支持、客观支持和总社会支持上,男、女生没有显著的差异,但是在支持利用度上,女生明显低于男生。说明女生不如男生善于接受和运用别人的帮助、支持,这很有可能与女生天生矜持和爱慕虚荣有关。男、女生在解决问题、求助、退避、幻想及自责应对方式上,均不存在显著的差异,但是在合理化上,男生明显高于女生。这与男、女生在支持利用度上的差异一致的,男生善于接受和利用别人的帮助、支持,因此在处理问题时,较女生处理问题时合理化程度高一些。以上结论同国内一些研究结果有明显出入,施承孙等人研究发现应对方式存在性别差异;马晓红认为大专生在应对方式上有性别差异;张虹等人研究发现,男、女同学在应对方式的运用上没有明显的差异。

高职生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在年级因素上的多重比较结果表明:在社会支持及各水平上都没有显著的年级差异。这与李黎研究提出的不同年级学生在主观支持上有显著差异不一致。三年级的学生在解决问题、求助上明显低于一、二年级学生,而在自责应对方式上显著高于一、二年级学生。这种情况很有可能是三年级学生面临就业时,才发现荒废了学业,在校期间没有认真学习专业技能,大多处于懊悔之中,承受的较大压力造成的。因此,三年级学生多采用自责这种消极的应对方式,而较少采用如解决问题、求助的积极应对方式。在合理化应对试上,三年级学生显著高于二年级,而一年级和二、三年级之间没有显著的差异。这说明在处理问题的合理化上,三年级学生处理问题和事情较一、二年级学生成熟和稳重些。幻想、退避两种应对方式在年级这一因素上没有显著差异。

在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的相关分析中发现:不同应对方式与总社会支持均有显著性相关,积极的应对方式与总社会支持呈正相关,而消极的应对方式则与总社会支持呈负相关。主观支持与积极应对方式呈显著正相关,同消极应对方式呈显著负相关;客观支持与自责、退避呈显著负相关,与求助呈显著正相关;支持利用度与求助有显著正相关,与自责、幻想和合理化则呈显著负相关。本研究结果与前文献〔10〕所得结论一致。说明不同的社会支持水平感受与应对方式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善于运用来自各方面支持和帮助的个体,往往在处理问题和事情时,能够理智面对,做出正确的抉择。用逐步回归进一步分析发现,高职生社会支持水平是一种有效预测应对方式的重要资源,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状况,对心理问题进行有效的预防和干预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王渭玲,汪勇.276名医科大学生应对方式、人格与心理健

康调查[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3,⑵.

[2] Edwards JR. Cooper CL:Research in stress,Coping and health-

Theoretical and methodological is-sues.Psychological Medicine,1988,18.

[3] 范晓琳,杨伊生.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7,(12).

[4] 王柳生.大学生自我价值感、应对方式及关系研究[J].宁

波大学报,2003,⑴.

[5] 陈赛真.自我价值感、社会支持对职校生主观幸福感的影

响研究[D].福建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6] 肖水源.社会支持评定量表[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增

刊),1993,.

[7] 王淑娟.大学生应对方式与社会支持水平关系的研究[D].

华中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6.

[8] 肖计划.587名青少年学生应对行为研究[J].中国心理卫

生杂志,1993,⑶.

[9] 马晓红.大专生应对方式及其与社会支持的相关研究[J].

邢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8).

[10] 施承孙,董燕,等.应对方式量表的初步编制[J].心理学

报,2002,34(4).

[11] 张虹,陈树林,等.高中生心理应激及其中介变量的研究

[J].心理科学,1999,22(6).

[12] 李黎.大学生社会支持状况与挫折应对的特点[J].中国临

床康复,2005,(11).

上一篇:河北省体育教育专业学生就业对策研究 下一篇:“80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的调查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