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策略刍议

时间:2022-07-24 12:41:56

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策略刍议

摘 要 在分析我国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中课程层面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构建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原则,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层面构建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并对其实施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 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3)36-0006-03

加强教师信息素养教育,是信息化社会对当今教育提出的时代课题。师范专业大学生(下称“师范生”)作为未来教师队伍的新生力量,其信息素养的高低,对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高未来教育质量,有着不容低估的影响。同时,师范生时期是教师教育的重要阶段,该阶段信息素养教育的质量也关乎信息时代教师教育整体效率与质量的高低。然而,目前我国师范专业信息素养教育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课程设置、教育方法等方面还很不成熟。在此情况下,探讨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及实施策略,无疑是非常必要的。

1 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课程设置“三足鼎立” 目前,我国大部分的高师院校都开设了文献检索课,但大多止于一般文献检索技术的简单培训和图书馆用户教育,离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还相去甚远。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开设,虽然在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与意识方面起了一定作用,但在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安排和课程实施上存在各自为政、随意性较强等问题。课程之间缺乏整合与总体的系统设计,而且过于强调对具体知识和技术的传授,教学内容更新滞后,在培养学生信息素养方面,整体效果并不理想。

重技术教育,轻文化素养培养 “信息素养”的英文是“Information Literacy”,它也可译为信息文化[1],其本义更多地强调一种文化理念,是与以读、写、算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素养一脉相承的,是传统文化素养在信息化社会的延伸和拓展[2],是一种可以通过教育所培养的,在信息社会中获得信息、利用信息、开发信息方面的修养与能力。信息素养教育最终应该是一种文化素养教育,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较重视有关技术内容的传授,强调信息的自然科学内容,而忽视了其中的文化因素。

重技能习得,轻意识与态度培养 目前,信息素养教育强调信息技能的习得,而在信息意识与态度方面却相对薄弱。不论是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的实施还是教育评价,知识技能的被关注程度均明显高于意识和态度、道德。虽然信息素养中的知识和技能具备客观性,教学和评价操作性强;而信息意识和态度因其主观性强,教学和评价相对复杂,但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对人的培养,深层次的文化支持与哲学上的理性思考不可或缺。从某种意义上讲,正是信息素养中的情感与道德教育决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的成败。

2 构建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体系的构建应以全面把握信息素养的涵义为基础 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从信息素养教育的目标研究入手[3],而对信息素养涵义的全面把握则是信息素养教育目标研究的前提。我国学者对信息素养涵义的阐释,大多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包括信息知识与信息技能)、信息伦理道德三个层面着手,其中信息意识主要指对信息重要性的认识,对信息的敏感性与洞察力;信息能力包括获取、评价、、利用及创造信息的能力,这里面既包括了对信息知识的掌握,又包括运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问题解决的能力;信息态度主要指在信息化环境中所应该具有的道德、情感、法律意识与社会责任。

不过要全面把握信息素养的涵义,除从以上三个层面分析其内涵外,还应从信息技术与信息素养、传统文化素养与信息素养的关系两个维度分析其外延。一方面,信息素养是信息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其涵义也是随信息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演变的;另一方面,信息素养虽有不同于以读、写、算为核心的传统文化素养的显著特点,但它却是与传统文化素养一脉相承的,是传统文化素养在信息化社会的延伸与扩展。信息素养内涵的三个层面决定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具体目标和主要内容,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具有方针作用;而信息素养外延的两个维度则决定了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应该具有动态发展、与时俱进的特点及与其他学科课程的密切相关性,对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实施具有指导意义。

体系的构建应突出师范特色 师范生信息素养并不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信息素养,而应是对于师范专业的具体化,它以当今大学生作为未来的教育工作者所应具备的以教育信息化意识、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能力为核心的专业信息素养为特色。这就决定了其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将专业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突出师范特色,才能更好地满足教育信息化对未来教师信息素养提出的要求。

体系的构建应体现系统性与层次性原则 既然是体系,就不是内容与方法的简单排列组合,从内容设置到方法实施都应遵循系统性与层次性的原则。具体说,既要考虑与中学信息素养教育在内容上的衔接,又要考虑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水平与能力差异,从而构成体系内容之间的系统性与层次性,避免内容间的简单重复与无序组合。不仅要考虑信息素养培养的内容体系,还要研究其方法体系。科学合理的内容体系是开展信息素养教育的依据,而与内容体系相统一的方法体系,则是决定最终能否实施成功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

3 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

基于以上对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现状的分析及课程体系构建原则的阐述,可以从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两个方面着手构建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的课程体系(图1)。

显性课程体系 显性课程,指学校一般意义上的正式课程。对于显性课程体系的构建,笔者建议首先尝试对原有的文献检索课进行改造,使其成为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课,同时紧紧围绕信息素养教育这一目标,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和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的内容进行总体的系统设计,从而构建以计算机文化基础、信息素养教育与现代教育技术为三大基石的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课程体系。这既避免了因新增课程而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而且保障了信息素养培养的长期性和系统性。

当然,要实现这一点,就需要从课程目标、内容等方面对这三门课进行统筹规划、系统设计。建议将计算机文化基础课定位在信息素养教育的基础课,在大一上学期开设,以讲授关于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及对新技术进行跟踪学习的能力。内容上,既要考虑到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的衔接,也要注意深度与广度上的延展。这既实现了对中学信息素养教育的衔接与深化,同时也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

通过大一的学习,学生掌握了一定的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能,感受到了信息技术给学习和生活所带来的令人兴奋的影响,此时便需要对他们进行及时的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指导,否则便易误入歧途,把网络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仅仅当成娱乐的工具。因此,建议在大二开设专门的信息素养教育课,并将其作为信息素养教育的核心课,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信息道德情感与信息问题的解决能力。主要讲授信息素养与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知识,如信息素养的涵义,信息素养教育的基本理论和学科性质、研究对象、研究内容以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经过大一、大二的学习,使学生作为普通大学生的一般信息素养水平得到了较好的提升,而在大三开设的现代教育技术课,可作为师范专业信息素养教育的特色课。现代教育技术课以讲授现代教育技术基本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主,重在培养学生的教育信息化意识和信息技术的教学应用能力,如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信息技术辅助教学与管理的能力。当然,以上仅是课程设置的大体框架,具体细节还需根据专业的不同和学校的实际情况,具体设计。

隐性课程体系 隐性课程,在这里指正式课程以外的信息化文化环境,主要包括校园信息化环境、社会信息化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校园信息化环境和社会信息化环境,既包括以硬件基础设施和软件资源为核心的硬环境,也包括以高信息素养的教师队伍、科学的信息化教学与管理体制、完善的信息化服务体系为主体的软环境。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这里既包括在一般课程的学习和教学活动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包括学生在教学实习、毕业论文写作等教学实训活动中对信息技术的应用。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可以很好地将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结合起来,使三者相互融合、相互促进,也只有这样,信息素养教育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否则信息素养教育便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虽然隐性课程没有显性课程那样明确的教学目标与系统的教学计划,但是它对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端正其信息态度,激发其健康的信息道德情感,却有着不容低估的影响。

4 师范生信息素养教育实施策略

构建良好的信息化环境 良好的信息化环境,对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是潜移默化的,同时也是十分重要的。它在培养学生的信息化意识、塑造其健康的信息道德情感方面所起到的作用是一般课堂教学所不能替代的。美国信息素养教育之所以取得了较好的成果,很大程度上在于其大学甚至整个社会信息化环境的健全与完备。目前,高校信息化硬环境建设已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但是软环境建设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增强,特别是要发挥校园网在日常教学与管理中的作用,强化校园网与图书馆对学生学习、生活的信息服务职能。

传统文化素养教育、专业素养教育与信息素养教育相结合 没有高的传统文化素养与学科专业素养水平,就谈不上高的信息素养水平。只有大力提高学科教学的质量,提高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与专业素养,信息素养教育才会有基础与保障。例如:只有公共英语教学搞好了,学生的外语水平得到切实提高了,才能培养学生利用外文资源解决自己工作与学习中问题的能力与意识;只有通过思想政治教育课,使学生普通思想道德水平得到切实提高了,才有可能进一步培养学生在信息环境下的伦理道德。很难想象一个在现实生活中道德素质就比较低的人,会在网络这样的虚拟环境下有较高的道德表现。

以意识唤醒为先导,能力习得与态度养成并重 信息意识是信息素养提高的持久动力,信息能力是信息素养提高的基础,而健康的信息态度与信息价值观则是信息素养提高的方向保障。由于信息素养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综合性概念,所以信息素养教育不应只是一个阶段性的任务,而应该贯穿于每个人的一生。这就决定了信息素养教育的首要目标,就不应是教给学生有限的知识与具体的信息技能,而重在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终生学习的意识,唤醒学生信息素养自我培养的主体意识。对于师范生,还要通过信息素养教育课与现代教育技术课的开设,培养其教育信息化意识、教育创新意识。同时,要培养学生过硬的信息能力与积极的信息态度。能力与态度的培养是相辅相成的,其培养也不能有所偏废,而应该两手抓两手硬。但是,不管是意识唤醒,还是能力习得与态度养成,都不能仅靠单纯的说教,而是应该设计目标明确、计划科学的社会实践活动和研究性学习活动,使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来获得真实的情感体验与意识觉醒,使学生在活动中习得过硬的信息能力,养成积极的信息态度。

参考文献

[1]杨晓娟.论高等师范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1):20-23.

[2]原娟娟.信息素养教育:高校走了多远?[J].电化教育研究,2003(10):35-38.

[3]桑新民.步入信息时代的学习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00.

上一篇:玄武岩纤维对功能层沥青混合料路用性能的影响 下一篇:浅论建筑工程的施工质量控制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