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动驿站 第7期

时间:2022-07-23 10:13:45

上期回顾

“无常通速,生死事大。”佛家言人生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及五取蕴苦(《法苑珠林八苦部》),前四项都离不开一个医字。事实上,从古到今,病有所医的健康问题是人全面发展的基础,关系千家万户的福祉。

在科技昌明的今天,一个个疾病被攻克,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利益,2008年5月1 8日,第60届世界卫生大会公布了《2007年世界卫生统计报告》。《报告》指出,中国人平均寿命为男71岁,女74岁。提高寿命的关键因素除了膳食结构以外,医疗科技进步在抗击疾病延长寿命方面也功不可没。

不过,任何事情都不可能不付出代价,人们在寻医问药中也不可能不付出成本。正如香港科技大学教授丁学良在给本刊的专文中所指出的:“生死由命,富贵在天,21世纪初期,我们完全可以说,一个人的生死不是由天决定的,而是由钱决定的。这正是社会的大变化。现代医疗能提供的产品如此之多,能不能买得起就成为社会公正最敏感的问题。”

在中国,看不起病越来越成为普通百姓关注的焦点,医疗与住房、教育被人们并列为新的“三座大山”。在民众的要求和社会各界的呼吁下,国务院于2009年4月6日新医改意见,决定从今年起,中国逐步向城乡居民统一提供疾病预防控制、妇幼保健、健康教育等基本卫生服务。

从表面上看,这个方案似乎是深得人心的,但如果我们扩大视野,进行国际比较和权衡之后,也有理由对方案表示谨慎。正如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NGO研究所副所长邓国胜所言:新医改方案出台后,很容易走上加大会立医院的投入,忽视对私立非营利医疗机构的鼓励和发展的道路,结果不但不能解决问题,还会浪费资源,危及效率,导致新医改再一次彻底失败。

读者来函

医疗、教育和住房成了压在人们头上的“三座大山”。事事都关系到百姓的身家性命,其中医疗这一点更是不容忽视。人们有病不去医院进行治疗这种现象太普遍了,因为大家都不知道去医院到底得花多少钱才能把病治好。不是不愿意去,是不敢去啊。

上海 刘阳

现在大家对新的医疗改革方案众说纷纭,有正面的支持者,也有反对者。但是,无论此次医改是否能取得最终的成功,我们都看到政府是有所作为的,他们也在努力地想改善医疗体系。

北京 杨莉

网友观点

医疗改革不知道改过多少次了,这次更是千呼万唤始出来。如果想让医生或是医院不在药品上赚钱,就要拿出点儿切实可行的办法来,一下降低医生的收入是不行的。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终,这笔账还是要由消费者来埋单的。

焦点产经网网友

医疗改革说到底就是要从最根本上解决老百姓有病无法治,或是看不起病的问题。无论国家实行什么样的政策,只要让老百姓最终受益那就是成功的。此外,我认为医生的职业道德也是需要进行教育的。

金融界网友

同样,亚洲四小龙中国香港、新加坡、台湾、韩国在1970年之前都还是高生育率,不断增加的有活力的劳动力创造了经济奇迹,使得经济在20世纪70、20世纪80年代迅速起步,在20世纪80年代HDI先后达到0.8(相当于中国2008年的水平),当时的中位年龄只有21~24岁(而中国2008年中位年龄却有34岁了)。20世纪80年代之后生育率相继低于世代更替水平,现在新加坡、韩国、中国台湾生育率都只有1.1左右,中位年龄分别为39、37、37岁。由于20世纪70年代之前高生育率时期出生的人口仍然没有退出劳动市场,这些地区的经济仍然会惯性地增长一段时间,但20年之后这些地区的经济停滞将不可避免。尤其是香港,近年生育率徘徊在0.9~1.0之间,而中位年龄已经42岁,要是没有大陆移民的话,经济衰退为期不远,今后香港特首将越来越不好当。

美国现在一霸独强,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战后两次出生高峰。美国1955年到1965年这10年平均每年出生人口是20世纪30年代的1.7倍。美国在1980年代之后由于生育率的回升到世代更替水平附件,又出现新的出生高峰,每年出生人口从1976年的317万上升到1990年的416万(增加1/3)。而欧洲和日本20世纪80年代之后由于生育率持续下降,出生人口在不断减少,综合国力与美国的差距也在不断拉大,美国现在人均购买力已经比日本和欧洲多出1/3。

在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不太大的情况下,劳动力意味着综合国力。现在中国综合国力比印度强,原因之一是中国劳动力比印度多,2007年中国总劳动力为8亿,而印度只有5.2亿。然而,中国20~49岁的青壮年劳动年龄人口将从2005年的5.9亿下降到2025年的5.2亿,而同期印度却将从4.7亿增加到6.5亿。尤其是印度现在每年出生2500万左右人口,差不多是中国的2倍,意味着今后印度的综合国力将大幅超过中国。

从20世纪50年代直到1991年,除了几年以外,中国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万左右,其中1963年到1974年这12年平均每年出生2600万,有生就有死,他们到老年之后,中国每年死亡人口将长期保持在2000万以上,将是现在的两三倍。因此像中国这样的人口大国,需要每年出生2000万以上人口才能有效改善人口结构,才能防止人口锐减。

1980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出生1009万女孩,生育之前死亡大约55万,再扣去15%左右单身、不孕等人口之后,生育妇女在810万左右。平均每人需要2.5个孩子才能使得每年出生2000万,主流家庭需要生育3个以上才行。但是这一代人是生育文化断代的一代,少生的观念已深入人心,而民生压力又非常大,他们既不愿意生,也养不起3个孩子。

而1990年之后每年出生孩子急剧减少,1996年之后每年只出生女孩600多万,还有部分在生育前死亡,部分不能生育,剩下的即便全部当全职妈妈,也不可能生育2000多万孩子的。如果只停止计划生育而不“鼓励”生育,今后中国的生育率将比现在的台湾地区和韩国的1.1还要低,每年只生600多万孩子,不到全球的1/20,每年减少1000多万,大国空巢!

因此,如果停止计划生育出现一个补偿性生育高峰,对民族持续发展是好事而不是坏事。那么这个补偿性高峰有多大?中国20世纪60年代出生的妇女基本上已没有生育意愿或能力,补偿性生育得指望70年代出生的妇女。1970-1979年出生的女孩现在还有1.0亿,其中36%左右接受了输卵管结扎手术。结扎妇女基本已经生育二胎或二胎以上,本来就不大可能准备再生育,并且即使做了输卵管复通手术,成功率也不高。现在中国原发性不孕率高达17%,而女性从27岁开始生殖力就明显下降,70年代出生的妇女都已经是高龄育龄妇女,以不孕率30%计算,那么扣除结扎和不孕妇女,1970年代出生的妇女只有45%尚有生育能力。而目前平均生育意愿只有1.73,她们中的大多数已经生育了一个孩子,那么1970-1979年出生的妇女只有再生3400万孩子的意愿。

现在年轻一代普遍晚育。停止计划生育后,也只有20世纪70年代初出生的妇女急于抢生,10年之中,可能前几年偏多一点,达到500万左右;后几年偏少一点,可能只有一二百万。目前大多数人只愿意生两个孩子,从抢生角度看,放开二胎和停止计划生育差不太多。但是停止计划生育之后,后续鼓励生育的政策将主动得多。

(易富贤:1988-1999年在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学习,获临床医学学士、药理学硕士、药理学博士学位。1999-2002年在美国明尼苏达大学、威斯康星医学院做博士后。2002年起为威斯康星大学妇产科研究人员。)

上一篇:竹制自行车 下一篇:油价高涨谁之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