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学生一个支点,撬动文本的浩瀚世界

时间:2022-07-23 04:34:21

【前言】给学生一个支点,撬动文本的浩瀚世界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2.丰富知识,提高技巧。教师在选用切入点时,要丰富理论知识,明确什么样的切入点对学生发展更有益,并以此标准衡量对切入点的选用质量,树立技巧意识。 在教授老舍先生的作品《林海》一文时,笔者深入挖掘教材,将“思路“、教路”、学路”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抓其...

给学生一个支点,撬动文本的浩瀚世界

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选用有效的切入点,让学生提升情感体验,促进语文学习能力的培养,这是笔者一直关注的问题所在。有效的切入点,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对课文的解读有着四两拨千斤的妙用。小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不强,对文本的理解很不成熟,切实关注影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有效性的因素,立足教学实践,采用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切入点有效性的策略,必定会给实际教学工作带来积极的影响和指导作用。

一、提高教育素养,加强切入点的有效发挥

1.潜心钻研,提高素养。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领者,教师要对课堂阅读的切入点有直观的把握,通过开阔教育视野和实践教学经验,加强对切入点的选择与运用。

日常教学实践对老师来说,是一种理念的学习与提升,是教育教学方面自我塑造、自我修为的过程。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感受,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及可持续发展,科学切入问题,为学生开启学习成长的智慧之门。

新课标要求教师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学习观,尊重学生的主体性,设计灵活新颖的课堂模式,开发学生的潜能。如在教学南宋辛弃疾的《菩萨蛮·书江西造口》一词时,我这样设计:辛弃疾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这首词中的愁到底有哪些呢?学生通过讨论得到结论:这首词包含了三种愁思,一为流离失所的人民而愁;二为山河破碎的国家而愁;三为壮志未酬的自己而愁。通过这条情感主线统领全词,学生在文本中与辛弃疾的心获得了共鸣,在自主学习中获取了知识,赢得了能力发展的空间。

2.丰富知识,提高技巧。教师在选用切入点时,要丰富理论知识,明确什么样的切入点对学生发展更有益,并以此标准衡量对切入点的选用质量,树立技巧意识。

在教授老舍先生的作品《林海》一文时,笔者深入挖掘教材,将“思路“、教路”、学路”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抓其要领,得其旨趣。在学生了解课文整体结构的基础上,笔者预设以下问题:你认为哪几个字凝聚了作者的感受?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时,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岭、林、花)重点写了什么?(林海)为什么?(亲眼看到林海的景色,感到亲切、舒服。)师: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在什么时候,为什么?(作者看到千山碧、万古长青的林海,联想到广厦良才,甚至桌椅,觉得它美得并不空洞。)引导学生紧紧围绕三处“亲切、舒服”,感受作者行文之妙,从兴国安邦之说,品悟作者立意之深。把握理解教材,是选用有效切入点的关键。

3.把握教材,挖掘文本内涵。教师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程度,决定了切入点选用的实用性,因此要准确定位教学目标,善于发现文本的精彩点,对教学有整体设计和把握能力,使切入点切实为落实重点、突破难点而服务。

笔者认为,只有深入文本研读,把握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端正言行,以阳光积极的心态给予学生健康蓬勃的情绪体验,使学生真正喜爱上语文课堂。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具备较强的课堂调节力。勇于尝试,乐于自省,对切入点的选择与运用潜心体会,不断自省反思,逐渐加以完善。

教学中我经常将自己的反思心得随时记录下来,与同仁们共同切磋探讨,所谓“水本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而发灵光”。在课堂中尝试、推敲,不断完善选用阅读教学切入点的技能。

4.走进学生,了解学情。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要遵循学生认知规律,根据学生知识能力点有效切入,真正强化阅读教学效果。如在教学说明文《松鼠》一课时,我采用了表格切入法,引导学生在小组内合作学习,共同深读文本,将松鼠的特点梳理出来,呈现在表格中,这样不但尊重了学生的发展需要,而且充分激活了学生的认知结构,丰富了学习经验,促进了学生之间的交往,收效甚好。

二、挖掘文本,确立有效切入点

一篇课文中可作为教学切入点的往往不止一个,如何科学选择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呢?最根本是依据教学目标确定。

所谓教学目标是指某项教学活动试图达到的目的,它对教学起着主导作用,为有效切入提供方向的指引,使教学有的放矢,有所作为。

1.深入探索,有效切入。教学最佳的切入点是从文本解读中来的,这就需要教师的探索和领悟。有教授说,教师应是文本作者的知音。语文的工夫就在于善读文本,并有能力进行二度创作,在课堂上“导演”精彩剧目。现行小学语文教材内容繁多,从听说读写、品读感悟到人文熏陶、能力培养到思维训练……林林总总,如何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学好教材,教师需要立足学生,删繁就简,筛选教学关键点,切入课堂,引导学生潜心研读。

教师要把握教材蕴涵的情感意义、价值取向等深层内涵,将教材的“文”和“道”的两大功能充分发挥出来,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能力。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一篇文章,教师可以从课文的显性和隐性两方面特点切入。如从文本的关键词、重点句、重点段落、课文的开篇等入手,进行切入,引导学生思考。如在教授《渡河少年》一课时,我引导学生找出中心句触摸人物,走进人物心灵:“渡河少年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围绕“好一个倔强的少年”这一中心句,学生深读文本,从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描写感受性格特点。

2.从文本的隐性特点切入。如课文的线索、结构、主题、背景、高潮处、矛盾处、文章表达的感情等。在教学《金钱的魔力》一文时,我让学生从课文高潮处思考,产生疑问。高潮处有这样一段话:“可是,老兄,我可不能定做这些衣服呀,除非你能无限期地等我付钱,要不然你能换开这张钞票也行。”“无限期!这几个字还不够劲儿,先生,还不够劲。您得说永远永远那才对哩,先生。托德,快把这批定货赶出来,送到这位先生公馆里去,千万别耽误。让那些小主顾们等一等吧。把这位先生的住址写下来,过天……”学生产生疑问:“这位先生为何受到如此尊崇?他有什么过人之处吗?”由此进入文本,追根求源,迫不及待想了解其中的故事。

切入有效阅读的支点还有很多,可以从学生的原初体验及对文本的态度看法入手。笔者认为,教无定法,对切入点的把握,要根据不同的文体,也有不同的侧重点。通常情况下,就文学性的文本而言,多侧重于“情感”方面,而非文学性的文本则多侧重于“知识”方面,这要靠教师权衡把握。

总之,只要教师了解教材特点,潜心思考、用心创造,就会因课而异、因人而异,选用恰当的切入点,充分发挥其有效性,使阅读教学课堂精彩纷呈,熠熠生辉。笔者相信,只要给学生一个支点,就可以撬动整个文本世界,收获丰富的滋养。

上一篇:论深化体育管理体制改革中的利益冲突规避 下一篇:生命教育,语文课堂的“绿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