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

时间:2022-07-23 03:45:03

加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的思考

摘 要: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是学校教育教学管理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作,是人才培养质量的保证。为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建设一支高素质学籍管理队伍尤为重要。文章就目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 高职院校 学籍管理队伍建设 问题 对策

一、引言

学籍管理是对学生从入学报到至学成毕业的整个过程进行阶段性和全过程的管理,其目的是通过贯彻执行党的教育方针和国家的教育制度,对学生的学习情况与学习资格进行有效的监督和管理。近年来,随着高职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生源结构日趋复杂,学校在迎来发展机遇的同时各类问题也层出不穷,给学籍管理工作带来巨大的挑战。为适应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建设一支相对稳定、结构合理、责任心强、素质优良、勇于创新的学籍管理队伍,显得尤为重要。

二、当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队伍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籍管理队伍不健全、不稳定。

其一,高职院校多为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升格的中专学校,升格时间不长,不同于办学时间较长的本科院校具有完备的院系二级学籍管理人员配备,许多高职院校学籍管理的具体工作仍然以教务处为主。即便有些高职院校实行了二级管理,但是系部人员配备不齐,许多学籍管理工作由系辅导员承担。其二,承袭传统的管理理念,学籍管理作为常规工作,被归入一般事务性工作。高职院校为提升竞争力,拓展学校生存与发展空间,高度重视专业、课程建设及师资队伍建设,政策向教学、科研队伍倾斜,着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而对管理人员队伍建设没有给予应有的重视。其三,随着人事制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管理岗位职员职级制开始在各高职院校施行,职员职级制为非领导岗位的普通管理人员带来了希望,但实际执行中,受制于有限的较高职级岗位数,同时决定晋级的各种外在因素、人为因素也十分复杂,所以绝大多数学籍管理人员发展空间有限,影响学籍管理队伍的稳定。

(二)学籍管理人员知识结构不合理,得不到及时更新,不能满足新要求。

其一,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人员来源复杂,有些是从教学岗位转岗从事学籍管理工作的。除了相关专业大学毕业、研究生毕业后直接从事学籍管理工作外,大多都不具备教育管理的专业知识,导致学籍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方法不够科学。其二,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细致具体又繁琐的工作,涉及面广,工作量大,影响因素多,很多学籍管理人员在日常事务工作上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忽略了对学籍管理的研究,而学校为学籍管理人员提供学习、交流和培训的机会甚少,部分学籍管理人员仅仅是依靠原有的知识和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导致他们不能胜任新的工作要求。其三,从2001年开始,教育部逐步实施学籍电子注册制度,从学历电子注册,到新生电子注册,再到2008年实行学年电子注册,电子注册制度不断完善。但各高职院校现有的校内学籍管理系统并不能与教育部电子注册系统同步更新、无缝对接。解决这一问题,顺利完成电子注册,对学籍管理人员计算机应用、数据库、网络等方面的知识有了更高的要求,致使传统学籍管理环境下管理人员不能胜任新的工作要求。

(三)学籍管理理念陈旧,服务意识差、法律意识淡薄。

有些高职院校学籍管理人员仍然固守传统学籍管理模式,把被管理者作为管理的客体,强调管理者的权威性和管理手段的强制性。依据这种理念,学籍管理人员往往把自己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对待办理学籍手续的学生态度强硬,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对学生的个性发展关注不够,服务学生的意识不强。另外,近年来,在学籍管理的过程中不时出现学生状告学校的案例,一方面反映学生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权益意识的增强,另一方面折射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制度本身不够严密,学籍管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

三、加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的对策

(一)领导重视,营造良好工作氛围。

学籍管理关系着学生的切身利益,影响着教学质量和教学秩序的稳定,甚至影响着学校的办学效益和办学信誉。学籍管理的有关统计数据可以为学院调整办学策略、制定政策提供依据。因此,高职院校的各级领导应高度重视学籍管理工作,把学籍管理工作作为学校的重要项目来抓。同时,高职院校教务部门还要广泛地向师生宣传学籍管理的政策和制度,使广大师生明确学籍管理的目的和意义,清楚各项规章制度、处理程序,促进学生自觉遵守,促进师生理解并支持学籍管理工作,为学籍管理工作营造良好的氛围。

(二)拓展职业发展空间,激发工作积极性。

各高职院校应通过制订科学合理的管理制度,建立良性的人才培养计划、激励和考核机制等一系列措施,不断拓展学籍管理人员的职业发展空间。其中,尤为重要的是要注重建立各尽所能的人才培养机制。在培养的方法和手段上,要不断探索创新,把理论培训与实践锻炼、短期培训与职业教育等有机结合起来。在新一轮的人事制度改革中,通过合理设置学籍管理岗位,进一步稳定学籍管理队伍,让“事业留人、待遇留人、感情留人”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不断增强学籍管理人员对所从事工作的认同感,提高他们的工作热情和积极性。

(三)健全院系两级学籍管理队伍,形成良好运行机制。

随着高职院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和教学管理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学籍管理工作也日益复杂和繁重,原有的只局限在院级教务部门一级管理的学籍管理已经滞后。学院应在现有的二级管理基础上,进一步细化系级学籍管理岗位设置,做到专人专岗,建立一支完备的院系两级学籍管理队伍。学籍管理部门应当将学籍管理模式从以教务处为主的管理模式中解脱出来,使得教务处成为一个决策者、指挥者、监督者及组织协调者,而各系则作为主要实施者。同时,院系两级学籍管理人员也应统一认识、明确职责、各负其责,促进良好运行机制的形成。

(四)提高思想认识,形成严谨工作作风。

高职院校的各级各类人员,无论是教师还是行政管理人员,其从事的职业都或多或少会与学生打交道,其言行代表着学校的形象,对学生都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与学生接触较多的学籍管理人员更应具备较高的政治思想觉悟,工作中应坚持原则、廉洁奉公,自觉抵制不良风气的影响,严格把好人情关,切不可因人而异,感情用事,丧失原则。学籍管理工作很繁杂,涉及大量原始资料的积累,大量原始数据的处理,要求学籍管理人员有严谨的工作作风、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对各种原始资料的积累,要力求及时、完整、真实和规范,特别是学籍异动的情况,更要做到全面真实、无差错;对原始数据的处理,要稳中求细,力求准确无误。

(五)转变管理理念,树立“人本”意识。

学籍管理人员应充分认识到学籍管理工作不仅仅对学生起监督制约作用,更应是发挥学生潜能、促进学生成长的推动力。应当突出学生的主体性,以学生为中心,把关心学生、尊重学生、激励学生作为管理目的,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应改变以管理者为核心的观念,实现对学生全方面、全过程的服务。要从学生的视角认识问题,尽力满足学生的需要,维护学生的利益。在学籍管理中,应体现对学生个性的尊重,赋予学生更多的学习主动权,留给学生更大的选择和自我发展空间,从而达到“育人为本”的教育目的。

(六)提高法律意识,树立依法治校的理念。

学籍管理具有很强的政策性,必须按照国家有关法律规定进行管理,管理人员需要具备较强的法律意识。随着国家法制建设的不断完善,公众维权意识的增强,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对象――大学生的法律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善于用法律的观点来衡量学校的学籍管理工作,对学籍管理工作用法律、制度这把“标尺”来度量。如果学籍管理人员有较强的法律意识,就能正确理解法的本质,正确认识法律、制度的作用,在具体的工作中就能最大限度地把法律、制度适用于具体人、具体事,提高和增强依法办事的自觉性,排除外界的各种干扰,把学籍管理工作真正纳入法治程序。

(七)提高业务素质,应对新要求。

学籍管理人员不仅需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政策法规和文件,熟悉本校的学籍管理制度,而且应及时了解和掌握现代化管理技术和方法,研究新形势下的学籍管理特点,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学校可通过定期举办培训班或邀请专家举办系列专题讲座的方式,对学籍管理人员进行政策理论水平、计算机应用能力、管理学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以提高其业务水平。学校还应定期组织本校的学籍管理人员赴兄弟院校参观学习,通过参观学习,使学籍管理人员接触不同学校的管理方法,开拓视野,取长补短。此外,学校还可以鼓励学籍管理人员攻读在职学位等,这样既能满足管理人员的进修需要,又不影响其承担的工作,还可使其结合所学开展管理实践,提高学习的效果,推动工作的开展。

四、结语

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而又具体细致的工作,有管理和服务双重职能,从事这项工作不仅要付出艰辛的劳动,而且要有崇高的敬业精神,极大的热心、耐心和责任心,以及务实的工作作风和较强的综合能力。高职院校要重视学籍管理,理顺二级管理机制,打造一支高素质的学籍管理队伍,设法稳定这支队伍,为提升高职院校的教育质量和培养高素质的专门人才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江丽萍.高职院校学籍管理工作思考[J].浙江纺织服装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6):95-97.

[2]孙连京.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素质之建构[J].中国校外教育,2008,(8):346-347.

[3]刘亚超,陈丹.加强高等学校学籍管理队伍建设的几点思考[J].职业圈,2007,(21):141-142.

[4]李萍.新时期高校学籍管理人员素质的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8):27-28.

上一篇:昙花一现的生命奇葩 下一篇:以人为本与高校青年教师师德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