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改下的多维度思考

时间:2022-07-23 03:40:27

新课改下的多维度思考

摘 要:高等职业学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目标等方面一直存在争议。随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就显得更加重要。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实际情况,从职业性、人文性和母语性三个维度对大学语文课程加以定位,以期为大学语文的课程改革提供思路。

关键词:大学语文 高职院校 职业性 人文性 母语性

身处于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教师一直以来都有着这样一种困惑:既缺乏思想政治课的“红头文件”,也没有外语四六级考试的直接约束力,现在的高职教育留给大学语文的空间微乎其微并且不断缩小。课时的缩减、考核方式的随意使得语文教师连同大学语文课程被“边缘化”的倾向越来越严重。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社会的、历史的原因,也有当前的就业需要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原因。随着当前高职院校对专业课程的改革的推行、各类人文类课程的兴起以及人文类选修课程的开设,作为人文类课程中最基础的大学语文课程却始终难以定位和革新,从而成为制约整体课程改革的重要因素。

高等职业学校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目标、教学实施等方面存在广泛争议,迫切需要进行深入探讨。其中课程的定位是对课程价值、目标的本质揭示;是研究与探讨、改革与完善我国高职院校语文课程改革的首要问题,只有明确了这点,才能为大学语文课程的改革提供思路。

一、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的性质定位

1.高职教育课程中的大学语文――职业性

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是以就业为导向的教育,培养的是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其课程设置提出了与普通高等教育明显不同的要求。高职课程必须以职业能力培养为重点,充分体现职业性、实践性和开放性的要求。作为高职教育课程体系组成部分的大学语文同样面临着这一改革要求。大学语文要想在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占有一席之地,必须适应高职教育课程的要求,服务于高职教育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相关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的任职要求。

职业教育的重点和核心在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培养,而随着职业教育的迅速发展以及当下就业形势的日益严峻,对职业院校的学生在就业时所应具备的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且学生的就业范围也不仅仅局限于本专业领域,在这种情况下,要求学生具备的是良好的综合素质及能力。其中包括与人沟通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自主学习提高的能力、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以及与人合作的能力等多方面的能力。其核心都集中于人与人的沟通合作,也就是运用符号处理人与自身、自然、社会交融的能力。而在所有符号中,语文培养的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运用语言文字符号的能力,符号运用能力的强弱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左右关键能力的培养。在这方面,以听、说、读、写为主要手段,以语言文字的理解应用能力为主要培养目标的“大学语文”课程,具有无可替代的优势。

高职学生由于入学时高考分数较低,因此普遍存在文化基础相对薄弱,阅读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和应用写作能力较弱的情况,这直接制约或影响其对其他课程包括专业课程的理解和掌握。经常有老师有着这样的无奈,当专业课教师在讲台上大讲难点重点时,学生却连课本上基本的文字部分的含义都没有理解,自然难以跟上老师的教学进度;当外语老师分析语法难点时,学生却连基本的主、谓、宾都不清楚;当就业指导课上老师要求学生做自我介绍时,发现很多学生连几句通顺的句子都表达不出来……诸如此类,都说明了一个现实,就是人文类课程尤其是语文教育在整个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基础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语文教育可以提高自身的基础性、工具性、社会性,课程内容覆盖面的广泛性以及丰富的文学知识、文化常识,还可以结合当代流行文学、当下的社会生活、年轻人关心的新闻时事、热门话题等,通过案例、课堂讨论、职场情景模拟训练、演讲等多种形式延伸课堂空间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写作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拓展学生视野、提高鉴别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以无形中增强学生的职业核心能力。

2.高职教育课程体系中的大学语文――人文性

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是当代大学生(包括职业院校学生)素质教育的两个重要方面。语文教育家徐中玉先生在他主编的《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说明中明确提到了人文性于大学语文这门课程中的重要性。徐老先生认为大学语文是一门可以起到文理渗透、科技与文化交融作用,培育大学生人文精神,营造大学里文化氛围的基础课程。

中华民族的教育本是极富人文精神的,自古以来人文教育一直是教育的轴心。但近代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西方文化的大量入侵以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中国的传统文化受到很大冲击,教育也受到了功利主义的严重冲击,从学校到学生都以是否“实用”、对择业是否有直接效用为尺度,对专业和课程做了目光短浅的取舍,这无疑使高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人文教育进一步受到削弱。所以很多高职院校尤其是理工类高职院校逐步削减人文类课程,大学语文在整个教学计划中所占课时比例少之又少。然而文化基础课、人文类课程逐步让位于专业技能课程的结果却不尽如人意。关于高校学生,尤其是高职院校学生,整体素质低下、学习能力不强,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匮乏,班级学风普遍较差,考试过关率逐年降低等等让高职院校领导和老师感到头疼的现象,使我们不得不反思在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文化基础课和专业课程之间的关系,不得不思考人文素养课程中占有核心和基础地位的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

职业教育将教学的重心适当地向职业能力和就业前景倾斜是无可厚非的,但就青年学生个体的整体发展和将来面对现代企业对人才的需求而言,如果缺乏基本的人文素养,没有很好的沟通表达能力,知识面狭窄,即使掌握了一定的专业技能也很难适应社会的发展和需要,也很难真正成为一名在专业领域有所建树的人。因此,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作为一门人文课程,应在高职教育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职院校校园文化应是职业性与伦理性兼顾,技术性与人文性携手,学术氛围与企业气氛相容的融合性文化。而在学生人文素养的提升和校园文化的培育中,大学语文无疑是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的。

3.民族文化传承中的大学语文――母语性

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是这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载体,也是教育的基础和工具。对本民族语言的重视体现了一个国家的民族自尊心和文化自信力。母语教育意在通过内涵丰富、资源深广的母语教材,使年轻学子们能吸取母语文化的精髓,同时掌握语言技能,进而认同母语文化。

高职院校的学生有很大一部分来自农村,很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没有接受正规的普通话学习,普通话基础薄弱,语言文字功底缺乏,因而在大一的基础学习阶段通过大学语文课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固学生汉语基础,通过听说读写加强普通话的练习,与高职院校的普通话培训相结合,提高学生对母语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大学语文课程恰恰是大学阶段众多课程中把母语教育作为专攻目标的专门课程。只有学好母语,才谈得上英语三级、四级,也才能为专业课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尤其是针对基础相对较差的学生,大学语文课程文化传承和语言传承的功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类型定位

课程的类型定位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这门课程的覆盖面以及稳定性。对大学语文课程的类型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思考。

1.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应当是公共基础课

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普遍将大学语文定位为基础课程或公共基础课程。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校大学语文作为基础课程也远并没有达到全院基础课程的地位,尤其是工科类高职院校,很多系部根本就不开设大学语文,课时相对而言还是偏少。因此,将大学语文课程作为公共基础课程确定下来,并适当扩大课程的开设范围是很有必要的。

2.大学语文课程也可以采用公共选修课的形式

随着目前高职院校公共选修课程的大量开设,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大学语文以全院选修课的形式开设,可以直接设置公选课大学语文,也可以将大学语文课程进行细化或拓展,开设中国古典诗词鉴赏、现当代小说赏析、外国文学作品赏析等公选课程,这样既可以增加大学语文课程的专业覆盖面,又可以满足对语文或人文类课程感兴趣的学生的学习需求,又不至于产生与专业课程或总体课时冲突的大范围的调整,也不失为一种有益的尝试。

三、小结

在课程改革的大环境下,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的定位是每一位语文教师应当首先思考的问题。首先,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课程,它应当承担其职业教育的任务,服务于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在培养职业伦理、职业理想、职业素养上发挥重要作用;其次,大学语文作为高职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载体,它在弥补高职教育课程体系工具化不足上有着无可替代的优势;再次,高职院校的大学语文是传承民族文化、母语文化的重要平台。最后,在现有条件下适当丰富和延伸大学语文课程的类型也是对整个课程体系的一种完善和对高校大学语文现状的革新和尝试之举。

一门课程的准确定位、适时变革、成长成熟不是一蹴而就的。在如今这个注重实效、讲求效率的年代,广大高等院校尤其是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更应该立足长远、统筹规划,尤其对于正处于课程改革浪潮中的高职院校来说,对大学语文等人文类课程的准确定位是整个课程改革的思路和改革取向的一种体现。随着职业院校对校园文化建设、学生人文素质培养的逐步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大学语文课程的定位和改革也将呈现新的面貌。

参考文献:

[1]李杏保,顾黄初.中国现代语文教育史[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0.

[2]徐中玉,齐森华.大学语文[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3]彭书雄.基于人文素养和语文能力提升的大学语文教育[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6.

[4]汪念明.高职语文课程的学科定位[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06.

[5]杨昕蔚.高职语文教育问题调查与建议[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06.

(作者单位:内蒙古化工职业学院)

上一篇:PLC课程实践教学改革探讨 下一篇:浅谈课堂练习的作用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