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德育工作中倡导奉献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7-23 03:34:22

学校德育工作中倡导奉献教育的思考

摘 要: 学生德育工作中,倡导奉献精神是十分重要的内容之一。在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中要与时俱进地赋予奉献精神新的内涵,倡导新概念下的奉献精神,把奉献教育做得更深入人心,把口号变成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诉求,经典并且时尚,就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在提倡奉献教育时做到方法上求活、效果上求实,变禁为导、变封闭为开放、变单一为多元。

关键词: 学校德育 奉献教育 工作策略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与之相适应的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也正逐步完善中。在这一社会转型时期内,形成了多元利益关系、多元文化、多元价值观,人们在精神文明、道德建设方面与经济、文化的矛盾日益突出,德育中出现诸多问题,有些方面甚至出现了退行。社会上一些人对奉献精神产生误解和不理解,甚至产生抵触情绪。这种情况倘若持续下去容易造成社会价值观紊乱,不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确立,也不利于新时期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奉献意识的形成。本文将就学校德育工作中倡导奉献精神的必要性及如何加强奉献精神的思想道德建设进行一些思考。

一、学校德育中奉献精神的教育效果不佳

在学校中,传统的德育方法有:思想政治课授课;开展主题班会、座谈会等;开展社会实践,如志愿者活动等;找个别学生谈心交流沟通等。

在传统授课方面,单纯从学科地位上看,社会上普遍认为思想政治课远不及语文、数学、英语等学科地位。学生普遍认为政治课枯燥、乏味,和生活一点关系也没有。由于政治学科在学生心中的地位较低、课本内容理论化且与生活关联不大、传授方式单一,以及考试制度导致偏科等多方面的原因,使得思想品德课和思想政治课的学科地位得不到学生的认同及重视。针对奉献精神的教育,传统政治课授课在内容和方法上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在开展活动方面,有开展主题班会、主题团日活动,开展座谈会、谈话会,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等形式。虽然形式多样,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第一,主题单一化、陈旧化,明显削弱了学生参与性和积极性。如爱国主义教育,学生活动样式老套,停留在爱国诗歌朗诵这样传统的节目上,缺乏新鲜感、创造性,学生丧失了参加活动的积极性。第二,目的性不强。学校组织学生参加某活动,学生往往在参加完活动之后,并不清楚参加该活动的意义何在,不清楚要收获一些什么。第三,参加对象限制性,活动并没有在所有学生当中普及。如志愿者活动,考察了上海市一些中学,一般情况下学校都会对参与对象进行筛选,对象一般为班干部和优秀学生代表。第四,活动次数不定,缺乏长效性。比如献爱心慰问孤老活动,只是在特定的某一天去敬老院打扫一下卫生,学生不会因为这一次的活动,留下什么特别的印象。第五,活动受考试制度限制。在中学期间往往初三、高三的学生由于需要参加中考和高考,学校一般不会给这两个年级的学生安排什么活动。

在个别谈话方面,由于学生个体的情况不一样,且以说服法为主,谈话方式局限,教师在谈话当中并不能完全说服学生。

以上三种方法,传统授课、开展活动、个别谈话,虽然各有优点但也各有缺陷。总体说来,传统德育方法在奉献精神的教育上教育效果不佳,这直接导致了学校德育中奉献精神的教育缺失。

二、提倡奉献精神是学生德育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

奉献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校学生思想道德教育中,倡导和弘扬奉献精神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1.在校阶段是思想道德规范形成的重要时期。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发展与先天遗传素质有关,也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有着重要关系。也就是说,一个人在后天的成长过程中表现出很强的可塑性。古人云“性相近,习相远”,也说明后天环境与教育影响的重要作用。在校学生兴趣广泛,精力充沛,有强烈的好奇心和进取心。在老师、家长及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学生们逐步走向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实现理想中的自我与现实中的自我的统一、社会的自我与个体的自我的统一。所以说,在校时期是学生价值观、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重要阶段。对在校学生进行奉献精神的教育是培养一个合格公民的重要时期。

2.奉献教育是思想道德教育的关键。

为祖国、为民族、为集体、为他人奉献是我国优秀的文化传统之一,是中华民族五千年传统文化的积累与沉淀。

(1)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

为国为民的爱国主义是奉献精神的一种体现,奉献精神是爱国主义精神的基础与前提。

儒家学说的创立者孔子和孟子重视和提倡社会责任感,以社会责任的实现程度作为道德尺度,提出了“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最高道德标准,体现了对国家和民族的奉献精神。改革家商鞅提出“苟利国家,生死以之”,诗人屈原对祖国的热爱“虽九死其犹未悔”,也都体现了这种精神。

无论是在反抗外国侵略势力的斗争中,还是进入近代社会以来,在与西方资本主义侵略势力的斗争中,无数仁人志士都表现了为国献身的情操与壮举,在历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爱国主义篇章。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和建设事业,更是共产党人和人民群众为祖国的独立、繁荣、富强而献身的伟大历史运动。

以爱国主义的情操来推动奉献精神,以奉献的实际行动来表达爱国主义的情操,二者紧密相连。否则爱国主义只是一句空话,而奉献则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2)奉献精神与助人为乐、先人后己、舍己利人

在日常的生活中,奉献的表现形式从最基本的初级层次上升到一定的高级层次,依次为:乐于助人、先人后己、舍己利人。古往今来,乐于助人的案例不胜枚举。3月5日纪念雷锋日,就是其中突出的一个。再说先人后己,冯异驱车让路是我们从小就知道的故事。最后是舍己利人,其中较为典型的是见义勇为。《宋史·欧阳修传》中赞扬欧阳修:“天资刚劲,见义勇为,虽机陷在前,触发这,不顾。”现代有罗盛教为抢救落水的朝鲜儿童而英勇献身,有面对歹徒临危不惧的徐洪刚,有为落水儿童献出生命的程新安等。

奉献精神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社会背景下,它最本质的内涵是一致的,即为祖国、为民族、为集体、为他人牺牲个人利益,去换取他人的快乐和幸福。

由上可见,奉献精神的本质是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所谓热爱祖国热爱集体就是要以某种形式对祖国和集体做出自己的贡献。奉献精神也是乐于助人、先人后己、舍己利人思想的道德基础。同时,也正是在对祖国、民族、集体和他人的奉献过程中,才培养了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利他主义的道德情操。

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要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在全社会形成团结互助、平等友爱、共同前进的人际关系。”这清楚地表明,道德建设的核心、原则、基本要求和道德教育的范畴与方向,都是与奉献精神的本质、内涵保持一致的。

倡导奉献精神在思想道德建设领域中是一个关键建设,与此相应,奉献教育在思想道德教育中也是关键教育。它的地位是无可取代、不可忽略的。

三、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奉献教育的工作策略

倡导奉献精神、突出奉献教育是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在奉献教育方面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如活跃在全国各地的学生志愿者,参加无偿献血公益事业,积极投入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上海世博,等等,都是当代学生奉献精神在生活中的充分体现。

在新时期,学校德育工作中要与时俱进地赋予奉献精神新的内涵,倡导新概念下的奉献精神,把奉献教育做得更深入人心,把口号变成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诉求、经典并且时尚,就要求学校德育工作在提倡奉献教育时做到方法上求活、效果上求实,变禁为导、变封闭为开放、变单一为多元。

1.教育者认识和理解奉献精神。

首先是教育者自身对奉献精神的认识。教育者要在道德层面上理解广义上的奉献精神,然后以身作则。教育者是学生为人处世的榜样,同时也是学生潜意识中模仿的对象。教育者首先要清楚地认识并理解传统意义上和现念下的奉献精神,然后把奉献精神与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助人为乐、先人后己、舍己为人的教育紧密结合。这样就会使主题变单一为多元、形式相应多选择,也提升学生接受的可能性。

2.贴近学生开展适应性教育。

充分掌握各个时期的学生生理心理发展情况,然后对症下药,开展适应性教育。学生在校时间较长,分为各个时期,每个时期都有相应的特点,加上地区差异、学校差异、家庭差异等情况的存在,教育者在进行奉献教育时要根据当时当地的学生因材施教,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

3.教育方法上创新求变。

(1)运用现代化教育技术

人类进入信息时代,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现代技术的不断发展,正在越来越深刻地改变着我们的教育方式。在校园内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德育环境,可以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奉献意识。如用广播电视系统优化学校常规德育环境、用多媒体优化学生活动环境等。

(2)与学科教育相渗透和融合

学科教育是最常规的教育,但不仅仅局限于思想品德课或思想政治课的学科教学,而广泛渗透于各门学科当中。如通过语文课教学实现。语文课本中选择了许多包含着德育思想的经典文学作品,如《白杨礼赞》、《谭嗣同》等,可以在教学中将奉献精神传授给学生。再说化学课教学,可通过中外科学家的感人事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可以通过环境保护教学,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3)开展多种形式的学生活动

把奉献教育融入学生活动中,包括主题班会、团日活动、志愿者活动等系列活动。也可以组织调查、参观、讲座、报告、劳动等,使平面教育向多样、动态、立体教育转变,向个性化、民主化、多样化、综合化的趋势发展。在活动中也可充分运用现在较为成熟的有情景陶冶法、榜样示范法、行为训练法等。

(4)实施“学生自我教育工程”

埃德加·富尔在《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学校必须把教育的对象转变为自己教育自己的主体,受教育者必须成为教育他自己的人,别人的教育必须成为这个人自己的教育。”实施“学生自我教育工程”旨在引导学生像建筑师一样,在完成一个个具体“建筑项目”的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自我完善,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主要有:学生写“寒假日记”,真实记录“自我教育工程”实施情况;学生以多种形式上交总结或成果汇报材料,如活动照片、实物等;印发学生开展活动的家长评价表,由家长填写;印发居(家)委会对学生开展活动情况的鉴定表,由居(家)委会填写并盖章。这就把奉献教育落实在自身的认识、理解和实践中,提高了学生自主性和自觉性。

当代学生是国家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素质决定着这个国家未来的国民素质。学校德育工作中加强奉献教育是一个值得所有教育工作者重视的课题。

参考文献:

[1]任仲平.论奉献[N].人民日报,2003-4-15(1).

[2]巢峰.品德三字经[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95.

[3]于联凯,朱红霞.奉献精神是思想道德建设的基础[N].上海:上海中小学德育网,2005-5-19.

[4]李忠杰.论社会发展的动力与平衡机制[J].中国社会科学,2007,(1).

[5]季羡林.爱国与奉献[C].病榻杂记.上海:新世界出版社,2006.12:248.

[6]上海市教育委员会.2006年上海市基础教育(含中职学校)德育工作若干意见[R].2006,2.9.

[7]厉以宁.论民营经济[M].北京:北京大学,2007.

[8]埃德加·富尔.学会生存[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79.

[9]叶澜.把个体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J].教育研究,1994(10):3-8.

[10]吴铎.德育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

[11]杜飞进,郭嘉,刘维涛.不朽的丰碑永远的榜样(与雷锋精神同行)[N].人民日报,2012-02-20(1).

上一篇:浅论全面和谐成长的班级建设 下一篇:教学改革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