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改革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时间:2022-04-01 11:13:43

【前言】教学改革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一是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求知欲。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它关注的是传递的过程和方式;学生的学是为了获得能力,教学的成效主要在于学生的学,衡量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全身心投入,看学生的手、脑、眼、耳、口等智能器官是否全部调动...

教学改革应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摘 要: 院校在教育改革过程中,必须以更新观念为前提,强化学生的创新意识;以启发思考为核心,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以注重实践为根本,增强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教学改革 创新意识 思维方式 创新能力

教育是院校永恒的主题,创新是院校发展的源泉,学生是院校教育的关键。《高等教育法》明确规定:“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所以,发展创新教育、培养创新人才是院校的重要使命,是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院校在进行教育改革过程中,只有紧抓教育这个关键,紧跟时代这个主题,紧绕学生这个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创新,教育才能出质量,才能培养出人才。

一、以更新观念为前提,强化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根据社会和个体生活发展的需要,引起创造前所未有的事物和观念的动机,并在创造活动中表现出的意向、愿望和设想,是进行创造活动的出发点和内在动力,因此,抓好教育的切入点必须把更新观念放在首位。

一是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培养求知欲。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的学,它关注的是传递的过程和方式;学生的学是为了获得能力,教学的成效主要在于学生的学,衡量课堂教学的质量的高低,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是否全身心投入,看学生的手、脑、眼、耳、口等智能器官是否全部调动起来,看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提高的程度的高低。教师的各种努力都是为这一目的服务的,教师的劳动只有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能收到实效。这正如哲学中所说的,在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内因才是决定性的因素,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如果说课堂是舞台的话,那么舞台上的演员应当是学生,教师只是导演,一出戏的效果如何,主要是由演员的表演来决定的。所以,学生才是学习活动中的真正主体,应着重解决学习方法过死、课堂氛围不活跃等问题,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内在动力的激发,充分发挥学生个性,让他们在教学中始终做到积极参与、主动融入,切实做到学习上有动力、思维上有拓展、创新上有观点。

二是要积极改善外部环境,培养好奇心。好奇心是科学研究的驱动力,是创新人才最重要的素质。爱因斯坦在《自述》中回忆说:“当我还是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在父亲给我看一个罗盘的时候,就经历过这种惊奇。这只指南针以如此确定的方式行动……这种经验给我一个深刻而持久的印象。”正是对科学的这个伟大而永恒之谜的兴趣,使他在晚年拒绝了担任以色列总统的邀请。发达国家十分重视对青少年开展科普活动,科学博物馆等科普设施十分普遍。另外,好的学校都重视教学实验课和实验设施。这些正是我国目前最缺的。量子论的创始人普朗克的小学老师说:“想象一下,一个工人举起一块重石头,奋力顶住它,把它放在房顶上,他做功的能量没有消失。多少年以后,也许有一天,石头掉下来砸了某人的头。”这种教学方法使普朗克对支配物质世界的物理规律产生了好奇心,从此对物理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个例子说明人的好奇心和兴趣如何在课堂教学中被引发,从而决定他一生的事业追求。当前,院校教育重专业,轻基础;重书本,轻实践;重课内,轻课外;重灌输,轻主动的现象比较普遍,直接束缚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影响了学生从蒙昧时期的好奇心向求知时期的好奇心转化。教学中,各级应密切配合,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使学生保持旺盛的好奇心。

三是要尊重学生首创精神,培养创造欲。创造性思维最本质的特征就是求异性,而求异思维又包括逆向思维和发散思维两种。培养逆向思维,在教学中,除了正面讲授外,还要有意识地挖掘教材中蕴含着的丰富的互逆因素,精心设计互逆式问题,打破学生思维中的定势,逐步增加逆向思维的意识。比如,在教学时,当学生得出结论后,教师可以让学生根据这一结论,反过来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结论,学生思考后并回答。教师启发学生独立证明它的正确性,教师再加以点拨。这样,学生不仅对知识辨析得更清楚,而且逐步培养了逆向思维的意识。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教师要抓住“想象”训练。想象思维是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通过大量的观念、表象创造出来的新形象或新观念的思维活动,它可以克服思维定势的消极影响,使学生通过想象使思维发散性得到训练。因此,教学时可创造条件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感性材料,调动学生联想,使学生多方面、多角度思考问题,突破固有的认识框框,拓展思路。教师在指导教学过程中,应具有超前意识,把视点投向科学前沿,给学生留下较宽的创新空间。对学生不满足于现成的思想、观点及方法要合理“放任”,培养他们质疑和探索的勇气,适时地给予鼓励和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热情。

二、以启发思考为核心,优化思维方式

思维方式是创新素质能力的关键因素。只有学会了如何思考,才能懂得怎样获取知识和创造知识。想立竿见影的学习效果的愿望是好的,但愿望与现实往往不是一回事,因为学习是一个从理性到感性,又从感性到理性的循环往复的过程。事情常常这样的不可思议:有的立了“竿”确实见到了“影”,但细究却发现里边有不少是形式主义的“影”;相反,有的立了“竿”一时还见不到“影”,但细一看却发现已经产生了潜在的成果。一味地“急”学习之“功”者却未必得学以致用之“功”,原本不想“近”学习之“利”者却反而收学以致用之“利”。学习根本目的是形成、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立身做人的基本准则,就绝不能越过自己的思考这一环。思考是一种“发酵”,只有经过“发酵”,理论才能转化为素养。优化学生的思维方式,不但要教给他们以知识,还要提高其自身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提出新问题的能力。

一要善于质疑。“思起于疑”,质疑是创新的内驱力。教师要在提高学生质疑能力上下工夫。要教学会思考的方法。只讲结论不讲过程,只讲“是什么”不讲“为什么”的老师,绝对不是一个好老师。“标准答案”只能管一时、一事、一题,“解题方法”才能管时时、事事、题题。教师在学习中的职责不是代替思考、简单地给出结论,而是引导思考、让学生得出结论;应少讲“判断题”,多讲“分析题”。学生掌握了思考的方法,等于拿到了一把打开理论宝库的“金钥匙”。通过不断充实教学内容、改变教学方法,科学地引导学生从知识的源头、形成过程和最终结果质疑,激发他们为解决问题而积极思考,从而使他们学会以疑生问,以问引思,以思促学,以学求创,以创出新,不断提高勤于思考、善于质疑、勇于创新的能力。

二要善于想象。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概括着世界的一切。教师要努力改变传统教育中的一味地要求学生按现成的、已有的框架和模式进行处理问题的思路,努力摈弃把书上所说、老师所讲作为评判学生观点、想法正确与否的做法,对学生的一些“异想”不要总冠之以“天开”,而要以正确的态度对待,逐步帮助其拓宽思维空间,克服思想上的僵化,提高善于想象的能力。要通过提供必要的背景材料和示范朗读来帮助学生增加表象的积累,强调应抓住事物的重点和主要特征来观察,要依靠逻辑分析,确定重点和主要特征。

三要敢于立异。“立异”并不是要否定已有的观点或结论,去寻求所谓的逆向思维,从相反的角度解决问题,而是从更多的角度、更广的范围去寻求疑问,它有助于思维空间的开拓,有利于创新能力的提高。要克服同质化倾向,形成各自理念和风格,在不同层次、不同领域学出特色。教师和学生要善于广泛地交流,不断融合各自思想,从而使学生能够在同中求异,异中取同,在各种观点的异同比较中获取启示,加深认识,学会如何思考和提出问题,形成独立的思维见解。

三、以注重实践为根本,增强创新能力

实践,具体而言,是指主体有目的、自觉地改造客体,其主体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客体是主体要认识或改造的对象。实践能力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并表现出来的,也就是说只能通过实践活动去认识人的实践能力。从西方哲学视野看,亚里士多德赋予了实践概念反思人类行为的哲学含义,认为实践有两种形式,即为了外在目标的实践(如建筑、学习或趋于目标)和本身即是目的的实践(如生活、幸福、看、沉思和思考)。他认为前一种形式属于“做”、“生产”,只有后一种形式才属于哲学意义上的实践。近代“实践”的英文译为“practice”,表明人们只是取第一种涵义或者说基本上把实践当成了一种物质性的活动。创新能力的发展离不开全面系统地掌握知识,而要全面地、深入地掌握知识同样离不开实践。学生通过实践,不仅能够使巩固下来的知识总量得到增加,而且能够真正理解理论知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理解相关的多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实现融会贯通。教学过程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一是提高自学能力。一个人的修养、素质在工作生活中不断提高,不断自我完善,不断升华,方法和途径是多方面的,从自身角度讲,应把握以下环节:客观估价自己。只有客观地估价自己,辩证地看待自己的长与短、得与失、成与败,做一个有“自知之明”的人,才能取得成功。只有客观地估价自己,既不妄自尊大、目空一切,又不妄自菲薄、把自己看得一无是处,才能找准自己的位置,发挥自己应该发挥的作用。长期以来,往往是“教师讲什么学生学什么”,久而久之,造成学习积极性不高,依赖性过重的现象。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鼓励和引导学生进行独立性思考,主动性学习,创造性发现,使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学生在校学习时间短,学的知识有限,要想夯实自身的素质基础,就要依靠自学。

二是提高实践能力。学生在大学获得的知识、能力和素质,要通过实践来检验、论证和发挥,在知识转化中提高。要利用已有的知识去开发新知识,并把所学的知识用于实践,用知识指导实践、工作。许多优秀大学生的经历表明,实践是一所大学校,只有把自己所学的知识融入到各自的工作中,知识才会发挥出更大的效能,工作才会出成绩。实践教学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从目前状况来看,学生总是听得多、看得多,而实际动手机会少,实践能力缺乏锻炼和提高。因此,教学应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多给学生自主动手的机会,使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会思考。

三是提高拓展能力。创新能力是一种最活跃、最具生命力和创造力的因素,能使人们突破传统观念,向更深的广度拓展和延伸。如何使用知识才是培养人才的关键。我们在教学指导上应该突破传统教育的条条框框,积极研究和探索具有时代特点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实际操作,实践运用,实情体验,实地模拟等形式,深化所学,广思善用,不断增强以普遍联系的观点看问题的能力和意识。要真正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就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主动学习、创造性地发现,努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上一篇:浅论全面和谐成长的班级建设 下一篇:决定大学生社会认同的人文因素与对策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