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加强藏区双语教学背景下的汉语教学的意义

时间:2022-07-23 06:34:51

谈加强藏区双语教学背景下的汉语教学的意义

摘要:藏区的教育整体水平与内地相比还很低,而高质量的汉语教学在提高藏区教育教学水平,保证并促进双语教学,改变汉语教学落后现状,以及推行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藏区;加强;汉语教学

在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双语(即民族语与汉语)教学是发展少数民族教育的重要途径。由此,双语教学成为我国民族教育的基本国策。藏区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普遍实行双语教育制,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形成了主要的两类教学模式,即以藏文授课为主加授单科汉语文的“一类模式”和以汉文授课为主单科加授藏语文的“二类模式”。两类模式并存的双语教育格局,使当地的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当然,藏区的教育整体水平与内地相比还很低,每年的高考、中考结果就是证明。藏区应加强汉语教学。高质量的汉语教学在提高当地教育教学水平,巩固和发展双语教学,改变汉语教学落后的现状,以及全面推行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一、加强汉语教学有利于提高藏区教育教学质量

有着悠久历史的藏民族要继承并发展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掌握汉语非常必要。“少数民族学习汉语,不仅仅只是去掌握一种语言工具,同时也应通过学习汉语,融合自己的民族文化和汉族文化,使自己的民族发展成为一个具有新的独立个性的民族,实现民族的三级社会化,成为中国社会主流社会的一份子,而不是成为被边缘化的对象。”一个民族要兴旺发达,就要与时俱进;要与时俱进,就必须打破封闭,向别的民族学习优秀的文化和先进的科学技术。藏民族在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的同时,学习汉语,有利于自己民族的长远发展,有利于提高整体素质,有利于与其他民族科学技术文化方面的交流,有利于适应国家现代化建设发展的需要。可以说,学生汉语学习的程度与其各科学习成绩是成正比的关系。

二、加强汉语教学有利于保证和促进藏区的双语教学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语言并存的统一的社会主义国家,我们党的民族政策的基础是民族平等和民族语言平等的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明确规定:“各民族都有使用和发展自己语言及文字的自由”,同时又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这说明我国实行的是双语制。2002年《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加快发展民族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大力推进民族中小学‘双语’教学。”表明民族地区实施双语教学,是党和国家民族语言平等政策的体现,也是我国双语制的基本要求,是我国民族教育的基本国策。藏区自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普遍实行双语教育制,经过二十多年的实践形成了双语教育格局,使藏族地区的教育有了迅速的发展,为地区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社会稳定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多年来,人们对教学模式的选择还是摇摆不定的态度,对双语教学的结果存有疑虑,双语教学在当地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由于从小学到高中接受藏语教学、以藏文授课为主加授单科汉语文的“一类模式”培养出来的藏族学生,普遍汉语水平不高,在汉语言为国家通用语言的大环境中不具备后续发展优势,包括选择高校、选择专业、继续升造、工作就业等。由于对双语教学认识上的模糊,有人把这类学生发展受到制约的原因归咎于双语教学,这显然是错误的。藏区要不断推进双语教学,必须拥有来自政策、观念、教育资金等多方面的保证,而加强汉语教学,提高学生的汉语水平,应该也是双语教学不断推进的一个重要保证。要开展双语教学,继而搞好双语教学,不能不加强汉语教学。

三、加强汉语教学有利于改变落后的汉语教学现状

加快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改革少数民族学校汉语教学势在必行。”这段话简明扼要又准确地概括了我国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的整体现状。藏区汉语教学中同样存在有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概括地说,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相当一部分学生,特别是生活在边远农牧区的藏族学生自幼在生活环境中习得母语,使用母语,上学后才开始学习汉语,由于包括教学等方面的原因,汉语基础较差,学习效果不明显;2.教育主管部门、教师的教育观念还比较保守,对少数民族汉语教学缺乏新的认识,当地学校的汉语教学基本上沿用的还是汉族学生学习汉语的传统教学模式;3.教师知识储备与教学方式相对陈旧,尚未从藏族学生学习第二语言的实际出发,遵循第二语言的教学规律开展汉语教学;加强藏区的汉语教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以改变汉语教学的现状,有力地推进双语教学,最终提高当地的教育教学水平。

四、加强汉语教学有利于藏区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的全面推行

为满足少数民族地区汉语教学的需要,建立适合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科学评价体系,全面推进汉语教学改革,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管理等方面的改革,以便提高少数民族实际运用汉语的能力,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交往的需要,教育部于2002年10月下发了《关于在有关省区试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通知》,2003年正式开始进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MHK)。MHK是在第二语言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结合我国少数民族学习汉语的特点,专门测试母语为非汉语的少数民族汉语学习者汉语水平的国家级标准化考试,MHK是可靠、有效、具权威性的汉语水平评价工具。

为了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国家很重视MHK这项工作。去年教育部民族教育司工作要点中专门提出:“争取建立健全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MHK)机构,全面推行MHK。”藏区少数民族汉语水平考试才刚开始启动。加强汉语教学无疑有助于提高藏族学生的汉语水平,促发他们积极参与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积极性,使MHK在藏区得以全面推行。

【参考文献】

[1]引自李岚清在2002年7月26日第五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加快民族教育事业发展,促进各民族团结进步与共同繁荣》.

[2]杨大方.民族地区中小学汉语教育的性质及汉语教育与民族语教育之间的关系.民族教育研究.2006,(1).

[3]引自韦鹏飞在全国民族地区汉语教学改革研讨会上的讲话.

[4]李岚清在2001年6月召开的全国基础教育会议上的讲话.

[5]教民函(2002)7号.教育部关于在有关省区试行中国少数民族汉语水平等级考试的通知.

上一篇:小学数学教学中信息技术的实践与应用 下一篇:小学语文教学中怎样使学生集中注意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