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阅览室 万物皆书卷

时间:2022-09-25 03:46:15

摘要:该文结合笔者的的语文新课程教学实践,就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作一探讨。笔者认为,除将社区资源引进学校,引入课堂外,还可以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发挥社区的主导性,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进行语文学习。

关键词:语文学科;社区文化;教学资源;开发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师生要关注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注重社区文化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为语文教学服务。社区是人们朝夕生活的场所,蕴含着各种丰富的资源。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蕴藏在社区中的文化也同样滋养着当地的语文教学。

一、开发语文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针对以往单一的国家课程体系,新课改提出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三者结合的课程体系。

地方课程是“在国家规定的各个教育阶段的课程计划内,由地方教育行政部门或其授权的教育部门在一定的教育思想和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当地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族等发展需要而开发的课程”,是“充分利用地方特色文化课程资源所开发形成的实践性课程”。

校本课程是“以学校教师为主体,在具体实施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前提下,通过对本校学生的需求进行科学的评估,充分利用当地社区和学校的课程资源,根据学校的办学思想而开发的多样性的、可供学生选择的课程”,其开发是立足于学生及其所在社区的特点与发展需求,以独立的教育理念为指导,由教师、家长和社区人士公同参与的课程开发。

建国以来,我国主要实行中央集权的课程管理体制。这虽然对我国迅速使教育走上正轨并保证一定教育质量是积极的,但同时也存在一个很大的弊端,即忽视了各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差异性,忽视了学生生活的社区对语文教育的影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的开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这种差异性,填补了空白。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追求人的全面提升,国家课程更多的是关注的普遍性发展,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更多的是可以关注人的地方性发展,能够体现地方和社区文化资源对个体发展的作用,这是国家课程所承认、追求却难以实现的。

开发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对本地区地方文化也起到了选择、传承和创新的功能。正如鲁迅所说,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地方文化的独特性只有在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中才能凸显出来。而把学校所在社区的一些文化资源有所选择的编成地方课程、校本课程,既让学生感到熟悉又让学生感到好奇,原来我们的身边也有可供学习的东西,原来我所知道的就是我要学习的,以所知带动所不知,既有学习的兴趣又有学习的动力。

其实各地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资源,各校也有自己特有的社区文化,只要善加利用,开发出各种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就能充实语文课堂教学,拓宽语文课程资源。

二、开展语文综合实践活动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一种综合听、说、读、写的课程目标,综合多种多样的学习方式,在语文学习中渗透多种学科知识与能力的实践活动。

《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中对“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分成三处进行表述,在“基础模块”中是这样表述的:根据校园生活、社会生活和职业生活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创设活动情境。通过搜集资料、小组合作、交流展示、总结评价等步骤,围绕活动主题开展语文实践活动,运用有关的语文知识和技能,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培养职业理想和职业情感。在“职业模块”中是这样表述的:从相关职业的实际需要出发,选取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模拟职业情境,组织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在“拓展模块”中是这样表述的:针对社会生活和相关行业中的重要问题,发现和确定活动内容,设计活动项目,开展综合程度较高的语文活动,培养语文综合应用能力。可见,中职语文教学大纲对语文综合性学习的开展也是十分重视的。

语文综合实践活动是以学生发展为中心,围绕语文课程目标,紧密联系学生生活,具有综合性、主体性、参与性和生成性的特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是为了让学生获得亲身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和丰富经验;形成对自然、社会、自我之间的联系的整体认识,发展对自然的关爱和对社会、对自我的责任感;形成从自己的周边生活中主动地发现问题并独立地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发展实践能力,发展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养成合作、分享、积极进取等良好的个性品质。

苏教版中职语文教材中每一个现代文教学单元都配有一个“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四册语文教材共有16个语文综合学习活动,其中的一些活动,可以从社区中挖掘资源,加以利用,如第一册中的“人,诗意地栖居”语文综合活动中要求学生和几位志趣相投的朋友结伴出游一趟,注意观察你所见到的自然景观,发现、领略自然景色之美,体验自然环境给你内心带来的审美感受。回来以后,再联系所学过的中外诗文佳作,从中选取、引用跟你的感受相关的文字。在此基础上写一篇文章,描绘你所见的自然景物,写出你内心的审美感受,并在同学中间展开交流。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教师的责任就是给学生提供“炊”的来源,让学生有方向可寻找。

笔者学校周边的社区就拥有着众多“炊”,千灯4A级景区,风景优美,顾炎武思想源远流长,对于开展以上提到的语文综合学习活动,资源是取之不尽的。学生作为土生土长的千灯人,他们周围肯定还有很多人知道有关千灯,有关顾炎武的一些不为人知的琐事、轶事,引导学生自己或小组组织问题,深入社区做社会调查,形成书面资料,全班或全年级交流。

语文综合活动可以用多种方式开展,只要有利于学生各方面能力的提升,就可以大胆的去尝试。

三、加强学校与社区的沟通、融合,开展社区语文活动

除将社区资源引进学校,引入课堂外,我们更要让学生走出学校,走进社区,发挥社区的主导性,在更广阔的天地中进行语文学习。

终身教育和终身学习的观念已日渐深入人心。教育和学习也不是人生某一个阶段的事,而是贯穿人生始终的,因此学校也不能再封闭起来办教育,学校教育也应该更开放。教育的场所也不只有学校,社区也可以而且应该逐渐成为教育和学习的场所。

学校和社区是有着紧密关系的。任何学校都存在于一定的社区之中。学校与社区隔离,学校对社区封闭,学校孤立于社区,崇尚知识中心、书本中心、课堂中心,学校关起门来传授知识,不重视生动的社会实际,与社区完全隔绝,这是传统的、过时的教学观念。实际上,社区是教育的基础,每一个社区特别是历史悠久的社区,居民的价值观念、社会心理、风俗习惯,受到所在社区地理环境、生产方式、社区制度、意识形态等因素的影响,无一不烙上本社区特有的印记,加之经过持续的创造、加工、充实和发展,便形成了该社区的独特文化资源。此种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在学生毫无察觉中就可能已深入人心。教师要做的就是提醒学生,让学生意识到自己已经受到自身所处社区的文化的熏陶、影响。

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是双相的,是相互融合的。一方面,社区各种资源引入学校,使学习从封闭的学校扩张到整个社区,通过把社区文化资源引入学校,使社区文化得到保存和发展,形成学生个体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学校的资源也应该对社区开放,促进社区整体文化素养的发展和居民道德品质的提高。因此,学校和社区的相互融合,对于学校教育和社区的发展都是有利的。最终都能促进学生个体的发展。

因此,学校在进行教育教学时,应大胆的让学生走出校门,走进社区,深入社区,把自己所知的知识在社区中进行宣传、讲解,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文化修养,例如办读书推介活动,办社区文化角等,把自己所学的知识恰如其分的用起来,这也是提高语文应用的能力的好途径。有了有武之地,学生自然会有学习的动力。再加之融入的是社区内的文化资源,社区居民可能也是既陌生又熟悉,经过学生自身的收集整理,再宣传给居民,让身边人对自己刮目相看,这种成就感是可想而知的了。具体到笔者所教的学生,最值得宣传的就是千灯三大古迹(余氏典当、秦峰塔、顾炎武故居)及其文化内涵,搜集相关的知识,在社区内办宣传角,既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又提升了社区的文化内涵,真是一举两得。

此外,社区中生活的居民也不可小觑,说不定也是藏龙卧虎,不乏一些专业人士、成功人士,请他们在社区中办讲座,为学生的职业规划出谋划策,以自己学习和生活的真实事例来教育学生,其效果可能比教师千百句说教更大。

总之,学校和社区要加强联系、融合和互动,不光学校要成为学生学习的主阵地,社区也应成为学生学习的战场,在社区中开展各种学习实践活动,为学生的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张中原,徐祥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新编[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120-122.

[2]岳定权.试论地方课程开发的价值及定位[J].教学与管理.2007,(6).

上一篇:252株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布及耐药性分析 下一篇:留学生住宿社会化管理模式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