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存在主义教育理论看新时期的新型师生关系

时间:2022-09-12 02:06:49

从存在主义教育理论看新时期的新型师生关系

摘要:该文从存在主义教育理论出发,阐述了要正确认识教师与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观点,进而提出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建立新型师生关系的策略。

关键词:教育管理;存在主义教育理论;新型师生关系

近来,教育界的一些负面新闻让我们震惊,如某学校的一名教师被他的学生杀害;某小学教师把一名女学生从教学楼上扔下来,摔死等。某同事下课回到办公室,气冲冲地说:“这样的学生没办法教了,上课竟然和我公开顶撞”;教学楼的走廊里经常听到学生抱怨某老师凶的要死;作业真多……这些情况虽然都是个案,但近些年来发生的数目却有增无减。这不禁让我们陷入深思:现在的学生和老师到底怎么了?师生关系似乎上升到了不可调和的地步?笔者认为,师生绝对不是敌人,而应是有着共同的奋斗目标,并为之共同努力,在前进的路上有着民主平等的关系、遇到困难团结协作的“战友”!

新一轮基础教育改革要求建立和谐、平等的新型师生关系,这就要对师生双方在教育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有一个新的正确的认识。而在现实教育中,我们的教师和学生好像都在高考指挥棒的指引下迷失了自我;扭曲了自己真正的身份和地位。因此,只有从存在主义教育理论出发,明确师生在教育过程中的真正作用,才能采用行之有效的方法,建立起和谐、平等、正确的师生关系。以下结合教育管理实践,从三个方面谈一谈对新时期师生关系的看法。

一、要明确教师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西方存在主义教育理论观点认为:教师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主观性,把学生当作一个人而不是物来对待,同时又要维护自己的主观性,使自己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来行动。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和伦理道德的教育过程中,不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而是把知识“提供”给学生,其中不能包含任何牵制的成分。

但在现实的教育过程中我们却很难做到这一点。近些年来高考的热度逐渐上升,广大教师在这根无形的指挥棒的指引下正逐渐地偏离原本的位置。教育过程中教师在很多情况下没有把学生当成是拥有平等权利的人,没有尊重学生的主观性,而是把学生当成消极等待主人给它们喂食的鸭子。

无休止的凭着自己的意愿去向学生灌输知识,根本不考虑学生的感受。而与此同时,教师也丧失了自己的主观性,没有使自己作为一个自由的人来行动,一切都围绕着高考、成绩、分数。为了这些个无形的准则,教师甚至不惜一切代价,不考虑学生的意愿而强制地把知识“塞”给学生。以至使学生对知识生厌,更对教师生厌,导致师生关系的紧张。最终结果就是双方都叫苦连天。

因此,作为教师,我们应该把自己迷失的主观性和自由找回来,从偏离的位置还归本位。这样才能解脱学生,更解脱自己,教育才能回到为了人的发展的正确轨道上来。

二、要明确学生在教育中的地位

根据存在主义的基本观点,在教育过程中,学生处于选择而不是模仿和服从的地位。如今,好多省市都实行了新课程改革,如给中小学生减负;增加综合实践课;学生可自主选择部分高考科目等等。这些都体现了存在主义的基本主张――尊重学生的主观性和选择权。但在现实教育中,太多的时候还是家长和教师替学生做了选择,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和服从,丧失了主观性。在一遍遍的模仿师长的同时,逐渐的丧失了追求知识的兴趣。而此时,家长和教师越是逼的紧,越是使学生对知识甚至是对师长产生厌烦情绪,甚至是憎恨。因为他们没有认识到:学生学习的出发点不应是知识和道德规则,而应是存在的个人。

在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决不是现成的知识和道德规则的消极接受者,而是要从个人的角度积极地辨别和检验他们的价值及其对个人生活的意义。所以,学生不能受到知识的改造而泯灭个性,这样做也违背了教育的本质,忽视了学生在教育中的作用,这只会造成师生关系进一步紧张。

三、如何建立和谐、平等、正确的师生关系

1.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平等的人

存在主义教育理论的代表布贝尔认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我与你”而不是“我与它”的关系。“我与你”的关系是指:在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是平等的主体,他们应该互相同情、互相信任、互相理解,反之就是“我与它”的关系。但在现实教育过程中,教师经常把学生当成事物或是动物。如对学生发号施令:今天必须完成某某作业;早上必须几点几点到校;上课一定要记笔记……很少考虑到学生的真实感受,在很多事情上很少征求学生的意见。

把学生当成是桌、椅、甚至是小猫、小狗,希望学生像它们一样听从自己的命令和要求。这样,久而久之就会使学生产生不满情绪。因为处于青少年时期的学生民主意识是很强的,他们有自己较为成熟的想法,他们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般平等地对待,尤其来自整日相伴的师长的行为。如果教师能够充分认识和理解学生的这一心理特点的话,就很容易改变自己居高临下的师长角色,与学生建立起平等合作的伙伴关系。

2.教师要与学生进行真诚的、心灵的沟通

教师要想与学生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就要靠沟通这座桥梁。当然这种沟通必须是真诚的,心与心的交流。并可通过直接的对话和间接的书面交流。

首先,沟通有助于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师生之间可以通过沟通来表达彼此对对方的赏识、欢迎、肯定。这样可以互相鼓励,增进彼此的好感,更能增进师生间的理解。因为人在对对方表达赏识、欢迎、肯定之前一定会想方设法去寻找对方的优缺点,然后挑选出优点、宽容缺点。但寻找的过程中却可以对对方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从而增进彼此的理解。

其次,沟通有助于建立起师生间的信任。信任是师生之间必不可少的。只有彼此之间建立起了信任,才能使接下来的沟通顺利地进行下去,并使之朝着良性的方向发展下去。但信任的建立也是要通过最初的沟通才能实现的。因此师生双方都要积极主动的和对方沟通,在沟通的过程中一定要真诚,这样才能建立起信任,为以后的进一步沟通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沟通还有助于我们处理师生间的矛盾冲突。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难免会发生各种各样的矛盾冲突。如不及时解决就会愈演愈烈。例如平时我们经常见到的情况:学生赌气从此不再认真上这位老师的课;而教师也赌气从此不再管这个学生,任由其自生自灭。这样下去,可能到这个学生毕业,他们之间的矛盾都没有解决。

反而给双方的造成了一定程度的伤害。因此,遇到此类情况我们应该及时解决,而解决的最佳途径就是沟通。可直接面对面的谈话,如果师生双方都比较腼腆,也可通过书信或小字条来沟通。师生共同把发生这种冲突的根本原因找到,从而一起寻找有效措施去解决,这样问题就迎韧而解了,矛盾就不复存在了,师生间的关系也可能比以前会更好。

综上所述,教师和学生应该是平等的、和谐的、共同进退的“同一战壕里的战友”。他们之间的矛盾是可以通过正确的方法得以轻松解决的。教师与学生通过沟通是可以消解矛盾,避免冲突,成为良师益友的,这正是我们所追求的新时期的新型师生关系。

【参考文献】

[1]徐辉.现代外国教育思潮研究[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陆有铨.现代西方教育哲学[M].河南:河南教育出版社.1993.

上一篇:数学教学如何做到“鱼渔”同授 下一篇:对生物界中多倍体现象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