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传统与创新

时间:2022-07-23 05:25:43

陶瓷传统与创新

摘要:中国陶瓷传统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复合结构,陶瓷传统可分为“硬”传统与“软”传统两大构成。中国陶瓷丰厚的遗产,不仅呈现在表层的“硬”传统上,而是更深地蕴涵在“软”传统上。相应地,陶瓷传统的延续方式,自然也有“硬继承”和“软继承”之别。中国现代陶瓷,应该摸索一条“软硬兼施”的路子。

关键词:硬传统 软传统 继承 创新

中国陶瓷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独特的文化积淀,既有丰厚的传统财富,也有沉重的传统包袱。面对这样一份厚重的文化遗产,如何发挥其正面价值,消减其负面作用,是一个不容回避的问题。

中国陶瓷传统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复合结构,我认为,可把陶瓷传统分为“硬”传统与“软”传统两大构成。所谓“硬”传统,指的是陶瓷传统的表层结构,是陶瓷传统的物态化存在;是凝结在陶瓷载体上,通过陶瓷载体本身体现出来的陶瓷遗产的具体形态和形式特征。如陶瓷的成型方式、装饰手法等,它们都是具体实在的,有形有色的,看得见,摸得着的,是陶瓷遗产中的“硬件”集合。

所谓“软”传统,指的是陶瓷传统的深层结构,是陶瓷传统的非物态化存在,是飘离在陶瓷载体之外,隐藏在陶瓷传统形式的背后,透过陶瓷硬件遗产所反映的传统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创作方法、哲学意识、文化心态、审美情趣、陶瓷观念、陶瓷思想等。它们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是陶瓷遗产中的“软件”集合。

中国陶瓷丰厚的遗产,不仅呈现在表层的“硬”传统上,而且更深地蕴涵在“软”传统上。“软”传统是一个多向度、多层次的结构,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传统设计手法属于较低层次,是低阶软传统;传统创作思想、创作方法属于中间层次,是中阶软传统;而陶瓷传统中所反映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哲学思想、审美意识、文化心理等,则属于较高层次,是高阶软传统。

一、低阶软传统――如:有机类比的设计手法和“不似之似”的设计手法。

1、有机类比:视物为有机生命体,从口、颈、肩、腹等部件的命名,到比类取象的致思方式,都体现了“以人度物”“物中见人”“物我同一”的工艺美学原理。

2、“不似之似”具有超越法度的性质,不求精确的形似,“笔不到而意已周”,这与原始彩陶艺术中朦胧的“象征性”表现非常相似。半坡“人面鱼纹”,临汝的“颧鱼石斧”瓶,那超乎想象的组合,打破了现实实体对人们的思想禁锢,创造了一种从来就不存在的艺术真实,超越了自然与现实的法则。青铜器上饕餮纹与麒麟纹,宝相花与凤鸟纹等都是具有自然界动植物形体特征,后又经过抽象重构而成为似是而非却又有寓意的意象图形。再如宋代定窑在造型上,对于形体空间线形曲直处理极其微妙含蓄,造成一种“似曲非曲,似直非直,直中有曲,曲藏于直”的艺术美感。唐三彩、斑釉、绞胎装饰,这种种丰富多彩的釉色之美,可以看成是“写意”花卉,具有“花”的抽象化意趣。这些都是“不似之似”设计手法的具体物态化表现。

二、中阶软传统――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创作思想。

除越窑青瓷仿效自然“类玉”“类冰”之外,钧瓷也是一个突出的实例。钧瓷也称“窑变”,是在青釉上显示出红斑的变化。在一般的天青、月白等深浅不同的青色基调上,同时又出现不同程度的红色、玫瑰红、玫瑰紫等釉色,有如云霞点缀于蓝空,红蓝对比,灿烂夺目,诗人用“夕阳紫翠忽成岚”来形容。再比如结晶釉,是利用高温下釉料中金属的饱和溶液在缓冷过程中析出晶体,密集形成线状、点状、斑块状、花朵状形态。宋代建窑、吉州窑烧制的铁黑釉结晶,黑釉上半露银白色如兔毫状的细丝,故称“兔毫”;银灰色光泽的小圆点称“油滴”,还有玳瑁斑,鹧鸪斑,铁锈花等多种都是模仿自然,巧夺天工的艺术作品。

中国美学史上有“芙蓉出水”和“雕缋满眼”两种不同的审美理想和审美趣味。“芙蓉出水”喻指清新自然的美的形态,魏晋以后,“芙蓉出水”自然之美,得到倾心推崇,鄙弃人工斧凿的“造作”,追求高于“雕琢”的一种“复归于朴”的人生与艺术境界。

三、高阶软传统――如:“天人合一”,“无为”,“中和”,“神与物游”等价值观、哲学观、自然观、审美观的综合体现。

“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创作思想,本身就是“天人合一”观念的具体设计理念和造物思想;宋瓷的相互无华,虚静恬淡,正是道家“无为”思想左右下,追求内省的自然品格。

“中和之美”是儒家追求和提倡的一种理想境界。即刚柔相济,阴阳和谐。老子也说:“有无相生,前后相随,恒也。”民间喜闻乐见的传统图案“喜相逢”就是“中和之美”的具体表现,它起源于彩陶纺轮“S”形,后世称之为“太极图形”,一阴一阳,一虚一实,成双成对,相互追逐,在一个天地中飞翔旋动,生生不息,是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形象表现,是世代相传、生命力最强的图案形式之一;“神与物游”即作者的想象力凭借万物之形自由驰骋,物我界限泯灭,主观与客观的对立消融,是一种审美自由境界,是创作想象达到的至高点。恰如苏轼《琴诗》云:“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音乐是飘渺易逝的。而陶瓷的美却和诗一样是隽永恒长的。

既然陶瓷传统有“硬、软”之分,相应地,陶瓷传统的延续方式,自然也有“硬继承”和“软继承”之别。

“硬”继承顾名思义,指的是陶瓷传统表层形态和形式特征的延续;“软”继承指的是陶瓷传统深层文脉的延续。硬继承受到陶瓷载体生命力的密切制约,而软继承则可以摆脱载体的牵制;硬继承是具体的,显性的继承,软继承是抽象的,隐性的继承。中国现代陶瓷,应该摸索一条“软硬兼施”的路子。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不是某些固定的外在格式、手法和形象,而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和品质。

陶瓷是泥土的史书,是时代的忠实记录。在当今这个功利的商业时代,快餐文化充斥于人们的生活,处处讲究效率、效益,一年磨十剑取代了十年磨一剑,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很难以宁静的心态潜心创作和研究。我以为,人生除了名利以外,还应有一种精神,那就是追求和奉献。今天的艺术界,最忌的就是繁而不荣、富而不贵。所谓繁,即今之艺术家众多,画事频繁,凭借着发达的网络媒介,喧嚣不绝,热闹非凡;所谓不荣,即短命乏精神,没有精神就象无根的浮萍,经过一季的虚假繁荣后就销声匿迹了;何为富,即同经济携手,各种创作手法皆可生财;何为不贵,即艺术多垂情于功利,而失其高尚无邪之秉性,故无尊贵。

要想使中国现代陶瓷艺术姚黄魏紫,多姿多彩,就必须深入研究中国陶瓷的“软”传统,了解我们民族的精神。正确的继承非但不与创新冲突,非但不排斥创新,而且往往是创新的酵母。

新世纪是文化综合的时代,多元文化共生共荣。艺术创造也应以不同的文化综合为契机,综合创造不仅熔铸古今的时间跨度,而且也超越中西的空间跨度。综合创造是文化上的优势互补,强强联手。我们应该携带着中国数千年的陶瓷经验和智慧,以开放的姿态和广阔的视野与现代世界陶瓷艺术进行充实的,有深度的对话,进行切实而生机勃勃的对话。

上一篇:陶瓷绘画装饰艺术中的婴戏图 下一篇:谈现代陶艺的装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