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绘画装饰艺术中的婴戏图

时间:2022-08-22 02:45:51

陶瓷绘画装饰艺术中的婴戏图

中国陶瓷艺术发展历史悠久,由于瓷器独特的抗风化耐腐蚀的功能,使其流传到今天的实物,比我国古代其他任何一种艺术品都丰富。婴戏图题材作为其中人物画装饰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一种强烈的民俗心理和传统民族文化,寄托了劳动人民热爱生活,对真善美的追求和向往。婴戏图真实地再现了古代儿童生活的方方面面,为我们认识和了解其时代儿童形象,社会风俗的内容以及艺术的发展规律,都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1、婴戏图深刻社会意识形态及思想文化背景

在我国古代美术中,以儿童为绘画题材的作品被称之为“婴戏图”或“货郎图”。它萌芽于战国,盛行于宋元明清。其大量存在于诸如玉器、漆器、陶瓷和织绣等工艺美术中。婴戏图以儿童为表现对象,描绘儿童的各种活动;钓鱼、赶鸭、玩耍、游戏、弄木偶、骑竹马等。各式婴戏图不仅数量多,题材也层出不穷,就象我们身边嬉戏的孩童一样,画面天真烂漫,活泼有趣,可谓我国古代儿童画的杰作。我国是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有祈求人寿年丰,多子多福的民俗情结。这与早期人类对大自然认识的迷信,控制自然的能力差,新生儿易于夭折等因素有关。而且传统的封建社会把“君臣父子”“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的男权思想发展到极致。家中生育男丁则烧香祭祖,叩拜送子观音,筹请左邻右舍,使得儿孙满堂,传宗接代的旧观念深入人心。因而,寓意连生贵子、五予登科、五婴抢冠、麒麟送子、多子多福、百子千孙的图案,成为古陶瓷常见的装饰图案。这些吉祥图案,表现喜庆幸福,自古至今也一直是陶瓷的一个重要题材和基本文化特征。它寄托了古人望子成龙,祈求光宗耀祖,门庭昌盛的美好愿望,也印证了古人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这一点从古代婴戏图中很少有女婴参与戏耍的事实上可以得到印证。

2、历史上的婴戏图

陶瓷婴戏图装饰艺术在很大程度上与中国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中国画的构图、用笔、着色以及文化修养直接影响着陶瓷绘画的发展,其理论精髓“不求形似,以神写形”的原则也深深地影响到陶瓷绘画上。尤其是民间陶瓷艺术,其笔底下时时流露出作者的随意性。虽为民间艺术行为,其间流露出的“物我两忘”的率真境界,正是历代大师们的追求。同时,作为一种反映表现生活的艺术形式,陶瓷绘画装饰艺术中的婴戏图还和其它一些不同的民间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例如戏曲、年画、版画、剪纸等。中国戏剧历史虽不是很早,但从其诞生便根植于久远的民俗活动和民间信仰。这些从绘画中可以得到印证。苏汉臣的《五瑞图》《婴戏图》便是活脱脱的两幅宋代的民间风情画,至今在民间演艺中仍可找到它们的影子。《五瑞图》画由五个童子装扮的五个人物,都戴面具,跳起大摊舞,显然是在模仿当时已被人熟知的表演。宋元的青花瓷画中,以历史故事作为装饰内容的十分常见,这与元代戏曲小说以及版画的发达有密切关系。而作为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之一的剪纸,其婴戏图作品,题材贴近现实生活,人物比例准确,姿态活泼,形象鲜活逼真,色彩艳而不俗,精妙无比。

艺术随时代而嬗变,不同时代的艺术有不同之处,同时也存在一些共同的特征和联系。同样,同一时代的艺术之间有其不同之处,也有其共同的特征和联系,它们之间存在着某种承袭关系,它们互相借鉴,相互影响,共同发展。

婴戏图由于其产生是一种民俗心理的表现,贴近现实,亲近自然,关注社会生活现象,寄托了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望,自产生以来一直是备受人们喜爱的艺术题材。如唐代画家张萱的代表作《虢国夫人游春图》《捣练图》中就有儿童的描写。尤其在后者中,最后一组拉绢的人物中,有一女童的描写就很精彩传神。女童顽皮的钻到绢下,抬头张望的神态十分生动写实,把儿童的天真活泼演绎的十分到位,使人忍俊不禁。在另一幅新疆出土的绢画残片《双童图》上,绘两个在草地上追逐嬉戏的儿童,均袒露上身,穿背带晕裥长裤,红靴。左边童子右手高举,似正放飞已获的飞虫,左手抱一小狗。右边童子则睨神注目,似有发现并召唤同伴注意,神态急切不安。孩童形象写实,神态生动逼真。早期婴戏图多为人物画的陪衬角色,而画婴孩又有相当的难度,不仅要画出其幼小稚嫩的身形,晶莹剔透的肤色,娇憨天真的神态,在形貌上更须分别出年龄的大小,掌握儿童的纯真自然。

宋元时期,婴戏图盛行,得到了充足的发展。这和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有一定的关系。随着人们生活的富足,人性地位的提高和画院的兴盛,绘画开始摆脱宗教,王权,礼教的束缚。绘画的娱情功能走出了教化的阴影,走向了大众生活。宋代出现了一批专画这一题材的专业画家。如活跃于北宋初期的刘宗道以及因善画孩童形象而被称为“杜孩儿”的民间画师,其作品很受人们的欢迎。另外,一些宫廷画师也有擅长这一题材并取得杰出成就的。如画院待昭苏汉臣、李嵩等人。其传世名作《秋庭戏婴图》《货郎图》等,儿童形态天真可爱,活泼生动,神态自然逼真,精妙之极,对后世影响很大。

其后经历元明清画家王振鹏、吕文英、丁观鹏的继承,婴戏图发展更加完善,形成了画史上不可忽视的一个画科,直接影响了这一陶瓷绘画题材。

3、陶瓷绘画装饰艺术中的婴戏图题材

陶瓷上婴戏图所用的工艺手法常见的有青花婴戏图,青花五彩婴戏图,青花斗彩婴戏图,五彩婴戏图,粉彩婴戏图等。每个朝代的婴戏图纹所表现的绘画工艺,风格及胎釉用料不尽相同,每件器物本身亦有风格特征的明显区别之处。

根据考证,最早有实物可证的陶瓷婴戏图,是湖南长沙的唐代铜官窑遗址出土的一件瓷壶。画面运用写实手法,以釉下褐彩描绘一儿童形象。壶中婴儿赤身系一红肚兜,手捏莲枝,身挽飘带,活泼可爱。其造型、画法对其后景德镇陶瓷造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宋代的陶瓷婴戏图,常见的有影青刻花婴戏图,捏雕以及婴戏瓷枕。宋元制瓷业极其发达,由于受到当时戏曲文化生活的影响,宋元瓷器里常见到以戏曲故事为装饰内容,其中主要是瓷枕。自晚唐以来民间盛行以瓷枕作睡具,宋代十分普及。李清照的词中就有“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的描写。宋代以磁州窑系制品最为丰富,其装饰画面多取材于当时民间生活小景,富有生活情趣和幽默感。除各类山水花鸟鱼虫纹饰外,人物以婴戏图居多。婴戏图描写儿童的各种活动,画面天真烂漫,活泼有趣。

元代青花瓷画中,婴戏很少见到。这一特殊的图纹在明清两朝得到了鼎盛发展。从简单的一二个幼童形象发展到百多个。场面热闹,儿童神态各异。明景德镇瓷器上曾大量使用,各式婴孩不仅数量多,题材也层出不穷。儿童形象生动活泼,雉趣可爱,真实再现社会生活,是我们了解其时代风俗特征的宝贵资料。明代各期婴戏图的特征如下:

明宣德之前多为庭院婴戏,人物较写实,绘画亦还工整。之后则多为郊外婴戏,人物较抽象,变化明显。儿童特点:矮胖、头大、前脑尤大,圆脸,额上几根刘海,着墨不多而情趣盎然。景泰时婴孩面容壮健,五官攒聚脸心,头顶有辫翘起,斜向额前形似豚尾。嘉靖时开始头脑部突出,俗称“大头娃娃”,儿童五官描绘生动传神,而衣着寥寥几笔。儿童周围和器体各部位都用花草,山石或栏杆添满,画面呈现出一种沉郁雄健之美。嘉靖后期开始,一反以前的工艺形式强的特点,出现了中国画构图式的人物,具有以少胜多,以写代描,以形写神,以物抒情的中国写意画的境界。明代至清代早期的婴戏图动作较为夸张,动感强烈,整幅画面俏皮淘气,举手投足无不似胡人跳舞,有很强的美感。

清代康雍乾三朝青花瓷器中人物题材,常见“婴戏图”“四妃十六子”,用大笔“分水”的方法使其分出浓淡不同的层次,加强了艺术表现力,使画面接近国画的笔墨效果。清中期以后,画面趋于写真务实,动感平和,虽五官清晰却缺少孩童特有的顽皮机灵。清代不仅有釉下青花婴戏图,也开始出现粉彩婴戏图,儿童形象古朴端庄,色彩绚丽。

陶瓷是一种工艺美术,也是一种民族文化。婴戏图作为一个常见的祥瑞题材,在陶瓷绘画装饰艺术中独占一席之地。并且由于其贴近现实社会生活,真实地反映了人们对真善美的热爱和追求,婴戏图这一特殊的题材也必将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

上一篇:奔马竞逐,尽显英姿 下一篇:陶瓷传统与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