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模式浅探

时间:2022-07-23 03:33:30

初中数学复习课有效模式浅探

【关键词】初中数学 复习课 有效模式 探究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5)12A-

0103-01

复习课是对前一阶段学习的知识、方法和技能的总结,也可以说复习课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帮助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为后一阶段的学习做好准备的。做好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对提升学生的数学意识、数学方法、数学知识与数学技能具有较为关键的作用。基于新课改教学理念,实施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教师应站在学生的角度,以学生为本、因材施教,关注学生的个性差异、认知水平,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因此,教师应结合细化知识、构建框架复习教学方案,打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由理清思路到全真模拟的初中数学复习教学模式。

一、实施单元复习,逐步细化知识

单元复习是知识细化、归纳、总结的阶段,也是知识系统形成的阶段。单元复习阶段是整个复习课教学的基础,但也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部分学生认为单元复习阶段可以放松,任由教师台上讲得口干舌燥,而学生注意力却不集中,没有跟随教师的思维来主动思考与分析。这样的课堂无疑是低效的。基于新课改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单元复习课堂教学也应该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转变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让学生自主归纳、细化与总结单元知识。既需要阐述整个单元的每节的内容,细致入微地进行分析,也需要点明重难点内容,与考试大纲结合起来,鼓励学生站在思维、方法与考试的角度,全方位进行自主的单元复习。

如人教版八年级数学上册《全等三角形》这一单元的复习,教师引导学生站在全局的角度将整个单元分成三部分,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特点、三角形全等的条件、角平分线的性质,结合这三个部分,让学生自主理清思路,进行归纳总结,然后教师再科学介入和指导。立足于课本内容,让学生们查阅资料,收集平时讲课的内容,借助知识网络图的形式,将全章内容囊括到知识框架中,以此更好地展开复习。实践“立足课本、细化知识、强化重点、突出难点、学习方法、掌握规律、纠正错误、掌握答题技巧、加强方法运用”等复习步骤,每一步都需要脚踏实地,以学生为本,拓展的学生思维,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和能力,在解题方法、解题技巧上重点点拨和指导,鼓励学生完善知识网络。

二、经典习题讲评,重视学生反馈

经典习题讲评,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对学生进行数学技能、数学方法与数学技巧的传授和点拨,突破重点内容,攻克难点内容。以习题形式进行讲评,使得概念、公式、方法与技能的讲述更加形象化、具体化与直接化,学生理解起来更加容易,并且记忆更加深刻。习题讲评是对单元复习方法的补充与完善,教师需要关注学生的反馈,结合学生的疑惑与现存问题,进行有针对性的讲评内容选择、补充与完善。同时,习题讲评也要遵循下面一些原则:扎实基础、重点突出、阶段拔高、难点释疑、方法对比、技能提升,避免题海战术,以阶梯性、对比性和关联性的习题讲述方式,鼓励学生自我实践、参与和交流。

如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上册《三角形》这一单元习题讲评,要突出“多边形内角和计算方法的推导、总结”的重点,引导学生了解到多边形可以拆分成(n-2)个三角形,并且适用于解题过程中,得出多边形内角和为180°×(n-2)。对“全等三角形”的习题讲评,需要重视对三角形全等判定方法的教学,结合典型例题,引导学生复习和巩固在题目给定时,哪种判定方法更适用,如何构建判定时的已知条件,以此引导学生创新思维,构建较为完善的知识网络。同时,还需要重视学生的反馈,学生不懂的知识点和方法,教师要采取科学的教学方法来帮助学生理清思路,如“反比例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的学习,都可以结合正比例函数例题进行对比讲解,以此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三、全真模拟练习,促进综合提升

全真模拟可以有多种形式,如单元模拟、专题模拟、易错题模拟、阶段性考试真题模拟等。结合不同的模拟形式,教师要科学设定模拟内容与时间,有效帮助学生查漏补缺,打好有准备之仗。全真模拟是考前热身,要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方法与技巧为目标,实施阶梯性、思维性、限时性训练,引导学生不断掌握方法与技能,储备答题技巧,积累考试经验;全真模拟要结合教学需要,符合新课改的命题特点与规律,适度安排具有一定难度的习题,以选择题、开放题、压轴题等不同形式的题目为指导,鼓励学生拓展思维,不断挖掘自身潜力,并逐步提升。

如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数学下册《不等式与不等式组》后,教师组织全真模拟训练,以基础题、基本计算、实际应用题、思维拓展题、开放题为依托,展开全真模拟练习。学生通过模拟训练,扎实掌握基础知识,掌握解题技巧与方法,不断获得综合能力的提升。

总之,在初中数学复习课教学时,教师要结合数学课的系统性、逻辑性、理论性、方法性等特点,利用案例、习题教学与练习形式,引导学生逐步掌握数学方法、数学知识、解题技巧,综合提升数学素养,进一步提升教学质量,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基础。

(责编 林 剑)

上一篇:反思“信息化” 守望苏派“诗意” 下一篇: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文学概论实践教学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