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产权战略再认识

时间:2022-07-23 12:08:22

【前言】知识产权战略再认识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其实这样的心态恰恰没有与国际接轨。世界上每天都有几百个专利注册成功,也有相当一些专利在诉讼中被判无效。正如常常被人引用的那句林肯的话所言,专利制度是“为发明之火添加利益之油”。知识产权是私权,本质上是保护排他性的权益,有争议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尊重的...

知识产权战略再认识

自主创新战略的核心是知识产权,这一点少有争议。问题在于在自主创新中我们需要一个什么样的知识产权战略。由于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已经成为我国许多企业国际竞争能力薄弱的命门死穴,而专利又是技术创新成果的有形标志,所以一段时间以来,各地纷纷出台政策鼓励企业和科研机构多申请专利,也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但是人们很快发现,在一些企业和地方,这几年靠优惠政策刺激出来的专利量大幅增长好像并没有带来技术竞争力的明显改善,其中固然有滞后效应在起作用,但也不能否认确实有毫无价值的垃圾专利和不加维持的短命专利。在一些情况下,缺乏竞争思维的知识产权战略甚至变成了花拳绣腿的“政绩工程”,这当然有悖自主创新国家战略的初衷。因此当前有必要对知识产权进行一次再认识。

从鸿海“好讼成性”说起

台湾鸿海集团在电子产品业界以“好讼成性”著称。不过它的诉讼主要在于知识产权领域。目标指向一般是同行对手。鸿海有一个竞争性非常鲜明的知识产权战略。这种战略不仅给其带来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还与自主研发一起,成为公司在全球市场上纵横捭阖的两把利剑,使之成为全球电子产品领域有名的高技术企业。

鸿海的例子决非个别,发达国家高技术企业中养着几百位高薪专利律师的可以说比比皆是,而我国大陆的华为、海尔等先进企业在领略了国际市场的诡谲后,也采取了主动出击的知识产权战略。在今天激烈的国际竞争市场上,没有这样的姿态是难以在全球化经济时代生存的。

然而经过发达国家多年来无情的诉讼大棒加上谆谆的“理论教诲”,在发展中国家的一些企业家和政府官员中间形成了一种对现有专利的顶礼膜拜心态。对内以为只要有了专利就保护了自己的知识资产,对外则将人家注册的专利视为神圣不可侵犯,认为这就是“与国际接轨”。近年来还有人宣传一旦被诉讼,要少打官司,尽量实现协商调解,最多是设法寻找材料中的瑕疵,争取少赔一点。

其实这样的心态恰恰没有与国际接轨。世界上每天都有几百个专利注册成功,也有相当一些专利在诉讼中被判无效。正如常常被人引用的那句林肯的话所言,专利制度是“为发明之火添加利益之油”。知识产权是私权,本质上是保护排他性的权益,有争议是正常的。我们应该尊重的是保护知识产权的原则和在这些原则下得到认可的技术发明,同样也尊重法律给予他人的争辩乃至否定这种保护的权利。所以对具体专利的保护与对自然遗产、文化传统的保护在性质上决不能同日而语。

缺乏竞争意识的知识产权战略追求的只是获得专利,它让企业围着知识产权转,一些企业科研机构现在知道着力培养帮助注册专利的人才,而对培养能够在市场竞争中游刃有余、懂技术又有法律资格的专利律师,尚未提到议事日程。然而市场经济中的现实告诉我们,专利注册成功固然要花费一番功夫,由于利益的驱动,竞争对手破解你保护花费的努力肯定要比专利审查员厉害许多倍!一旦触动了竞争者的“奶酪”,相当大比例的专利最终是要被裁定无效的,技术含量不高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尤其如此。

如何从竞争思维的角度来审视知识产权战略?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侧面来加以阐述。

破除对专利的迷信

在当今中国,绝大多数企业和科研机构还处在技术积累期,还必须鼓励多申请专利。目前在已经拥有的专利中发明类的较少,无须经过实质审查的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较多,这还是一下子难以跨越的过程,无须妄加责难。特别是不要轻易判定垃圾专利,因为专利不一定是以开发产品或服务为最终目的,全世界的专利总量中只有很小一部分可以实现经济价值。有些专利是出于企业的长期战略考虑暂时不会去产品化,有的仅仅是埋设的“地雷”,防止别人进入的篱笆。还有些专利注册行为是为了迷惑对手,或在对手的强势领域中打入一个锲子,是准备与对方权利交换用的。但是无论如何我们不能够迷信专利。

一个企业的专利战略如果是从市场竞争出发,就不会是唯专利论,它将会有无比丰富的内容。例如,在一定条件下不申请专利也是知识产权战略的组成部分。在十分容易被模仿而又难以赢得诉讼的,如可乐配方那样的情况下,不申请专利而将技术作为商业秘密保护可能更加有利。与专利不同,商业秘密没有义务公开技术内容,其保护时间可以没有期限。

日本2002年提出了国家的“知识产权立国战略”,而一些企业如电子元器件大公司村田制作和日亚化工等为了不让现实或潜在的竞争对手有机可乘,就提出将那些专利制度难以保护的技术发明“不申请专利”,还有一些日本企业则把技术“黑箱化”,即“软件固化”和物理上的防拆解设计等,这些都是在专利以外保护自身知识产权的手段。前面提到的鸿海在进入一个新市场时会对某些容易被模仿的技术发明采取“时间提前量”的做法,就是力争尽快在竞争对手学会以前就夺取市场收益。

放弃一部分专利的做法也可以成为竞争的工具。2005年1月,每年投入50多亿美元进行研发的IBM公司借助现在很时髦的信息共享平台概念,宣布建立一个专利共享平台,放弃价值千万美元的500多项专利,供社会免费使用。在公开声称“真正创新的领导力并不只是意味着获得专利的数量,而是使客户、合作伙伴和社会受益的创新力量”的同时,它也没有掩饰这其实是一个巧妙的竞争手段。这些专利与开源软件开发有关,这样能够做大以开源软件为基础的大量下游企业,为公司自己的产品扩大了市场,其结果恰恰是给竞争对手微软的产品构成了重大的挑战。IBM公司有人声称“这是一个很难竞争得过的商业模式”。

对于拥有大量有效专利的企业来说,每年需要支付的维护费用是一笔庞大的开支。有这样的情况,企业将自己持有的专利技术权项的内容公开,这就是一种竞争性的主动放弃。如果企业不想维护那些在很长时期不可能产品化也难以出售的专利,一般可以选择将其公开化,这样既减轻了维护费负担,也可以防止竞争对手拿它们来对付自己。

以上文字决不是想贬低专利的作用,只是从国际竞争的现实出发强调了实际情况的复杂性。

积极搜寻和有效利用外部技术

最近常常听到“核心技术买不来”这句话,如果将其完整地表述为一个大国的整体技术竞争能力是买不来的,就更加准确而贴切了。自主创新的国家战略决不排斥具体技术的引进,在我国《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发表后不久。2006年7月27日,商务部宣布和另外七个相关部委联合发出了“鼓励技术引进和创新,促进转变外贸增长方式的若干意见”,就是在政府层面上明确的政策鼓励,这正是国家创新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

许多外国政府也正是这样做的。加拿大政府为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服务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通过“技术竞争情报计划”帮助其发现和获取全球范围的技术。而跨国公司的知识产权创新战略中,获取外部技术从来就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在一些公司,来自外部的技术甚至成了公司知识资产的主要部分。英国《金融时报》2004年发表一组关于企业创新的报告,其中提到著名的化妆品公司宝洁目前一半的技术来自公司以外,而且这个比例还要求进一步提高。著名的信息技术集成商思科公司设置了一个特殊的专利技术寻觅项目,通过购并小公司。买下有潜力的发明,再由公司内部的研发整合起来,实现快速商品化。据说2003年思科控告中国最大的通讯设备公司华为科技侵权的专利技术,就是它买来的。

最新的动向是跨国公司还把搜索外部技术的触角伸到了中国。例如世界著名电讯公司德国电信就为跟踪世界技术发展建立了名为“技术雷达”的神经网络。据公司实验室2006年“技术雷达”报告显示,该网络的结点主要分布在德国、美国硅谷、以色列和中国。德国总部有3位全职人员,加上可以根据需要随时“激活”的30名左右各个领域的技术搜索人员,在国外,则在硅谷雇有一位全职的外部搜索人员,还有3位兼职的技术搜索人员,除一位在以色列某大学外,有2名分别驻在北京和上海,关注着中国科技领域的发展动向。

获取外部技术成为企业创新的一部分是基于这样一些原因。首先,技术的发展也有生态环境,原始创新的萌芽往往出自小企业甚至个别发明人,但是他们一般没有能力将这些萌芽进行产品化、完善其工艺流程、控制成本乃至成功推向市场,大企业一般有判断这些萌芽商业价值和成功实现其商业化的能力,包括拥有容许个别技术失败的规模,在这样一个各司其职的生态环境里发生技术的交易就是十分正常的了:其次,人们一般认为创新过程是先有科学发明,再来技术开发,最后是产品到市场:然而情况并非总是这样线性发展的:创新理论的倡议者就基于大量实证性研究指出,即使所谓“颠覆性”的创新也并不总是“没爹没娘”的。许多颠覆性创新的案例其实是将其他领域里的发明改进后搬到了新的应用领域,成为商业上非常成功的故事。所以在强调自主创新的同时,不要忘记已有的技术也是一种创新来源,积极搜寻和有效利用外部技术也可以成为企业知识产权战略的一个重要内容。

制胜需要“组合拳”

首先,一般认为知识产权不仅包括专利,还有版权和商标。商标大家比较熟悉,而我国的软件知识产权是用版权来加以保护的(美国用专利保护软件),集成电路的布线一般也用版权来保护。如前所述,商业秘密也是企业知识产权的保护方式。然而知识产权战略还需要一些支撑条件。它们包括标准、科技情报和知识管理等。在激烈的国际市场竞争条件下,能够获取胜利的知识产权战略必定是在企业的总体战略下的一系列要素协调作战的“组合拳”。由于在政府条件下这些要素分属不同的部委管理,创新的生态链可能被分割,在宣传和引导上有时会分别突出各自的重要性,我们需要更加强调其互相之间的联系和协调。

标准最近也成为一个热门话题,“一流企业玩标准、二流企业搞专利”的说法似乎在暗示标准高于专利,情况其实不是那样简单。任何企业都可以提出一套标准,但是市场是不是认账那是另一回事。标准本身不像知识产权那样制度化,尽管国际标准化组织也有投票,但是它不能禁止任何非标准产品的出现。技术上的强势者比较容易让市场接受自己的标准,反过来有了标准能够有效地维护技术的优势。但是具体标准的采纳与否,很大程度上是各方利益博弈的结果,优秀的技术将能够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因此市场还是在背后起作用的,所以标准在一定意义上是知识产权竞争到高级阶段的手段,企业当然不能无视标准,但是更重要的是要和技术研发、市场营销甚至战略联盟等相关的要素协同作战。

情报工作始终是创新的耳目和尖兵,目前越来越多的国内外企业拿起了“竞争情报”这一武器支持其知识产权战略。前面提到的技术搜索,实际上就是典型的技术情报工作。专利情报毫无疑问是企业专利工作极其关键的环节。

良好的知识管理,包括文献和档案管理制度,对于支持企业的知识产权战略也是极为重要的。有业界资深人士指出,有时研发档案记录比专利更加重要,一旦发生诉讼,需要这些材料来证明自己的原创性,否则即使注册了专利也容易被人裁决无效。国内也有一案例:2001年5月,美国一些钢铁生产企业向美商务部和国际贸易委员会提起反倾销申请。其中中国马鞍山钢铁公司生产的H型钢是其指控的主要商品。马钢据理力争,使得美国财政部从原先裁决的倾销幅度为159%,最后承认马钢没有倾销,其中成功的关键就是马钢保存了完整的技术档案,以及充分掌握同行的价格等信息。

我国要成为一个技术强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在这个过程里有许多东西需要学习,天下没有免费午餐,也没有什么“一招鲜吃遍天”的简单秘诀。但是只要充分认识市场经济和国际竞争的规律,中国企业和科研机构对于知识产权战略的把握一定会逐步娴熟老辣。

(作者单位:上海科技情报研究所)

(摘自2006年10月29日《文汇报》)

上一篇:公共产品价格形成机制的缺陷与完善 下一篇:创新监管方式提升监管效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