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古文 教古文

时间:2022-07-22 09:19:36

学古文 教古文

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明历史的古国,几千年优秀的文化、思想道德浓缩在一篇篇优美生动的文章里。学习它们,我们可以了解祖先创造的灿烂文明和他们优秀的道德品质。现在,初中课文已加大了对古文的学习,每册中都安排了两个单元,教学大纲中也要求:“(学生)诵读古代诗词和浅易文言文,能借助工具书理解内容,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然而,由于古代生活与现代生活的差异,由于历史的变迁,语言的变迁,学生在学习中常会感到古文较现代文难学和难理解,因而在学习中出现这样或那样的困难。笔者认为,古文教学中如果注意了以下几方面,那么学生在学习中就会感到轻松自如,游刃有余。

一、情景结合,让学生走进古文

古人的生活习惯、日常行为、穿着打扮、言行举止,与现代都有一定的距离。让学生借助工具书阅读或预习时,这一点是必须让学生清楚的。例如《闲情记趣》,作者回忆了自己童年的两件趣事:一是观蚊及帐以烟喷蚊,二是在花圃旁观虫蚁之斗。这两件事趣则趣矣,但与今天学生的生活相差实在太远。现在小孩子他们玩积木、布娃娃、卡片、玩具枪、车等,有的还玩游戏机。谁还会去玩蚊子?有的学生甚至认为,文中作者小时是否有点神经病?再则,若作者的这种玩法让学生学了去,家长可能就会大为光火。因此,讲述时,教师得把学生引回那遥远的年代,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这种玩法,是那特定年代的一种玩法,那时不同现在,没有娱乐场所,小孩也没有玩具,作者能想出这玩法,正体现了他天真、童趣,否则,就会再现别扭的感觉。再例如《晏子故事二篇》,楚王想出的办法及手段,是与当时齐、楚的地位及当时政治形势和晏子身材等历史条件相结合的,我们不能用今天国家与国家外交往来去评判。

让学生明白古今距离,它可以让那些成绩中等一些而性格急躁、望文生义的学生避免犯有用现代文去理解古文的错误。上例中,“傧者”“三百闾”“使子为使”“坐盗”等词,现代文中,他们有的改换了意思,有的已不用了。

二、讲究方法,让学生学懂古文

古文教学中常易出现的问题,学生当时易懂,过后易忘;大意虽懂,背出却难。现教材中,两单元的十篇古文里,检测起来,能得满分的屈指可数,一些很认真的学生也常会出现丢三落四的现象 ,究其原因,就是忽视规律,方法不当。课堂上,教师了解学生是否掌握了时,由于当时特定的环境限制,结果是可想而知不甚理想的。但有的教师还会急功近利,进一步要求学生“集体背诵”或“个别背诵”,有时效果好像很明显。我觉得这种做法是揠苗助长,因为在课堂上检查背诵,特别是集体背诵,背不出的跟随旁边的同学也能拖泥带水地跟下去,结果是你凑一句,我凑一句,一篇文章竟也像模像样地拿下来了,但过了两天就又不行了。

对于古文,我觉得在疏通字、词、掌握大意后,重要的是找出它的规律,让学生熟悉,记下这一规律,然后再用一定时间完成背诵,这才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例如“总——夏——春、冬——秋”这个规律,再引导学生结合日常生活中各个季节特点进行,这样背诵也就水到渠成。

作为教师,首先自己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那就是,干什么事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对学生的学习,像古文背诵,更是这样,我们应正确面对 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循序渐进,否则,会欲速则不达。

三、创设情境,让古文走进学生生活

古人描绘那些有学问的人是:能满口“之乎者也”。可今天,即使有学问的人,又有谁说话还会用“之乎者也”呢?古文距今天学生生活的距离是不言而喻的。学了,但在生活中却不用,难怪学生会感到困惑难解。记得同志曾经说过:我们要善于洋为中用,古为今用。在教学中,如果 我们有意让古文走进学生生活,换一种方式让学生去学,可能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在现实中,虽有不喜欢学习的学生,但没有不喜欢故事的孩子。我们可以先将古文转换为故事 ,让学生在生活中贴近古文,然后再反过来理解古文,就化难为易了。例《周处》,我们就可把它先变为一个现代小故事,口述出来,再去弄清其古文字、词的相关含义,让学生用白话讲给同学、父母、兄弟姐妹听,再回头按图索骥,照应课文,则背诵也迎刃而解。《晏子的故事》《寓言》等教学皆可用此方法。此方法的好处是:它面对的是中下层学生,他们对学习本来就感到有一定的难度,若再让他们去背诵那诘屈聱牙的古文,他们的兴趣、他们对文章的理解可想而知。没有人会对故事不感兴趣,在教学中,教师投其所好,因势利导,即使那些 中下层学生仍然不能将那古文完整背下来,至少也能达到教学大纲中的“理解大意”的要求。

由于古文与今天学生现实生活及现代文之间的差异,学生在学习中感到有些问题是理所当然的。只要我们教师能把握规律,正确引导,让古文走进学生生活,那么下一代继承祖国优秀文化遗产就一定会达到我们预期的效果。

上一篇:初中语文教学更应渗透人文教育 下一篇:任务驱动法应用于信息技术教学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