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渗古味

时间:2022-06-06 12:14:46

古文渗古味

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其发展的过程和精华就浓缩在浩繁的古文里。它充满了凝聚力、召唤力和创造力,因此弘扬中华文化是我们每个炎黄子孙义不容辞的责任。

激发文言文兴趣

据说学生有三怕:一怕文言文,二怕周树人,三怕写作文。

如此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在师生心中却成了一块难啃的硬骨头。为啥?源于文言文拗口难懂,学生怕学;师见生怕,心不由生畏惧,于是,师渐渐也怕教。可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六年级学生得培养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如何才能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呢?仔细一想,高年级的孩子对中国四大名著非常感兴趣,常把现代文版的四大名著看了一遍又一遍。这说明学生并非不喜欢文言文故事情节,而是遇到文言文拗口、难懂、缺乏趣味这条拦路虎阻挡了他们的学习兴趣。于是,笔者在教学中国古代寓言《矛与盾》时,让学生掌握学习文言文方法的基础上,通过拓展延伸,丰富文章内涵,使古文学习处处散发古香,令学生沉醉其中。

按需寻方法

方法是一把开启智慧之门的钥匙,不同层次的学习者适合不一样的学习方法。因此,教学时笔者让学生齐心协力寻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总结交流得出联系上下文、借助注释、结合生活实际等理解方法后,再自行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学习文言文。学生运用方法初步了解这则寓言故事大意,为进一步的学习奠定基础。

三次比较,比出古文特色

一次比较:古今文章对比 知己知彼,攻而易破。通过古今文章对比,学生自然明白文言文虽拗口、难懂却言简意赅,心中不由佩服古人之写作能力,进而以佩服之情击退畏难情绪。

二次比较:古代名寓言故事家风格对比 《矛与盾》不仅是一篇文言文,还是一则寓言。依现代人对寓言的理解往往只停留在“托故事――讲道理”这一浅显层面,为了让学生深层次理解寓言故事的内涵,笔者特别引领学生走进了古代寓言故事家。

师:你知道有哪些人非常擅长写古代寓言?

生:庄子、孟子、韩非子。

师:他们写的寓言各有特色,我们今天学的《矛与盾》就是韩非子写的,其实“寓言”一词最早出现在战国时代的《庄子》一书。庄子是道家代表,主张“无为”而治,著名作品有《逍遥游》。看,这就是庄了写的寓言,你把它跟韩非子写的《矛与盾》比比,看有什么不一样的?

生:庄子的寓言构思新颖,描绘生动,逸趣横生。韩非子的寓言哲理性强,讽刺味浓。

师:对,正因为庄子是道家代表,主张“无为”而治,他的寓言处处透着道家思想,所以文章突显“美”“趣”。那回过头来看韩非子的寓言,他的寓言特点又跟什么有关?

出示:韩非子是中国战国时期韩国人(今河南禹州人),是著名的哲学家、散文家,还是一位杰出的法家。(师边板书“法家”边解释:法家思想就是提倡以法治国;法,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法律)当时韩国国势日益削弱,他出于爱国心,屡次上书韩国国王,建议变法,主张统治者应当以富国强兵为重要任务,但国王并没有采纳。于是,他编写了一则则富有哲理性的寓言,借寓言故事来讲述自己以法治国的思想,后来辑为《韩非子》一书。(板书:托故事――讲思想)

师:所以,有人说,读韩非子寓言故事,如同读一本法家思想辑要。《矛与盾》就是选自《韩非子・难一》,你再看《矛与盾》,韩非子仅仅是想通过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吗?猜猜这则寓言蕴含了什么思想?(任学生猜,――倡导“以法治国”,只有“以法治国”,人民才能和谐生活。)

通过名寓言故事家风格对比,学生明白了寓言故事在古代是“托故事――讲思想”,是作者阐述自己观点的一种手段。这样,学生的佩服之情自然而然升为敬仰之意。

三次比较:中外寓言故事对比 寓言对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伊索寓言》等外国寓言学生早已熟读,但对中外寓言特点却未曾有思考。于是,在《矛与盾》的学习即将结束之时,适时地以“读过《伊索寓言》吗?《伊索寓言》是外国寓言,看,发现有什么不同吗?”这一提问引导学生思考中外寓言故事特点,并通过对比阅读发现中外寓言故事最大区别在于:一是类型不同。《韩非子》有400多则寓言,却只有两则拟人化的动物寓言,外国的《伊索寓言》中拟人化的寓大占四分之三以上。二是着意不同。同是“托故事――讲道理”,但中国古代寓言重于“托故事――讲思想”,外国寓言则重于突出趣味性。这次对比,使学生在明白中外寓言之特色的同时,又对前面两次的对比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心中感叹油然而生,探究欲望澎湃。

俄国乌申斯基指出: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因此,作为教师,我们有责任、有义务成为民族文化的传承者。改变传统的教育方法,换角色体验阅读,研究化难为易的学法指导,引导学生正确领悟文字所蕴含的民族精神,从中汲取文化精华。这样,才能算是真正引领学生深入古文,学出味道。

(作者单位:广东省深圳市龙华新区上芬小学)

上一篇:试析教务人员创新理念淡薄成因及方法 下一篇:培养学生心理健康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