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及其优化

时间:2022-07-22 08:31:08

浅谈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及其优化

[摘要]在当前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就业能力,成为高职高专教育管理者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本文在全面分析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重要性的基础上,阐述了培育和强化专业人才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就业能力 高职高专 大学生 培育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2)11-0158-01

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及其优化指的是某个个体通过知识的学习和综合能力的开发而获得的能够实现就业理想、在社会生活中实现自身价值的本领。

一、大学生就业能力内涵与结构

就业能力这一概念内涵丰富,从近年来学者的研究及企业对人才的需求来看,我们可以将大学生就业能力从以下四个方面阐述:作为一种教学方式,“合作探究”是以学生合作学习为特征的,强调尊重学生的初感。这里的“初感”,指对文本的初合作探究,写作时对某一话题的初经验,语言运用中对语词、句式、修辞等等的初感觉。这种初感会是幼稚的,甚至可能是有误的,但却是最珍贵的,因为这是学生自己的合作探究。这种自己的合作探究感受是独立阅读、自行写作、自主运用的起步。我们说,独立阅读、自行写作是学习的要件,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及其优化的标志,因而培养独立阅读、自行写作的能力是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及其优化教学的重要内容。而要让学生具备这样的能力,必须让他们有自己的经历和合作探究,这是目前通行的“告诉”式教学无法完成的。教师要做的,绝对不是将自己的解读或是所谓权威的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去点破那层学生时有疑惑有困难的“窗户纸”:在学生有疑惑时,予以点拨;在学生理解有误时,予以矫正;在学生的理解有待深入时,予以引导。[1]大学学生的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及其优化认知过程,主要是一个建构过程。

二、培养专业人才就业能力的重要意义

就业是民生之本,培养大学生就业能力,体现了当前社会求才、大学生个人成才、高职高专育才等多方面的需要,对高职高专,大学生、社会都有意义。

(一)就业能力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大学生能否就业和就业的质量

目前,大学生的就业能力出现了比较明显的下降情况,“就业鸿沟”问题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只有在充分认识自我的基础上,积极培养和不断提高自身就业能力,才能缩小与用人单位的能力和综合素质需求之间的差距,为就业打好基础,进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与自我价值创造可能性。因此,大学生只有具备一定的就业能力,才能使自己的个人理想和奋斗目标更加现实和具体。[2]就业能力是检验高等教育质量和改革的重要指标。学生的合作学习程度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大学要积极开展科研立项,鼓励教师开展科学研究,调动教师和管理人员参加科学研究的积极性,进一步推动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发展。鼓励教师、出版专著,以科研成果促进教学,为国家和地区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做出一定的成绩和贡献。正确地理解知识与创新的关系,一个人的创新能力不仅与知识容量的多少有关,还要看知识的结构是否合理,是否有足够多的知识增长点。最重要的是这些知识和能力能否在他身上有效内化为素质。教师要让学生根据学习目标明白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育及其优化时哪些内容是重点,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并用符号把学习重点和学习难点标在书上。

三、培育和强化专业人才就业能力的对策建议

(一)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1.扎实的基础知识。大学生无论将来在哪个行业领域就业,都必须具备扎实的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就像大树的根基,只有根深才会叶茂,才能经受住风吹雨打。大学生掌握了扎实的基础知识才能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找到支撑点。

2.精深的专业知识。精深的专业知识应成为大学生知识结构的核心部分,也是高级专门人才知识结构的特色所在。精深是指对所学习的专业知识要有一定的深度,对学科前沿知识要了解和把握,即对本专业知识钻研要有一定深度。目前,高职高专专业知识课时安排一般占整个学时的1/3左右,足以证明专业知识的重要性。[3]

(二)树立科学的学习理念

1.终身学习的理念。未来社会是一个学习型的社会,学习不仅是在校学生的事情,而且应该是贯穿每个人一生的事情。无论你处于什么环境之下,也无论你已经是什么年龄,更无论你是从事什么职业,同时,也不论你已经掌握了多少知识与技能,学习对于你来说,永远都仅仅是开始,而绝不会是结束。

2.责任学习的理念。要求大学生把自身的学习活动与社会的发展紧密结合起来,意识到学习不仅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素质修养,而且更是为了提高服务社会的本领。

(三)锻炼较强的实践能力

1.决策能力。决策能力就是对未来行为目标的决定和选择的能力。决策有时会影响你的一生,要么成就你的一生,要么毁灭你的一生。一件事情做不做,什么时候做,该怎么做,都要果断地做出决策,决策晚了,机会就没有了。所以,如果要想做一个成功的人,就应该注意培养决策能力。

2.人际交往能力。社会交往能力是指正确、有效地处理并协调人际关系的能力,与周围环境建立广泛联系和对外界信息的吸收、转化能力。在大学校园里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

【参考文献】

[1]方伟主编.大学生就业工作教师培训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02.

[2]王云彪主编.大学生实习与就业指导[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8.

[3]龚卫东.对我校学生就业服务与就业管理的思考[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9(11):5-7.

上一篇:新课改下数学教学的有效性探究 下一篇:例谈地理生活化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