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名窑(二十七)

时间:2022-07-22 07:21:25

中国名窑(二十七)

第27章

公元1900年,也即光绪二十六年,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火烧圆明圆。西太后携光绪皇帝带着大队人马仓皇逃往河南、河北,山西。

就在八国联军攻打北京城,火烧圆明圆,百姓到处躲藏、逃亡,大清朝正处在风雨飘摇时,远在京城1 600公里的江南古镇――景德镇却是依旧繁荣昌盛:镇上,一色青石铺砌的瓷器街,街道两旁店房飞檐凌空,店面宽敞高大,光线充足,摆着各色各样的瓷器;除瓷行、瓷店外,还有各种百货、杂品、饮食、茶铺、酒馆、烟行等,昼夜营业,繁华异常。街道上人来人往,弄里弄堂挑坯的担夫进进出出,吆喝声、叫嚷让路声不断。

在商会举办的陶瓷新品参展会上,这次由各窑选派的参赛选手和作品评比结果已出,瓷板画《花开富贵》、瓷板画《百鸟朝风》同获一等奖,《花开富贵》作者是汪仲,《百鸟朝风》的作者是小华莱士。台上台下顿时掌声一片。事后,他们披红挂彩,骑着高头大马走在人群中,引得瓷器街上大家驻足观望。

吴振江坐在皇窑公馆学堂筹建处,曾总管在清点银俩,他拿着一叠合同和银票对着吴振江说:“大人,你看,这是当日报名参股的窑厂,三十家,筹集白银十五万俩,捐款五十人,捐银一万俩。”

吴振江接过合同和银票,拿在手上不断地翻阅,“总管,大有收获,这样下去,不到十天就可把钱全部凑齐。哇,里面还有3家洋商!”

曾总管笑着说:“大人,今天川岛派人来说,他手上有30个日本学生,并递上三万俩银票。由于他们人员多,又是洋人,我不敢做主。”

“答复他,就说我同意。”吴振江说,“我们学堂办学开放,我们孩子可以到日本去学,为什么就不能让他们的子女来学习。川岛致力中日陶瓷交流,到时我还想请他到台上说几句。”

“大人,那我明天就去回复他们?”

吴振江点点。

“大人,二公子也提出他窑厂承接二十个学生,学完后到他厂工作,这事你看?”曾总管又问。

曾总管伸伸腰说:“我们对洋人尚且如此,对自己的同族那就更应当胸襟开阔。让他来吧!”

大清景德镇陶瓷专科学堂终于迎来了开学那一天。这天,正值金秋时节,丹桂飘香,风轻云淡,层林尽染。老天把山区的大地装扮得像一块云中的织锦,把学堂的四周围了起来,有声有色,煞是好看。

学堂来的人特别多,有学子、也有带着子女来报名上学的家长;捐赠人、赞助商等;此外还有县衙、督陶府的大小官员,场面十分热闹。

开学典礼仪式由曾总管主持,他站在学堂操场的主席台上,对着人群高声喊道:“各位嘉宾、各位先生、学子们,景德镇陶瓷专科学堂开学典礼现在开始。请吴大人、马大人,商会李会长为学堂开学剪彩。”

吴振江、马知县笑容满面,走上来,他们拿起剪刀,红绸在他们手中慢慢断开。

顿时学堂内外,鞭炮声四起。

吴振江站出来,伸出手,示意大家停下。

操场内外,顿时静了下来。

“各位校董,各位先生,各位学子家长,学子们:欢迎你们光临大清景德镇陶瓷专科学堂!学子们,当今世界陶瓷业发展很快,国外已经开始用机器制瓷,虽然目前他们制瓷产品的品质还比不上我们,但是他们的工效却是我们的几倍,随着机器制瓷工艺的改进,他们的产品随即也会有超越我们的那一天。学子们,居安得思危。大清景德镇的瓷业把希望寄托在你们的身上,你们是大清瓷业的未来和希望,我代表大清皇窑厂和学堂的股东们祝你们学有所成。我们也将竭尽全力做好服务,让你们在景德镇陶瓷学堂有一个良好的读书学习环境,谢谢大家!”

吴振江的发言,引人深思,催人奋进,不时赢得大家阵阵的掌声。

曾总管在大家掌声之后,上前大声宣布:“请学堂股东上主席台。”

顿时,汪叔凡、赵子和、马和尚、李俊、铙希斋、川岛等纷纷上台。

曾总管看后马上又说:“下面请先生上主席台。”

汪叔凡第一个上去,接着是督陶府家庭教师罗中亮、吴涛、汪仲、赵宝贵、小华莱士等。

“看,是我们的师傅!”台下的秀娟指着汪叔凡兴奋地对着一旁的小弟吴亮喊。

小亮说:“姐,你看,大哥也上去了。”

“先生,还有我们的罗先生。”吴波说。

小翠说:“小华莱士、汪仲他们也上去了。”

看到大哥吴涛、师傅汪叔凡、师兄汪仲、小华莱士、家庭教师罗中亮都是学堂先生,督陶府和汪府的青年,个个都有一种自豪感。

汪仲、小华莱士今天走上台,心情也很特别,因为他同时是第一批学员。

台下,学子的家长也是议论纷纷,他们对台上的人指指点点,说:“有他们做先生,小儿交给他们,我们放心。”

“你们看,还有个洋先生。”

“别小看他,他可了不起,新彩就是他带来的,大赛一等奖。”

台上台下,大家一致认为督陶府吴振江大人为镇上瓷业人做了一件千秋功德的大事。

“下面请日本株式会社川岛社长讲话。大家掌声欢迎。”这时,台下传来总管的声音。

他这一说,会场上顿时静了下来,静得连地上掉了一根针都听得到。此时,只看到川岛笑着走上前台,向大家鞠躬。

大家看后,顿时纷纷议论,有人喊:“日本人下来,日本人下来!”有的吹上口哨,甚至丢上瓜皮果壳。

看到这情景,曾总管忙上前,对着台下的人群喊:“大家静一静,静一静!他可是我们学堂的捐资人之一,对学堂的建设是有贡献的,请听他说话。”

川岛也尴尬,但他十分镇静,没有一点的急躁情绪,不慌不忙提高了声度,他说:“各位,我知道你们对山田有看法和情绪,但是,山田代表不了日本人,他只是日本人中的少数。我,川岛以景德镇为故乡,在督陶府的带领下,将致力于景德镇的瓷业发展……”川岛一番表述,让台下群众的情绪渐渐平稳下来。

景德镇陶瓷专科学堂经过一年的筹备、组织,个中艰辛,吴振江最清楚。看到今天学堂顺利的庆典、开学,吴振江是最高兴的。庆典结束后,汪仲与秀娟手牵手开心地从他面前走过。吴振江看着他们的背影,心中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

一旁的曾总管对他说:“大人,我看,今天最开心的是他们年轻人。”

吴振江听到总管话中有话,站在那笑着说:“我家娟儿大了。”

晚上,老夫人在庵堂念经,吴振江走了进来。老夫人放下手中的经文,问:“振儿,有事吗?”

吴振江说:“娘,我想和你商量一下娟儿的事。”

老夫人见儿子认真,马上不安起来,“振儿,娟儿咋的,是不是又惹你生气?”

吴振江看娘误解了他的意思,马上笑着说:“不是,娘,我看娟儿大了,该到婚配的时候。”

“振儿,这才像个做父亲的样子,不过,有合适的?”老夫人听后立即问。

吴振江笑着点点头,马上把在景德镇陶瓷学堂看到他俩人的情景,前后对老娘说了一遍。

老夫人听得认真,待儿子讲完,马上说:“振儿,仲儿这孩子我是看着长大的,从小没娘,我早把他当我孙儿看。不错,不错!不过,”她说,“振儿,这事,你跟汪师傅说了吗?”

吴振江说:“娘,如果你同意,咱们一块去说。”

“行,那就依你。”

“娘,明天我们就去?”

吴振江把心放在家中,着实让姜雪惊讶,也让她兴奋。她一时睡不着,看着一旁的吴振江,突然想起一件事,姜雪用手推醒睡意中的吴振江问:“老爷,等下再睡,娟儿的事解决了。那小翠与晋儿的事咋办?”。

“这……,雪儿,这事我倒忘了。这事虽说是山田提出,我们当初也是同意的,娘也乐意。现在山田不是小翠的父亲,晋儿也与我们越走越远,拒绝与大家往来。雪儿,小翠是个好孩子,这事也不要强求,依小翠的主意,怎样?”

姜雪听吴镇江这一说,一时也没了主意,看着天花板,不再吱声。

第二天,吴亮来找秀娟,他故意问:“姐,你可知道爹和老祖宗提那么多东西去哪?”

秀娟说:“他们今天特高兴,看到我就笑,一早就走了,你说他们上哪去?”

吴亮看着她笑,“姐,不要不好意思。爹和老祖宗可是向师傅提亲去的。

“好呀,吴波哥知道吗?”秀娟问。

“错了。”吴亮看姐误会了,忙解释,“姐,他们不是为小波哥,是为你,他们要把你嫁给汪仲哥!”

秀娟睁大眼问:“什么,小亮,你不会弄错吧?”

“没错,这是我亲耳听到的。爸说好女百家求,好男也百家求,不早去汪仲哥就给人家找去了。”

“谁说我喜欢?”秀娟说完,眼泪了掉下来,扭头就走。

吴亮看着姐,摇摇头,自言自语:“女人喜欢男人原来就这样!”

不过,吴亮确实不理解她姐。其实,她暗自喜欢的是罗先生,平日她把汪仲只当哥看。

在瓷器街的汪叔凡,他看着吴振江提着大小礼物,一时不知他们来意。吴振江则笑着说:“老哥,我来提亲。”

汪叔凡想可能是为他侄子吴波提亲的,但汪霞已喜欢小华莱士,他心想这事还不知道怎样推托?看看汪霞,汪霞低下头,不做声,这时吴波进来,那是满脸的欢喜。

吴振江似乎看出汪叔凡心思,马上说:“老哥,我们是为我家娟儿向汪仲提亲来的。”

汪叔凡觉得自己听错了,世上哪有女方的父母为女儿向男方下聘礼的,何况是当朝四品大员,太后的红人,他感到不平常。

老夫人在一旁笑。

“你家、我家都一样。”吴振江笑着说,“老哥,只要把他们两个年青人的事定好就行。”

在作坊后院的吴波当听说大伯和祖母来提亲时,起初,以为是来为他向汪家提亲的,当听说为堂妹秀娟时,他感到大伯对女儿这么关心,对自己不闻不问,情绪很低落。他来到自己住的房间,悄然打着行李,不打招呼,从后门走了。这一切,大家都没觉察。(未完待续)

(作者单位:景德镇市审计局)

上一篇:审计人的情怀 下一篇:高校鼹鼠现形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