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困境和出路

时间:2022-07-22 02:43:45

我国利率市场化发展的困境和出路

[摘 要] 利率市场化是我国市场经济改革取向的基本目标之一。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指出:稳步推进利率市场化,建立健全由市场供求决定的利率形成机制。这进一步推动了利率市场化的改革实践,以及关于利率市场化的理论探讨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本文在介绍利率市场化的概念,以及我国的发展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我国目前利率市场化发展的障碍和困境,并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出路。

[关键词] 利率市场化 现状 困境 出路

利率市场化是指金融机构根据自身的资金供求状况、头寸状况、盈利和风险等因素自行调节、自行控制利率,并使其成为引导资金配置的基本指标。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不断发育和壮大,金融体制改革的深化发展,以及和国际市场的逐步接轨,原有的利率体制已成为我国改革进程中的“瓶颈”,利率市场化问题显得日益突出和重要。这是我国金融产业走向市场的重要步骤之一,也是国民经济运行体制转变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上来的基本标志之一。

迄今为止,包括国债市场,金融债券市场和企业债券市场等在内的我国的全部金融市场的利率已经基本实现了市场化,余下尚未被市场化的,主要就是银行的存款利率,以及对大型企业的贷款利率。然而,在现有金融体制改革成果的基础上推行利率市场化存在诸多制约因素,制约因素主要体现在:

1.市场化的基准利率的缺失

基准利率是整个利率体系中起主导作用的利率,是在整个金融市场和利率体系中处于关键地位、起决定性作用的利率。银行的存款利率在我国一直发挥着基准利率的作用,但是,这种银行利率并不是在市场上通过公开、连续、广泛、集合的竞争定价活动来确定的,同时,它的利率期限结构的功能是以确认不通期限的金融市场之间存在分割且资金不可能在市场间无成本的相互流动为前提的,因此,银行利率不可能真正替代基准利率的作用。

2.利率政策传导机制不灵,金融市场发展不完善

总体而言,货币市场参与主体有限,金融品种“单一”,规模小,并且货币子市场之间、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处于分裂状态,利率作为货币政策的传导信号失真。这些制约因素使得进一步的利率市场化缺乏运行的市场环境和基础。

3.国有商业银行未真正实现商业化

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产权治理结构缺陷,银行的产权界定模糊,管理层和一般员工没有利益驱动机制,使得所有者和经营者难以实现利益的激励兼容,经营者非市场化选择的倾向很强,这是导致银行效率低下的症结所在。国有商业银行的大量非市场化行为的存在,即使利率自放开,银行也难以按照市场规律借贷资金。

4.货币当局操作利率杠杆的独立自主性不强

中央银行并未真正拥有利率的制订权和调整权。目前,利率水平的决定、差别利率政策的制订等有关利率的各个方面的政策都由政府严格控制,表现出高度的计划性和封闭性。我国利率水平的决定是由货币政策委员会作出的。货币政策委员会的人员经过多方谈判、博弈达到利益均衡的结果,而最终决定权在国务院。所以,我国真正的利率决策权高度集中于中央政府,缺乏操作利率杠杆的自主性。

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戴相龙勾画的我同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总体框架是:先外币,后本币;先贷款,后存款;先农村,后城市;先批发,后零售。显然,我国利率市场化改革遵循了两个基本原则,一是渐进式,二是力争与国际惯例接轨。同时,我们应采取多方面的措施和改革,为利率市场化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内外部环境:

1.商业银行改革

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和商业银行的一般模式改变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产权制度,加快国有商业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步伐;改善资产负债结构,国有商业银行应把客户市场拓展到非国有企业,并加大证券投资的比重。建立高效率的利率信息沟通渠道和适当的利率风险衡量系统,提高商业银行规避风险的能力。

2.完善中央银行制度

进一步扩大中央银行的自主决策权,建立适应利率市场化要求的决策程序和独立的决策机构;提高中央银行独立性,使其能够做到运用各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商业银行利率和其他市场利率;增强中央银行金融监管和宏观金融调控能力,注重中央银行货币政策和其他改革政策的配套。

3.金融市场建设

要建立统一开放,结构合理的金融市场体系,扩展市场的广度和深度。应以构建统一的国债市场,拓宽和规范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融资渠道为重点。继续扩大市场主体;增加市场交易品种和交易工具,丰富市场内涵;加强市场中介制度建设,提高市场流动性;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市场网络覆盖面。

4.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机制的构建

建立提高资本充足率,迅速增强抗风险能力的机制;建立合理的产品定价体系,建立科学的分级授权体制和完善的监管制度;建立以利率风险管理为中心的资产负债管理体系,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建立利率风险衡量系统;建立中间业务核心业务服务体系,开拓新的业务领域,建立以效益为中心的经营机制,实行多元化经营;建立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规避工具的应用体系。

5.基准利率的确定

由于国债利率具有影响力大、可控力好、关联性强、稳定性强、风险较小的特点,国债利率成为我国市场基准利率的必然选择,因此应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国债利率基准利率地位的形成:加快国债市场建设,完善和优化国债发行品种体系,促进包括国债期货在内的金融展品创新;改进国债发行方式,全面实行国债发行招投标制,发行基准债券,不断强化国债利率引导市场利率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马君潞:21世纪金融大趋势金融自由化[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1999

[2]R.巴里・约翰斯顿 V.桑德拉拉加:金融部门改革的次序[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00

3 黄泰岩 杨万东 中国经济热点前沿[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05

上一篇:我国权证市场定价效率现状及对策探析 下一篇:从次债危机看我国的资产证券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