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小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时间:2022-07-22 02:31:46

怎样让小学生爱上课外阅读

“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无不强调了多读书广集益的好处。作为教师,我们怎样才能让小学生喜欢上课外阅读呢?下面结合我自己的教学实践,谈一谈我的几点看法。

1 帮学生选择适合阅读的书

选择书籍要适合学生年龄、心理和个性特点,选好孩子“爱看”的第一批书,使孩子对书产生好感。他们的认知能力会随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向其推荐的读物也应随之而变化。

人的个性是千差万别的,因此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学生个性特点,并根据学生个性的特点推荐课外读物,以此来生发兴趣。投其所好,循循善诱,使他们从名人趣事中找到与自己个性特点相适应的地方,点燃他们的希望之光。因为,“强烈的希望是人生中比任何欢乐更大的兴奋剂”。让小学生在阅读中产生兴奋就可以将“被动”变成“主动”,兴趣就会油然而生。

2 激发读书兴趣源,培养读书主动性

2.1 创设良好的读书氛围。要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那就必须为学生创设一个良好的读书氛围,把学生置身于浓厚的读书环境中,这是激发学生喜爱读书的重要客观因素。利用学生的从众心理,可帮助学生尽快驶上读书的快车道。一是创设读书的环境:布置漂亮的新书展览于图书室,并组织学生前去参观,学生被那色彩缤纷的封面和插图,妙趣横生的内容所深深吸引。另外,在教室中,设立图书角,挂一些适合学生阅读的报刊书籍,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文化氛围。二是减少书面练习,为学生课外大量阅读提供充足的时间。三是开展有关活动,如举办读书交流会,让学生拿出自己心爱的书籍,推荐给对方,同时也从对方的书中找到自己喜爱阅读的书籍,从而扩大学生的阅读面。

2.2 用范读感染学生,引起共鸣。教师用声情并茂的范读,去感染学生,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情不自禁地融入到文章之中,用朗朗的读书声去表达对人物的理解,对文章感情的把握,兴趣盎然地去阅读,去感悟。如教学《小英雄雨来》一文时,老师手持课本,有声有色地朗读小英雄雨来爱惜课本,发奋学习的段落,坐在座位上的学生不时平整平整自己卷了角的课本,端正一下自己的坐姿。完全被雨来那种爱学习的劲头所打动,老师读完后,因势利导引导学生朗读文章,学生的阅读兴趣大大增加,长长的一篇文章不再让学生感到枯燥无味。

2.3 老师要成为学生读书的伙伴。苏霍姆林斯基说:“把每一个学生都领进书籍的世界,培养起对书的酷爱,使书籍成为生活中的指路明灯,——这些都取决于教师,取决于书籍在教师本人的精神生活中占有何种地位。”教师以身示范,与生共读,用自己的行为潜移默化地带动学生喜欢阅读。不仅要读经典作品,还要多接触少儿报刊、图书等,根据学生的胃口推荐适合他们阅读的报刊杂志,把适合学生阅读的书籍带进教室,供学生传阅。学生能读到自己喜爱的书,兴趣自然也就提高了。

2.4 尽量变换丰富多样的阅读形式。在教学中,以读代讲,组织多种多样的读书活动,让学生在读中领悟,在读中学习,让学生有学习主人的意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一篇课文的教学,如果自始至终让学生运用单一的阅读方式进行学习,学生很可能产生厌倦的感觉,但在教学中,运用形式丰富的阅读方法进行教学,那学生的阅读兴趣将得到极大的发挥。

2.5 引导家长把阅读选择的权利交给孩子。阅读是一种求知行为,也是一种享受。因此,在孩子的阅读过程中,家长除了需要对真正有害于孩子的书刊进行控制外,不应对孩子所读书刊的内容、类型和范围进行人为的约束和控制。应注意观察、了解和引导,不宜过多地干涉,更不应按自己的意志强行改变孩子的阅读爱好,也不宜按自己的知识观和阅读习惯为孩子开列必读书目。否则,孩子就容易对阅读产生厌恶和恐惧,从而失去阅读兴趣。

3 教给学生读书方法,指导阅读

兴趣虽然是人们从事活动的动力,但是只凭兴趣而毫无目的,这样是绝对不行的。例如有的学生凭着兴趣,凡有生动情节的内容就走马观花地读读,读了好文章,也不懂得积累知识,吸取技巧,运用到写作上。显然这样的读书方法是收效甚微的。因此,我们要进一步引导他们不仅爱读,而且会读,还要读得有收效。作为读书的指导者,我们应该向学生介绍一些行之有效的读书方法。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重视阅读效果,注重正面引导,给学生阅读的方法,让他们去阅读,去思考,使学生从小养成阅读的良好习惯,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发展。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阅读的兴趣,学生才能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很投入地到书的海洋中去遨游。但兴趣的培养非一日之功,需要教师耐心地加以引导和培养,教师必须利用多种机会、多种形式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在教育教学活动中,教师不仅对学生具有主导作用,而且还有情感上的感染作用。教师要能用自己的真情去拨动学生的情弦,点燃学生的阅读火苗,使他们的学习迸发出生命的活力。

上一篇:创新演绎语文作业的变奏 下一篇:选择适当教学内容 培养几何直观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