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职学生操作技能形成规律及指导对策

时间:2022-07-22 12:49:04

关于中职学生操作技能形成规律及指导对策

论文摘要:技能教学是中等职业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内容,本文根据技能形成的规律提出不同的阶段和相应教学方法,并就学生在掌握技能过程中的常见问题提出解决办法。

论文关键词:中职学生;操作技能;形成规律;指导对策;常见问题的解决

中等职业学校教学侧重点之一是对学生技能的培养。安排实习实训的目的就是结合专业理论知识,使学生掌握并熟练本工种的操作技能,它是培养和造就技术应用型人才和促进学生就业创业的关键。学生操作技能的形成有何规律可循?教师在实习实训教学过程中,究竟如何培养和提高学生的技能?采用何种措施来实施教学?笔者现总结长期从事机械加工技能教学的经验,就中职学生操作技能形成的规律及指导对策谈谈自己的看法。

技能以及实习实训教学目的

技能,是通过练习而获得的、确保某种活动得以顺利进行的操作活动方式,是人在学习过程中通过反复操练而形成的近乎自动化了的动作。技能可分为动作技能和心智技能。学生在进行生产实习实训操作后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是动作技能,简单地讲就是他的肌肉运动;而在生产实习实训中对一些问题进行分析和思考的抽象认识活动,即通过学习在头脑中形成的合乎法则的智力活动方式是心智技能(即智力技能)。技能还包含了技能的初级阶段(即初步形成阶段)和技能的高级阶段(即形成熟练技巧阶段)。实习实训教学的目的就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动作技能的准确性、协调性和稳定性,以及心智技能的敏捷性、思维的广度与深度,从而达到技能的高级阶段。要达到这样的目的,教师在教学中就必须根据技能形成的过程和特点,总结技能形成的一般规律,采用相应的练习措施和教学方法。

技能形成过程及实习实训教学方法

为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职业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善于动手,更应善于动脑。因此,要有效指导学生操作技能的学习与掌握,教师不仅要清楚学生的专业知识和认知技能的获得过程,也要懂得操作技能形成的过程与特点。从技能形成的初级阶段到熟练掌握技能技巧的高级阶段,一般又分以下三个阶段,教学中应根据不同阶段,分别使用合适的教学方法和训练措施。

掌握局部动作阶段从技能的运动结构看,一个完整的运动系统由许多局部动作联合而成。如钳工操作技能中的锉削运动,是由两手、躯干、腿部、头部等各个部分的运动组合而成的。刚开始练习时,学生两手用力不协调,身体的运动也不协调,整个锉削运动完成得很不合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把整个锉削运动分成“准备、行程、结束”三个小阶段,从这三个阶段出发,先给学生讲解三个阶段的各自动作要求及其内在联系,同时通过示范,使学生在脑子里对锉削形成一定的心智认识,然后再通过不断练习将三个阶段的运动真正联合起来,形成完整、正确的锉削运动,最终掌握锉削的基本技能。

技能的交替阶段技能的交替阶段是学生在实习实训过程中用高一级技能代替低一级技能的过程。如在钳工实训中,技能的交替阶段就是学生由单项操作技能的熟练掌握代替技能的初步掌握,钳工操作技能的综合掌握代替单项技能的掌握。但在此过程中,可能会发生技能的迁移与干扰现象,如学生在掌握锉削技能后进行锯割技能的练习,由于锉削时站立姿势与锯割站立姿势一样,便促进了锯割技能的形成,这就是技能的迁移。它是已经掌握的操作技能对新技能形成起积极促进作用的有利现象。在锉削技能对锯割技能产生迁移的同时,由于锉削时两手用力方式与锯割时两手用力方式不同,学生在锯割技能练习时受到锉削时两手用力方式的影响,又会给新技能的形成带来困难,这就是技能的干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技能的迁移和干扰现象应予以高度重视,在制定技能训练计划时应保证学生对一种技能牢固掌握后再安排新的技能训练课目,尽量避免与新技能训练课题同时进行。同时,在讲授新技能训练课题时,教师应把学生已掌握技能与之相比较,把新旧技能的联系与不同讲清楚,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同时,使学生已经形成的技能更好地迁移到新技能上去,并尽可能地避免技能间的干扰。

技能协调完善阶段主要指学生在参加本工种实习实训过程中,对本工种基本操作技能的综合掌握和运用阶段。在此阶段,随着训练课题的复杂化,完成课题的活动结构与完成单课题的活动结构相比发生了较大变化,因而学生常会感到技能的掌握变得较为困难。对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在训练的课题和时间上应有一定的数量保证,并在教学过程中多讲解、多示范,指导学生认识和掌握技能的活动结构,从而使学生的技能更加协调和完善。

实习实训教学中学生掌握技能的有效条件

学生在掌握技能的过程中,活动结构要发生变化,完成的方式、方法也应作相应改变。技能训练不同于简单的机械重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必须给学生创造有效的练习条件。

要有明确的练习目的和要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一个人满怀兴致地去学习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技能,他的拓展能力和智力水平都会不断提高。否则毫无兴致地学习,不但浪费时间和精力,还达不到学习效果。因此,教师要善于发展技能教学的兴趣点,让学生喜欢去“做”,同时,学生在练习时,教师要给学生讲清练习的重要性以及目的和要求,不仅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做”和“做什么”,更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以促使学生自觉地、积极地、有目的地练习。

必须使学生获得相关基本知识和正确的练习方法在学生进行技能练习的过程中,教师应讲清正确的练习方法和与练习有关的基本知识。模仿是操作技能形成的开端,是学生获得间接动作经验不可缺少的一种学习方式。比如钳工技能的锯割操作,教师首先要讲解、示范,包括正确的操作过程以及操作方式等的示范,然后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操作实践来模仿教师的示范动作,让学生的行动方式、动作映像得到检验、巩固、校正与进一步充实。因此,教师应多作示范,使学生获得实际动作的深刻印象,提高练习的效果和效率,避免盲目地尝试练习。教师还应注意培养和启发学生主动分析问题的积极性,以促进学生心智技能的提高。

实习实训教学必须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学生掌握技能总是从不会到形成最后达到熟练。因此,教学过程中不能不切实际地一味追求训练课题的高难度和复杂程度,应根据不同年级的学生、不同的教学要求,本着一要循序渐进,二要正确安排练习时间,三要适当的练习进度,四要以练习多样化的原则制订教学计划,使技能练习有步骤地进行,同时注意及时反馈每次练习的结果,使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练习情况,便于学生在日后的练习中扬长避短。

在学生掌握技能过程中常见的问题及解决办法

在学生掌握技能的操练过程中常会出现一些问题,教师应根据不同问题采取相应的解决措施。

先快后慢学生在练习一种技能时,刚开始技能提高速度较快,后来逐渐减慢。其原因是:第一,对某些技能,学生在刚开始练习时兴趣较浓,注意力集中,练习也很投入,所以技能提高速度较快,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学生的兴趣减弱,注意力也不再那么集中,甚至对练习感到厌烦,或者对已取得的成绩产生自满情绪,练习效果就不太明显了。这时,教师在教学中应适时调节学生的练习方式和内容,以提高学生的练习兴趣。要通过教育,使学生明白学无止境的道理,克服自满情绪。第二,在学生进行技能练习时,练习内容中有一部分学生已经比较熟悉,所以在练习初期效果较好,当随着练习的深入,学生可利用的经验逐渐减少,练习显得越来越困难,学生的技能提高速度也就减慢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不熟悉的练习内容,教师应多讲解、多示范、多指导、多总结,并注意练习内容间的衔接性。

先慢后快在学生掌握技能过程中,特别是在综合掌握多种技能时,在练习初期由于学生对练习内容不熟悉,或者技能的综合应用能力不强,都会造成学生的技能提高速度出现先慢后快的现象。教师应采取措施使慢的过程尽量缩短,在教学中,要使学生牢固地掌握相应的工艺知识,在增强学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同时,注意安排一些对学生提高技能综合运用能力起促进作用的练习内容。

个别差异学生在技能练习过程中,有的进步快,而有的进步慢。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的个性差异,二是学生练习态度不同,三是学生身体状况不同,四是学生思想状况不同,五是经验不同及其他情况。上述原因要求教师在教学前要了解学生的基本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备课,在教学时做到眼勤、腿勤、嘴勤,注意观察学生状况,并进行必要的个别指导,课后还应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思想教育,使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同时在生活上要关心、爱护学生,使后进生积极转变,早日提高技能水平。

技能的巩固和减弱学生对某一技能通过练习达到一定的熟练程度后,如受到一些不良因素的影响,技能水平也会减弱。其原因和对策是:(1)练习间隔时间过长。学生要靠多次练习才能逐步掌握技能,但掌握后如长时间不进行必要的重复练习,就会感到生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科学安排练习间隔时间,进行一些类似技能的重复练习。(2)练习过度疲劳。在教学中,过大的练习量和过长的练习时间都会造成学生因疲劳而思维、动作变得迟缓,导致技能水平下降。因此,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身体状况,合理安排练习频率和练习时间。

社会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对一线操作人员的技能水平要求越来越高,教师如何更好地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技能水平值得进一步探讨。但只要教学目的正确,措施得当,教学手段不断完善,遵循技能教学规律,定能事半功倍,达到预期教学目的。

上一篇:试论商务英语教学与商务文化意识的培养 下一篇:浅析发挥大学图书馆在信息素质教育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