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写“真”三部曲

时间:2022-07-22 12:24:59

引导学生写“真”三部曲

“挥将日月长明笔,写就雷霆不朽文”,这是每个老师的愿望,也是每个学生所渴求的。可是,一到作文课堂,常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老师一出题,学生搔头皮,心里空荡荡,咋能写文章?”面对此状,老师唯恐学生写不好,滔滔不绝地讲授怎样审题,怎样选材,一堂课下来,学生还是无从下笔,无话可写,结果仍惑不好写。

小学生作文难,其难何在?

通过近几年的作文教学,我深切地体会到:指导学生作文,如果凌驾于学生的认识水平之上,就如同“空中楼阁”,学生写出来的作文只能是假话、空话、套话连篇。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

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指出:作文是学生认识水平和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的体现。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可见,作文教学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引导他们记真事、写真人、抒真情。

因此,在教学生作文时,我注意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引导学生写真。

一、创造说真话的环境

古语云:“言为心声。”可是在学生作文时,却常常不是这样,我们语文老师也大都有这样的体会:许多学生写作时,不是老调重弹,就是想方设法从作文选上搬,让人读后,有一种索然无味的感觉。因此,在我每接手一个新班时,就首先创造说真话的环境,激发学生实话实说。具体做法如下:

1.开拓思路,让学生忆“真”

作文指导课上,我会根据作文内容的不同,采取灵活多样的指导方法来开拓学生的选材思路,如改进命题、谈话激趣、趣味命题等。

像第十册第二单元写一件“你所看到或听到的表现社会主义新风尚的事”。先确定中心,然后按顺序写。此题目选材范围大,教师就要从写作欲望上引导学生以积极的情绪进行思维活动,从选材的环节上合理引导,理出思路。

首先引导学生审题,然后从抓中心入手,指导学生开拓选材思路。课堂上,我引导学生列举表现“先人后己”“舍己为人”“见义勇为”“廉洁奉公”等三十多个中心,然后帮助学生从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方面选择材料,最后让学生根据不同的中心,针对自己的生活实践,自由命题,回忆所写内容,这样,不仅开阔了学生的思路,而且还能让学生体验到创作的乐趣,从而飞溅起智慧的火花。

2.激发兴奋点,让学生说“真”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口述作文前,我常用谈话的方法来激起他们的兴奋点,如“作文并不难,关键是喜欢”“谁英雄,谁好汉,这次作文比比看”等,学生有了可说的内容,大脑就处于亢奋状态,这样一来,他们就更急于要把想说的内容表达出来了。在这种情况下,我就引导学生先自己说,边说边想,把内容组织好,然后同桌互相说,指出不足,最后挑出一部分学生在班级说,学生个个都表现得十分踊跃,绝大部分也都吐的是真言,因为他们自己也感到:只有亲身经历了,才能把人物动作、心理把握准,才能把事情的来龙去脉叙述清,才能深深地打动人心。

3.自由发言,让学生评“真”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曾指出:“学生作文必须写诚实的自己的话。”因此,在指名口述作文以后,我都要再来一个程序,让全班同学给说得好的同学发小红花,期末时按得小红花的多少评选出二十位“小作家”。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认识到:作文并不难,它就是生活的再加工。而那种胡编乱造,生搬硬套的文风就会一天天地改掉。

二、教给学生写真话的方法

学生,生活在一个五彩缤纷的世界,他们经历的事情各不相同,遇到的人物也是有差异的,可是,每当让他们写一件事的时候,不是捡皮夹子交公,就是打碎了别人家的窗玻璃,写一个人的时候,不是大眼炯炯有神,就是他一笑起来,嘴角就露出两个小酒窝。可谓是“年年写年年记,年年习作皆依旧”。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但要强调学生写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怎样写真。

1.面向生活,始于写真

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写作素材,俯拾皆是。教学时,我注重启发,诱导学生面向生活,力求作到人真、事真、情真。一次,在教学读写例话《真情实感、恰如其分》时,为了配合作文教学,我深入学生中间,跟他们唠家常,帮助学生“找米下锅”。结果,张×同学谈出了自己爷爷由于受邻居不良行为的影响,如何往牛奶里掺杂使假的事。我鼓励她把此事写出来,她起初不肯,认为揭爷爷短很难看。后来,经过我一番引导,说明并非专指名爷爷,而是对社会一种不良现象的大曝光。她明白了这个道理,终于写出了生活气息浓、感情丰富的好文章《千万别学爷爷》。

2.捕捉生活中的语言

生活中,人们常能用直观、形象、幽默的语言来概括事物的特点,让学生在作文中,适当引用,既便于说明要表达的意思,又很耐人寻味。

比如,在一次口述《我爱妈妈》的文章时,我班的孙×在开头这样写道:“我的妈妈有四十多岁了,如果你见了我和妈妈在一起,肯定会情不自禁地说:瞧,胖妈领着胖妮儿呢!”

多么真实,又多么富有童趣,一句话,逗得全班同学都乐了,这个普通的人物形象――妈妈,在同学们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章,假如是一盘可口的菜,而生活中的语言,则是加入这菜中的鲜美味精。

3.像摄影记者那样抓生活中的特写

杜甫写诗曾有“妙手偶得之”的现象,学生作文,也是如此,在生活中,常有一些激动人心的场面,会点燃学生灵感的火花,他们想说,想写,想把自己的感情表达出来。于是,我就安排学生每人准备一个记事本,随时随地记下观察到的内容,每周星期五的晨读时间,是同学们互相交流、演讲的机会,同学们都很踊跃,讲的人很激动,听的人也很专心,这短短的三十分钟,不但使大家增长了知识,更激起了他们写作的兴趣。慢慢地,同学们就用敏锐的眼光观察生活,搜集生活中的闪光点。

一天下午,我随意走到我们班栗×同学的位上,拿起她的记事本看起来,只见有一篇写到:“我有许多美好的愿望,既想当一个著名的画家,又想当一个出口成章的作家,但有一愿望,我今天下午才发现……

下午,老师发完试卷,对同学们说:“这次,大家都考得不错。”我忽然发现老师眼角的皱纹立刻舒展开了,两眼弯成了弯月牙,我看见了,那目光中含有对我们的期望。

我忽然想起了一支歌:“有一种神奇的草,谁如果吃了它,就不会变老,我要寻到这棵草,把它献给敬爱的老师,老师吃了后,粉笔灰不会染白她的头发,皱纹不会悄悄爬上她的眼角……”我想:如果真有这种草,我一定要找到它,献给我亲爱的老师。

当我背起书包离开教室时,耳边又响起了那支歌:“不老的天,不老的草,不老的老师,老师不会老……”

真实的人,真实的事,引导学生抒发了真实的情。写作的素材来源于生活,学生像摄影记者那样记下一刹那间的永恒,一天,两天,材料越积越多,在写作时,就不会无话可写了。

三、发表作品,给予学生成功的喜悦

为了给学生写作的原动力,让学生尝到自己的劳动果实,享受到写作成功的欢乐,一学期结束,我把学生记事本和作文本中的作文筛选下来,编印了《我心飞扬优秀作文选》。班级作文选刊的诞生,使大多数学生的作文有发表机会,学生把这称为“我们自己出的书”。我们坚持每学期出一本,期末作为礼物送给爸爸妈妈,让父母与学生共同分享这份快乐。当学生手捧着这本有自己作品的书的时候,欢欣鼓舞的情景不言而喻,写作的兴趣自然就更浓了。

我们还将一些优秀习作寄往省内各少儿报刊。仅上学期,我班就有五位同学的作品被刊登,当他们接到编辑部寄来的稿费时,都乐开了花。

组织学生参赛也是我们的一种手段。去年,我们先后组织参加全国性的征文比赛两次,其中参加全国青少年夏令营征文大赛的有四人获一等奖,六人获二等奖,参加“2013世纪杯中小学生作文竞赛”的有十九人获奖。作品获奖更增强了学生写作的兴趣。

叶圣陶先生在《作文论》中曾这样阐述:“我们从正面与反面看,便可知作文上的求诚实含着以下的意思:从材料讲,要是真实的、深厚的,不说那些不可验证,浮游无着的话;从写作讲,要是诚恳的、严肃的,不取那些油滑、轻薄、卑鄙的态度。我们作文,要写出诚实的、自己的话。”叶圣陶先生的谆谆教诲,仍是我们今天作文教学的指针。

通过近几年的作文教学实践,我深切地认识到:指导学生写真实的内容,是作文教学的关键,只有这样,才能逐步改变学生作文难的现象,才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

上一篇:浅议创新石油企业文化建设的途径 下一篇:企业员工流失危机的管理对策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