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煤层气开发大有可为

时间:2022-07-22 09:31:22

中国煤层气开发大有可为

“我国目前的能源结构仍以煤炭为主。煤层气开采既是实现煤炭清洁利用的有效措施,也是天然气最现实的补充能源,应加大开发力度。”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简称中联煤)董事长孙茂远近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做出如上表示。

中联煤―直是国内煤层气开发领域的翘楚。作为一名为中国煤层气产业发展全力奋斗20年的“老兵”,孙茂远一再向记者强调,在开采煤矿和煤层气问题上,中联煤一直坚持“先采气,后采煤”、“采气、采煤一体化”的原则,而绝非有媒体报道的煤层气企业欲兼采煤炭、损害煤炭企业利益的意图。孙茂远始终认为,中国的煤层气开发大有可为。

科技先导

作为中国最早、最具权威的煤层气开采企业,从2000年开始,中联煤就专门成立了煤层气科研中心,先后承担并完成了多项国家科研项目,编写了国内第一个公开颁布的《煤层气资源/储量规范》,提交了我国第一个地面开发煤层气的探明储量报告,第一个实施煤层气开发利用高技术产业化示范项目……像这样的第一在中联煤有很多。

煤层气产业是近二十多年来在全世界崛起的新兴产业。煤层气俗称“瓦斯”,在中国储量十分丰富。中国是继俄罗斯、加拿大之后的第三大煤层气储量国。煤层气主要由95%以上的甲烷组成,是主要存在于煤矿的伴生气体,也是造成煤矿井下事故的主要原因之一。

煤层气是热值高、无污染的新能源。它可以用来发电,用作工业燃料、化工原料和居民生活燃料。煤层气随着煤炭的开采泄漏到大气中,会加剧全球的温室效应。而如果对煤层气进行回收利用,在采煤之前先采出煤层气,煤矿生产中的瓦斯将降低70%到85%。

由于煤层气渗气性差,以及地质条件、设备等因素,国内煤层气开发一直以来受到很多制约,虽经过十多年的探索,未有商业规模的开发利用。而国外煤层气开发技术成熟,但国内地质条件差异太大,外国技术来到中国以后就是不灵。

2005年年底,中联煤在山西沁水县的一个示范项目取得成功,之后才吸引了接踵而至的外国合作伙伴。“看到国内项目成功了'外国企业才有信心来中国开发煤层气。”中联煤的一位工作人员如此表示。

孙茂远介绍说:“我们拥有一大批技术骨干和专业人才。这些技术精英对振兴我国煤层气产业锲而不舍,忠诚企业。我们的管理团队和技术团队来自五湖四海,形成了新的整体阵容。我觉得这就是我们目前最大的优势。中联煤的人员结构、素质、经历和技术的沉淀以及在国内外的影响,都为公司继续实施国家产业战略奠定了基础。”

在国家主导煤层气勘探开发技术中,中联煤都是牵头组织和开发的单位。截至目前,中联煤制定各类行业作业规程、标准20余个。具有全国最完备的煤层气地质资料和岩芯资料,这也是中联煤最为自豪的一点。

“先抽气、后采煤”

“在煤层气开发上,无论是政府,还是我们企业都有一个宗旨,那就是‘先采气、后采煤’,‘采气、采煤一体化’,在采煤之前先把煤层气采出来。煤层气经过开发利用,能够发挥更大的作用。中国的煤层气资源量相对比较大,有36.81万亿立方米,这和常规的天然气数量相当。”

孙茂远认为,从长期来看,中国的主导能源仍然是煤炭,而且这个局面短期内很难改变。然而,煤炭的清洁化是可能实行的,而且必须实行。“在煤炭的开发过程中,煤层气被动地散发到大气层中。在我印象中,1994年中国煤炭产量只有12亿吨左右,大气中甲烷的排放量就达到了是194亿立方。而现在中国的煤炭产量已经达到27亿吨,那么甲烷的排放量也是可想而知的。甲烷对大气的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的24倍。所以煤炭的清洁化,首先要在开采方面采取有效措施。”

据孙茂远介绍,尽管煤层气和煤炭位于同一地层,但是两者的开发技术、规范要求完全不同,各有特殊性。国际和国内都把煤层气作为独立矿种管理,分设煤层气、煤炭矿业权。过去,我国的煤炭矿权由国土资源部和地方政府两级管理,煤层气矿业权比照石油天然气管理,由国土资源部一级颁发许可证。煤层气的独立矿种地位,是坚持先抽气、后采煤的基础。

孙茂远说,美国在煤层气产业发展的初期,集中力量建设圣胡安和黑勇士盆地两大生产基地,实行煤层气的集中化生产,取得显著效果。其后,美国又建设5个重点煤层气生产基地,对整装煤层气田进行规划开采,提高煤层气开发利用的集中程度。因此,规模化生产可带来巨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避免重蹈煤炭行业小煤窑胡挖乱采的覆辙。同时集中开采煤层气的采出率高达45%-75%,而分散开采采出率只有20%左右。

井下边抽气、边采煤,是目前大部分煤矿的抽采和瓦斯治理措施。这种办法,一方面瓦斯抽出率不高,另一方面大量的煤层气随着煤炭开采而被动地、无法有效控制地排空。大部分煤矿抽采率只有35%左右。另外,由于浓度过低,抽采煤层气利用起来难度很大,利用率一般为30%左右。因此,坚持“先采气、后采煤,采气采煤一体化”方针,是实现瓦斯这个昔日“矿井杀手”变废为宝,实现华丽转身的科学原则。

孙茂远建议:“对于整装的、未开发的煤层气田,国家应明确煤层气开发优先的原则,贯彻先采气、后采煤的政策,同时引进有实力和有技术的中外企业进行统筹规划、集中开发利用。对于正在大规模开发的煤层气田,政府应统筹规划上下游,并且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尽快建设重点煤层气生产基地。”

从独家专营到直面竞争

对外合作开采煤层气资源是中国政府重点鼓励的外商投资领域。1996年3月,国务院批准组建了中联煤专业开发煤层气,独享对外合作专营权。

由于国家政策的鼓励,对外国公司进入煤层气产业不但没有限制,反而有很多扶持政策。2006年,国务院出台《关于加快煤层气抽采利用的若干意见》,以优厚的政策鼓励外资开发中国煤层气资源,由于地方授予的采矿权与国家颁发的采气权相互重叠,引发争议,投入巨资进行煤层气勘探的外资能源巨头难以启动开采。2007年初,必和必拓、菲利普斯等能源巨头已退出或停止其在中国的煤层气开发项目。

直至2007年,国务院出台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条例》的决定(简称《条例》),将原《条例》第+条修改为:“对外合作开采煤层气资源由中联煤层气有限责任公司、国务院指定的其他公司实施专营,并参照本条例执行。”

新《条例》的出台意味着中联煤的对外专营权被打破,但孙茂远并没有就此担心公司的前景。“开发煤层气的企业必须具备四个条件,资源、矿权、对外合作经验和资金技术实力,在这几方面中联煤很有实力,我十分自信。”孙茂远曾这样表示。

但是,孙茂远也承认中联煤所面临的竞争:“对外合作权的放开增加了竞

争,国家适度扩大对外开放的规模,对我们是一种激励和促进。”

他透漏,目前,中联煤勘探项目遍布全国15个省/自治区,涵盖全国13个含煤盆地;初步摸清了我国煤层气资源的家底;建立、规范了煤层气对外合作秩序;中联煤自1998年1月8日签署第一个产品分成合同以来,引进外资38亿元,与20多家外国公司签订了30个煤层气资源对外合作产品分成合同。

2009年股权调整以后,保留在中联煤的区块共27个,总面积20151平方千米,其中对外合作区块14个,总面积15915平方千米。孙茂远透漏,今年中联煤将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总投入将超过20亿元人民币,并将全力加速在中国煤层气领域的开发。

中国媒层气开发大有可为

在2009年底举行的中国煤制天然气/煤层气高峰论坛会上,孙茂远作了题为《我国煤层气产业发展的新机遇》的报告。他总结道,煤层气地面勘探开发经过10多年的摸索之后,2004年开始-i~AT快速发展的轨道。截至到2008年底,全国共施工地面煤层气井3500口;完成7个煤层气试验井组和一个示范工程项目。煤层气探明储量上取得了突破,共获得煤层气探明地质储量1339.86×108m3,实现年产能15亿m3,产量5亿m3,利用量约3亿m3的小规模商业化生产、销售和利用。

但是,孙茂远坦言,我国煤层气产业目前发展面临很多问题:

首先,投资严重不足。尽管近年来煤层气产业发展迅速,但总体讲对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投入的资金严重不足。目前,煤层气探明储量仅占总资源量的3‰左右,国家每年只有2000-3000万元的煤层气地质勘探费和资源补偿费,难以促进产业的快速形成与发展。美国为了煤层气产业的发展,在1983至1995年投入的勘探费用曾多达60多亿美元。

其次,煤层气矿业权分散占有、煤层气与煤炭矿权重叠对煤层气产业发展有一定的影响。目前全国已有25家企业包括3家央企(中联煤、中石油、中石化)和22家地方企业拥有煤层气矿业权,已登记的矿业权总面积为6.5万平米。由于国土资源部和地方政府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分别拥有煤层气与煤炭矿业权审批权,致使煤层气与煤炭矿业权重叠面积己达1.2万平方公里,仅沁水盆地现己达3500平方公里。

第三,煤层气管网基础设施薄弱。煤层气与天然气可以混输混用,两者拥有共同的市场用户。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煤层气开发潜力较大的地区缺乏可利用的天然气管线,这就使煤层气生产区域市场脱节,市场需求不能对煤层气的开发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造成煤层气开发的成本大大增加,加大了煤层气项目的风险。

最后,融资渠道不畅。孙茂远认为,在我国煤层气是新兴产业,社会各有关方面对其不甚了解,一些金融机构误认为煤层气开发只可能获取低利润或亏本,因此投资积极性不高。近10多年里,国家金融机构没有给予煤层气开发项目任何投资,致使煤层气开发项目游离于一般性或政策性融资之外,极大地制约了煤层气快速发展,至今煤层气开发项目的融资渠道依然不畅。

孙茂远呼吁,政府要进一步加大扶持政策力度,支持专业化煤层气公司,加大重组力度,解决煤层气勘探开发乱象。重点扶持国家煤层气骨干企业,使其尽快发展壮大。整合地方中小煤层气企业,采取措施积极扶持煤层气专业公司,创建大型旗舰性龙头企业。

他认为支持煤层气管道建设,煤层气管道的建设,应当坚持国家公司优先原则,并对从事管道建设的煤层气专业公司给予建设项目的无息贷款及30%的财政补贴,并将补贴转入国家资本金。适当增加中联煤的注册资本金,增强煤层气勘探能力和承受风险的能力,为煤层气企业从资本市场上融通资金创造条件、提供支持。最后要制定激励煤层气企业进入煤炭生产开发区开采煤层气政策。

“建议国家设立煤矿区煤层气生产基金。将一定比例的煤炭生产资金纳入基金,并制定申请煤矿区煤层气生产基金的审批程序和标准。”孙茂远认为,尽管中国的煤层气开发存在诸多问题,但还是大有可为的。

上一篇:敢问丰田路在何方? 下一篇:打破保守观念的新干线能否奔向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