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时间:2022-07-22 08:42:14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 要: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项目之一,是大中专院校会计专业学生的专业核心课程之一。但由于其教材使用语言枯燥、知识点繁多,很多学生在学习该课程时容易产生轻视态度和厌倦心理,往往导致考试成绩不理想。为完成教学任务并帮助学生顺利通过会计从业资格考试,任课教师应针对该课程及课程教材的特点,研究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学生的记忆程度,帮助学生掌握该课程的核心内容。

关键词: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 考试 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G【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1216(2015)08C-0087-02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是会计从业资格考试的必考项目之一,该课程涵盖内容多,细节烦琐,知识点遍布全书各个章节。考生普遍反映,自己在复习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时投入的精力最多,而考试成绩却往往不够理想。复习时感觉自己全都会,进了考场发现自己全都不会,再复习还是不知道自己到底哪里会哪里不会。

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之所以会给考生带来如此之多的困惑,原因如下:

1.教材内容多为背诵性的条例规章,缺少需要花大力气才能理解吃透的“高深”知识,学生在学习该科目时容易产生轻视情绪,许多学生认为不听教师讲解自己也能自学,因而有些学生上课时不注意听讲,有些学生经常缺课,导致在复习时对许多知识点的认识都比较模糊,考试时出错现象普遍。

例:下列选项中,需要缴纳消费税的有( )

A.烟 B.小汽车 C.护发素 D.粮食

答案是AB。 很多考生会把C也选进去。

分析:选C的考生在学习消费税科目时概念不清,混淆了“化妆品”和“洗化用品”的概念(化妆品是消费税科目之一,而洗化用品则不是),因而出错。

2.教材中有些知识点有相似处(相似,而非相同)或者关联点,如果教师在讲解时没有着重指出,或者学生在学习时比较疏忽,则考试时容易出错。

例:设置会计工作岗位,应该( )

A.按需设岗 B.根据单位规模大小而定 C.符合内部牵制制度 D.根据单位经营管理的要求

答案是AC,很多考生会把ABCD全选上。

分析:

设置会计机构取决于以下要素:

(1)单位规模的大小;

(2)经济业务和财政收支的繁简;

(3)经营管理的要求;

会计工作岗位设置的要求有:

(1)按需设岗;

(2)符合内部牵制制度的要求;

(3)建立岗位责任制;

(4)建立轮岗制度;

如果教师在授课时没有对这二者进行比较说明,或者学生在学习时没有注意对二者的区分,那么在考试时是很容易出错的。比如考生会做如下分析:如果单位规模大,会计机构就大,会计岗位就多,反之则少,所以应该选B;如果单位管理要求严格,会计工作岗位分工就细,岗位就多,反之就少,所以也应该选D。

3.同其他会计专业的教材一样,《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对来说比较枯燥,教材的编写缺少文学性、趣味性,学生在学习时容易产生疲劳感和厌倦感。

针对上述各类问题,大中专院校的《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任课教师在教学中应对该课程教材进行认真分析,对教学方法进行改进,提高学生的听课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将简单枯燥的条文进行具体化的分类,提高学生的理解程度,加深学生的记忆力。

例1:按照13%的低税率征收增值税的税目共19个,教材上对此做了如下分类:

①粮食、食用植物油;

②自来水、暖气、冷气、热水、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煤炭制品;

③图书、报纸、杂志;

④饲料、化肥、农药、农机(不包括农机零部件)、农膜。

这19个税目是从业考试的考点之一,但按照教材的分类来学习,要求学生准确无误地背下来具有一定的难度。教学时,需要教师以相应的技巧指导学生灵活记忆。

方法之一就是重新分门别类,例如可以做如下分类:

①吃的:粮食、食用植物油;

②喝的:自来水、热水;

③住宅:暖气、冷气;

④取暖:煤气、石油液化气、天然气、沼气、居民煤炭制品(不是工业煤炭制品);

⑤阅读:图书、报纸、杂志(讲解时可以以“除了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还得有精神生活需要”来帮助学生记忆);

⑥农业:饲料、化肥、农药、农机(不包括农机零部件)、农膜(我们是农业大国,没有农业生产,就不会有以上产品的生产)。

面对这样的分类,有学生提出:“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要除了吃、喝、住宅、取暖之外,还有穿衣。为什么服装不在低税率范围内?”

对此教师可以作下列解答:“随着时代的变化,服装的时尚风向标也一直在变化。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有钱人穿化纤制品服装,没钱的人穿纯棉制品服装。现在则正好相反。昂贵的服装与便宜的服装价格相差极大。因此不能笼统地把服装简单定义为基本物质生活需要而纳入低税率的范围”。

通过这样的一问一答,不仅解除了学生的疑惑,也加深了学生对该知识点的印象。

例2:消费税的科目有14个,分别是:烟、酒及酒精、化妆品、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鞭炮焰火、成品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

帮助学生记忆这14个科目,同样可以采用分门别类的方法:

①普通男人:烟、酒及酒精;

②普通女人:化妆品;

③普通生活:鞭炮焰火、木制一次性筷子、实木地板;

④奢侈生活:贵重首饰及珠宝玉石、高尔夫球及球具、高档手表、游艇;

⑤一般交通:成品油、汽车轮胎、摩托车、小汽车。

2.教学中要将教材中的知识点与现实生活、特别是国家的时政相关。

在讲授《财政法律制度》一章的“政府采购功能”环节时,教师可以提问学生“在中央近期开展的反腐举措中,如发现有地方政府购买外国进口车辆作为政府公务用车,有关部门一定会没收该车辆,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请问原因是什么?”(答案:政府采购功能中“保护民族产业一条”――我国政府采购市场目前不对外开放,政府采购必须担负保护民族产业的重要职责。)

3.教学中要注意前后章节内容的关联性。作为教材,《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前后各章节互有关联,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体。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出各章节内容的关联性,加深学生的理解,巩固学生的记忆。

例1:关于会计工作岗位的设置,有一条要求是“符合内部牵制制度”,这时教师应提问学生“设置会计工作岗位,应符合内部牵制制度,这是内部控制哪一条原则?”(答案:制衡性原则。)

例2:《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的第四章《财政法律制度》共分三节,分别是:《预算法律制度》《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教师在讲解这一章之前,可以先对本章进行结构分析,方法如下:

第一节《预算法律制度》,内容是国家挣钱与花钱依据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政府采购法律制度》,内容是国家花钱的一个重要领域。

第三节《国库集中收付制度》,内容是国家挣来了钱,钱要放在哪儿;国家要花钱,钱从哪儿往外拿。

4.教学过程中,对于一些貌似简单枯燥、甚至容易被学生理解为“废话”的条文,教师应着力指出其核心意义所在。

例1:支付结算的特征之一是“支付结算必须依法进行”,关于此特征,许多学生的反应说“废话”、“空话”、“没意思”。对此教师应该指出,这一特征不仅是学生在校期间应该牢记的概念,更是走出校门、走向社会时应履行的工作规范。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近年来一些大储户为利所诱,办理所谓“阳光贴息”存款导致被骗、巨额资金被不法分子席卷一空的案例告诉学生,只有守法在先,才能寻求法律的保护。守法是进行一切财经工作的首要前提。通过这样的解读,不仅能帮助学生记忆知识点,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相关法制和道德教育。

例2:会计职业道德教育途径之一是自我教育途径,自我教育中包括有“慎微”。教师在讲解“慎微”时,可以举出纳人员的例子。许多刚走出校园的会计专业类的学生在担任出纳之初,由于缺乏工作经验,未能及时发现账目中的细小误差,经常在轧账时发现账目金额与库存现金金额之间存在着小于0.10元的差额,一些不愿意费心查账或者怕领导同事耻笑的毕业生会选择遮掩,久而久之形成习惯,最终会造成重大的责任事故。教师在讲解这样的案例时,要教育学生,会计工作不容任何错误,有错要及时上报领导,查原因、寻求正确的解决办法,不要小看这几分钱的误差,也许这几分将成为影响学生一生的转折点。

5.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可以将一些“治国”的政策与“齐家”的方法相比较,将条例、条文生活化,加深学生的记忆。

例:国家预算的作用共有3个,分别是:财力保证作用、调节制约作用、反映监督作用。记这3个作用可以和进行个人家庭收支计划的作用相关联,方法如下:

①财力保证作用:只有做好家庭收支计划,才能有盈余,不至于成为“月光族”。

②调节制约作用:如果发现某一段时间家庭收支不平衡特别是钱不够花,就要进行调节,制约相关支出。

③反映监督作用:如果支出严重大于收入,就要查找具体原因,比如说是不是在食物的构成上缺乏自制了。早餐没有选择比较便宜的馒头、油条等,而是每天都要吃高档蛋糕,钱自然就花超了(借此还可以教育学生注意日常支出,例如引导学生尽量喝学校免费的开水,而不是每天去超市购买含糖饮料等)。

虽然《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相对枯燥、考点繁多,但任课教师如果能够科学、灵活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完全能够化枯燥为趣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记忆众多的考点,从而帮助学生顺利通过相关资格考试。同时通过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法律制度、职业道德的教育,实现培养德才兼备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的教育目的。

参考文献:

[1]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 2014,(5).

[2]周明雅. 对财经法规与会计职业道德课程教学的思考[J]. 2009,(32).

上一篇:《疯狂原始人》:创新源于改变 下一篇:优化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