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英语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13 19:40:38

财经英语论文

财经英语论文范文第1篇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市场经济取得了跨越式的发展,物质文明极大丰富,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但在我们享受着现代文明带来的丰硕成果的同时,也应该看到经济发展所衍生的一些问题。工业文明的发展带给我们舒适的物质生活条件,但也给自然环境带来的巨大破坏,生态环境恶化的例子比比皆是。虽然我们的日用品空前丰富,但也看到我们生活中食品安全问题的隐患,“注水肉”“毒大米”“地沟油”等被曝光的食品安全案例层出不穷。虽然工业技术水平显著提高,但是“楼歪歪”“桥垮垮”这样的豆腐渣工程报道也屡见报端。很多企业、商人不惜牺牲生态环境、人民的身体健康、甚至是财产安全来最大程度地获得利润。商业诚信的缺失和道德滑坡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我们应该认识到,在这些物质现象的背后是精神层面的问题。尽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在社会转型过程中,我们却遇到了更大的挑战,那就是丢失了理想和正确价值观的支撑,社会道德水平出现滑坡。跟环境问题相比,精神支柱的缺失所带来的社会问题更应该被我们所重视。我们现在所面临的问题是如何在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下,树立并弘扬新时期的道德观和价值观,以指引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现在西方的经济发展和企业管理理念在我国大行其道,但实践中,却遭遇到了中国文化和体制的巨大阻力,西方的经济思想和管理理念在中国已经显得有些“水土不服”。我国企业和商人需要找到一条适合自己文化的道路,以变得真正成熟和取得进步。新时期在呼唤着儒商精神的回归。源于并承载着中华传统文化精髓的儒商精神从上世纪末开始再次被商人和专家学者提起。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的东亚儒家文化经济圈见证了东亚地区经济的成功,证明了以儒家思想为支柱的中国传统文化对经济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我们有理由相信以中国传统文化价值为底蕴的企业家精神,即新儒商精神对中国企业家的成长与成熟,以及中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将起着建设性的作用。

二、儒商的渊源和新儒商的时代特征

“儒商”的概念出现在明朝中后期,但中国的儒商文化实际源于先秦。当时“儒”和“商”是两个独立的职业,“商”被称之为“贾”,人们根据商人的道德品质,把品德高尚、有智慧的商人称为“良商”“诚贾”和“廉贾”,而“良”“诚”和“廉”这些词蕴含着儒家思想的精髓,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和“商”的初步结合,子贡就是杰出代表,他不仅是一位富贾,还是一位卓越的社会活动家,以其雄厚的财力到处宣传孔子的思想。到了明朝中后期,受到资本主义萌芽的影响,人们冲破“重农抑商”的思想束缚,大批士大夫投身商业,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徽商、晋商等为代表的地域儒学特征鲜明的十大商帮群体。这些商人自觉地把儒家道德伦理观念和工商业结合起来,提出“四民异业而同道”的观念,使自己成为义利合一的“儒贾”。他们遵守“商名儒行”的行为准则,即商为厚利,儒为高名。这是明清社会和价值观念转型的思想反映,也是“儒”与“商”进一步结合。新儒商的概念源于上世纪,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市场经济有机结合的产物。新儒商的“儒”不是狭义的儒家思想,而应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泛指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如诚信、道义、爱心、中庸等,既重视商业道德,不取不义之财,又要具备社会责任感。而“新”则指时代所赋予的新内涵。新儒商既要传承中国民族的传统美德,又要适应新的时代潮流。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笔者认为新儒商的时代特征可表现在如下几方面:

(一)文化传承性

新儒商不仅要吸收儒家思想中“仁、义、礼、智、信”的精髓和文化内核,还应传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德,拥有较高道德文化修养水平,既要平衡“利”“义”,对他人有仁爱之心,又要有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对社会有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与时俱进性

新儒商是新时代的产物。除了传承优秀文化,新儒商还应该顺应时代潮流,把传统文化与新时期的时代特征和经济发展特征相结合,并不断开发新的内涵。在新的经济形势下,不断吸收人类知识和智慧的成果,丰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更新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了解市场规律,培养市场意识、竞争意识,法律意识和创新意识,在竞争中求发展。

(三)中西融合性

新儒商不仅要改变传统儒商文化中地域性、宗法性和行会性的弊端,培养法律意识、合作意识,更要开阔胸襟,放眼全国乃至全球,具备国际视野。既要大胆走出去,也要大胆拿进来,勇于参与到全球化的潮流中,在竞争中求合作,在合作中求发展。既要保持自己的传统,又要积极吸收国外的优秀文化和经验,完善壮大自己,增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

(四)系统整合性

如今知识经济作用凸显,同时社会系统日益庞大复杂,而分工却日益细化,各行业、领域之间联系愈加紧密。新的形势对商人提出了更高的素质要求。新儒商的培养既需要道德修养的提升,也需要足够的知识储备,还需要在大的市场环境下的锤炼。新儒商的培养是一个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学校学习、社会实践、行业历练等各个环节。这个系统工程的运行需要在明确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方案的指导下,由政府、学校、商业等多方面参与,并坚持不懈,持续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总结新的经验,把新儒商精神发扬光大。

三、培养新儒商精神在财经类院校教育中的必要性

(一)财经类院校培养新儒商精神是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需要

上文提到,在我国经济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经济生活中也出现了许多问题,究其根源,除了法律、制度的不完善之外,商业道德的缺失也是主要的原因。“无商不奸”“唯利是图”“见利忘义”的商业行为普遍存在,不仅给环境和人民的身体健康带来了灾难,也直接影响了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时代呼唤新儒商精神,要使新儒商精神深入人心进而成为中国商人的主流意识应该从教育抓起。高校是人才的摇篮,财经类院校的主要任务是为社会培养经济发展所需要的财经类人才。财经类院校的毕业生主要被输送到各种公司、商业单位以及经管、金融系统等工作岗位上,其中也有一部分人成为商人和企业家,他们将成为社会经济活动的主体,并对经济社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儒商精神强调商业道德与超乎利益的精神追求,这正是当下中国企业要做大做强所必需的。在学校里不仅要教会学生们相关的专业技能和知识,更要培养学生们胸怀天下、勇于担当、诚信待人、为社会谋福利的新儒商精神,帮助他们建立健康向上的道德价值观和商业伦理观,树立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这不仅是他们未来立足社会的根本,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要求,是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保证未来我国社会经济健康发展的必要之举。

(二)新儒商精神教育符合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发展方向

在财经类院校倡导培育新儒商精神,符合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哈佛大学校长福斯特说过,大学的精神所在,是要对历史和未来负责,而不仅仅是现在。一所大学要想成功并实现自己的责任,需要有自己的核心价值体系。反观国内的财经教育,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过于注重传授具体的技术与工具,缺乏对学生的品格塑造与伦理培养,即“重术”而不“重道”。我国很多财经类院校虽然有着悠久的办学历史、完善的教学设备,却缺少系统的核心价值体系,这种情况下不利于培养出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教育根植于既有的文化土壤,财经类院校核心价值观的形成既要有开阔的眼界,吸收古今中外人类的智慧结晶,更要从所处的社会文化环境中汲取营养,既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传统文化精髓,又要实现为国家和社会服务的目的,兼顾促进个体发展和服务国家、社会的功能。新儒商教育旨在培养既有较高文化素养,又有人文关怀精神的企业家。因此,笔者认为新儒商精神的教育也许可以作为财经类院校教育改革的一种价值取向和发展方向。

四、把新儒商精神培养融入课堂教学的探索与尝试

自新儒商的概念提出以来,很多专家和学者把新儒商教育和财经类院校的教学改革相结合,提出了很多建设性的建议。但笔者阅读了相关文献资料以后,发现这些研究主要是从学校的层面展开,从如何在学校德育工作中注入新儒商精神的教育到如何利用新儒商精神培养学生们的创业意识等,鲜有文章论述如何把新儒商精神的培养与具体的课堂教学相结合。笔者认为,课程是教育的载体,而课堂是学生教育的第一阵地。要在财经类院校开展新儒商精神的培养应该从第一线的课堂教学开始。笔者结合所在的山东工商学院的实际情况和教学过程中的所作所想,就新儒商精神进课堂的主题进行了探索和尝试。山东工商学院是山东半岛唯一一所财经类院校,学科以经济、管理学科为主,兼有文、法、理、工等六个学科门类,学科专业上凸显财经知识培养。作为学校大学英语改革的一部分,笔者所在的大学外语教学部从2011年开始为二年级非英语专业学生开设了大学商务英语课程,旨在把英语语言学习和商务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和商务综合素质。笔者承担了大学商务英语课程,并在课程设计中配合学校改革方向,有目的地引入新儒商精神的灌输和新儒商素质的培养。

(一)创新育人理念,改变学生观念,注重新儒商精神灌输

作为大学英语的后续课程,大学商务英语针对商务和财经类专业大二学生开设。根据问卷调查分析,在分类课程选课时,很多学生选择商务英语的目的性非常明确,即能够跟自己的专业相结合,有利于提高英语能力,增加将来就业的优势,还有一部分同学认为在学完商务英语课程后,可以考取相关商务英语证书,如剑桥商务英语(BEC)和托业,以增强就业竞争力。但是在开课时,笔者提出商务英语学习有三个目的:一是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适合将来商务环境下的语言运用;二是学习基本的商务背景知识,特别是公司环境下的商务交流能力和工作能力;三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商务理念和商务意识,这不仅仅是专业知识层面的学习,更是对商务道德和商务伦理方面的提升,也就是上文提到的新儒商精神的领会。

(二)选择西方原版教材,基于中西商务环境的区别,激发学生思考

在商务英语课程中,笔者选择了经济科学出版社的《剑桥商务英语》,目的有二:一是这套教材的内容涵盖面非常广,既涉及到公司商务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也包括了BEC考试的很多题型和练习,可以满足很多学生证书考试的需求;二是在教材中有很多英美国家的商务案例。相比较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一些公司行为和商业行为更成熟、更规范,相关的法律法规制度更健全。在进行相关主题讲解的时候,笔者会结合教材中和网上搜集到的西方公司的案例和我国的一些案例进行比较。笔者认为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思想碰撞所产生的火花,更能够激发年轻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对比发现我国公司商务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和不足,并引导大家去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学生的法律意识、创新意识和国际化视野,这也是现代新儒商精神的重要特征。

(三)注重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的教育,注重新儒商人格的塑造与养成

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既通过中西比较激发学生思考,也注意在学生商业价值观的形成中以中国文化为根本。笔者发现很多财经类教材的内容和设计都是以欧美学科体系为基础编辑的,而中国的理论非常少,即使有也只是简单涉猎。不可否认,西方的一些经济和商业理论相对更完善,但我们应该意识到,我国的财经和商务教育对象是在中国文化环境下长大的中国青年,我们的教育不是为西方培养人才,而是培养将来多数在中国工作的财经和商务人才。因此,我们的财经教学和商务教学应该更多地融入中国文化的元素。我们的先人已经留给我们足够的智慧和文化精髓,我们要做的就是要把这些文化精髓介绍、传递给受教育的年轻人。新儒商精神是以儒学思想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商业精神的结合,在实践中不断完善与升华,而新儒商人格,是儒与商的完美结合。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只有三十多年的历史,但是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也涌现出很多成就卓越的具有新儒商精神和人格的成功企业家和他们的一些经典的商业经营管理案例,更何况我们还有源远流长的、两千多年的儒商文化。在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今天,我们的财经教育和教学,不妨植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按照民族和社会心理,结合我国国情,在独特的经济结构和运行机制下,走中国特色的教育道路。中国的问题,要用中国式的思维和智慧来解决。因此,笔者在进行案例教学时,会针对相关专题会有目的地选择一些中国儒商的成功案例,并采用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和学生们一起分享他们的智慧和启迪,并总结个中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精髓和儒商精神。

(四)采用互助式教学和模拟实践型教学,做到智商培养与情商培养并重,侧重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斯腾伯格在《超越IQ:人类智力的三元理论》一书中提出了实践智力的概念,并指出“职业成功的主要因素是个体具备行内、行外的知识并对之有相当的了解,这些行内、行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往往是在工作中逐渐进行的,而非来自于学业上或其他工作中的事先准备”。由于诸多条件的限制,商务英语课堂教学无法给学生提供足够的社会工作实践机会。为培养学生们的职业素养,笔者在教学中采用了互助式和模拟实践型教学,如在讲授面试主题和会议主题的时候,笔者会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模拟面试训练,并进行课堂展示。在课堂展示以后,对某些小组表现出来的优点进行肯定和推广,而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改正。虽然课堂模拟训练不能代替真实的工作环境,但也可以给学生提供锻炼和反思总结的机会,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能及时把语言学习、知识学习和实践相结合。此外,这种合作互助式的学习还培养了学生们的合作意识、竞争意识和团队精神,丰富了学生们的学习方法,优化了学生们的学习感受。把德育和智育相结合,体现了新儒商精神中“德智兼勇”的素质内核。

(五)提高教师自身道德修养,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

教师对学生的作用和影响不仅仅体现在课堂中知识的传授,还在于教师自身道德素质和修养对学生所产生的潜移默化的影响。师德不但能为教师树立起自己的教学形象,感染学生,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效果,还对学生价值观的形成起到一定的影响。在知识讲解之外,教师对待工作的态度,对待课文所涉主题和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对教学过程中所出现问题的处理方式都会影响学生的认识和解读,甚至价值观的形成。作为学生的榜样,教师应该时刻自查自省,不断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并发挥对学生的表率作用。比如,在讲到工业经济发展所带来的环境问题时,除了在课堂上摆事实,讲道理,下课的时候提醒学生最后走的时候把教室的灯熄灭,这样效果可能更直观、具体。再如,如果教师能够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学生的作业,学生更能体会到工作责任心。所谓身教重于言教,打铁还需自身硬,教师的人格魅力无时不在影响着他的学生,这不仅仅是知识的影响,更多地是对学生社会责任感、工作态度的影响,甚至会影响学生价值观的形成,改变年轻学生对一些社会问题的看法。

五、教学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不足和未来的设想

由于课程的局限性,在笔者践行新儒商精神教育理念的教学过程中存在很多限制和不足。笔者针对这些问题的解决提出了一些设想和浅见,希望随着将来教学改革的深入,能够进行解决,这不仅是对课堂新儒商教育的有效补充,也可以使新儒商教育做到持续化、常态化和立体化。

(一)师资问题

以大学商务英语课程为例,这门课程是把英语和商务相结合的一门课程。很多英语教师语言能力足够,但缺乏相关的商务背景和经历。很多商科的老师虽有丰富的商务专业知识,但语言又不过关。英语教育的专业学习和六年的外贸和公司兼职经历使笔者自觉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承担这门课程。但是随着经济发展的日新月异,笔者感觉现在脱离了商务工作环境,很多商务知识的更新也慢慢滞后于社会发展。因此,在开设这种跨学科的财经商务类课程时,应该选择既有过硬的专业知识、又有社会实践经验的人承担,否则,学生的一些理论和知识都是脱离实践的。而很多学校缺少这种既有社会实践又有相关专业知识的教师。因此,“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变得更加迫切。学校可以加强与对口企业的联系,建立青年教师挂职锻炼培训基地,既要把老师往重点大学送,更要把老师往企业送。

(二)第二课堂问题

第一课堂主要侧重基础知识的传授,而第二课堂则更侧重知识的实践和技能的训练,是第一课堂的有利补充。以英语教学为例,作为第一课堂教学的补充,笔者所在单位举办了英语角、英语协会和各种英语赛事等第二课堂活动,让学生能够把语言学习和练习相结合。根据不完全的调查,笔者发现本校财经商务类课程中也开展了一些颇有成效的第二课堂活动,如创业大赛,模拟招聘会,“大学生创业论坛”等活动。笔者认为可以使形式更加丰富化,建议采用定期举行报告会、模拟商务活动等形式,也可以邀请一些社会上的德才兼备、具有新儒商精神的商界成功人士到学校做讲座,这既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的一次再激发,也是对学生最真实的新儒商精神教育。

(三)实践实训问题

新儒商教育是系统性和持续性的工程,它的平台不应仅仅局限于学校范围内。财经类院校不仅需要从意识方面着手培养,更要为学生提供实践和运用的平台,在此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接触新儒商文化、培养新儒商精神。学校可以联系一些当地的社会知名企业,为学生提供实训基地,这不仅使学生能够把知识和真实实践相结合,让学生切身感受真实的企业环境和文化。我校在这方面非常重视,一直采用了企业实习制,很多专业的学生从大二开始就有机会进入企业实习。但经笔者了解,很多企业实训只是流于形式,有的实训只有一天的时间,所谓实训也只是走马观花,浅尝辄止。笔者建议实训周期适当延长,让学生能真正的走进企业;同时,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建议“学校企业双导师制”,即学校方面有专门的指导教师负责学生们的企业实训事宜,而企业方面能够指定专门人员为学生提供实训指导和交流,让学生能够确实深入了解企业及其文化。此外,在实训结束后,还要结合实训经历,及时反思和总结心得体会,学校指导教师根据学生们的心得体会进行分析和引导,吸收积极因素,同时还要看到问题所在,并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新儒商精神是时代的呼唤。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我国社会正进入关键的转型期,我们应该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精华,与时俱进,弘扬新儒商精神,这不仅是提高企业家的思想道德水平,优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的重要举措,也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精神武器。新儒商精神的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社会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财经类院校是为社会输送经济人才的主战场,对学生新儒商精神的培养,不仅应该从学校的整体层面进行,更应该从课堂开始。同时,笔者也希望更多的学校和教师参与到新儒商精神教育研究中来,这不仅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更好地为学校服务的基础工作之一,也是提高自身修养和水平的重要选择。

财经英语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综述

一、引言

《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2000版)》(以下简称《大纲》)中指出:“毕业论文是考查学生综合能力、评估学业成绩的一个重要方式。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要求文字通顺、思路清晰、内容充实,有一定的独立见解……各校要加强对学生撰写毕业论文的指导和评审,使之对学生真正有所裨益,防止流于形式。”由此可见,毕业论文的撰写、指导与答辩等是英语专业大纲中一项重要的教学活动,是本科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体现,是学生理论知识与语言应用能力的集中体现。

毕业论文写作也是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和实践环节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旨在培养学生的综合专业素质和实践能力,在学生从学校走向工作岗位的过程中起着“桥梁”作用。

然而,从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英语专业学生数量急剧增加,师资和图书等资源的相对匮乏使得英语专业办学面临挑战。2004年,教育部对全国四所院校英语专业进行的试评估结果表明,在教学质量上,学生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的基本功不够扎实,毕业论文撰写的质量和教师的指导均不理想。鉴于英语专业困境和毕业论文环节出现的突出问题,国内学者近十几年来不断加深在这些方面的研究。本文尝试对新世纪以来国内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研究进行一次较全面的梳理和回顾,以期对国内学者和英语教师提供一些可借鉴的信息。

二、数据收集及主题分析

1.数据收集。笔者通过检索式A(SCI收录刊=Y或者E收录刊=Y或者核心期刊=Y或者CSSCI期刊=Y并且主题=英语专业and主题=毕业论文and主题=本科)和检索式B(主题=英语专业and主题=毕业论文and主题=本科)对中国知网CNKI进行了检索,检索到期刊论文217篇,其中核心论文23篇。

如图1所示,国内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从1986年已经开始,但研究者较少。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对此方向的研究呈现出逐年增长的态势,并在2010年达到最高值(27篇),此后几年虽有个别减少的迹象,但总体上对该方向的研究进入了比较常态的阶段。在英语专业建设之初,该方向的研究并不是国内学者关注的热点,对此的研究也寥寥无几。而在2000年《大纲》出台之后,尤其伴随着高校扩招政策实施以来,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环节逐渐受到国内学者的关注。近十年来(2006-2015),有关于这方面的研究论文达到年平均发文数量19.1篇,可见该方向已成为国内英语研究领域的热点之一。

2.主题分析。笔者在仔细研读2000~2015年国内有关英语专业毕业论文方面的所有期刊论文之后,对其主题进行了分类,将对该主题的研究细分为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微观方面主要包含对论文内容本身的研究,包含论文选题、摘要写作、语言问题、答辩环节、论文规范;宏观方面研究主要包含毕业论文改革、创新思维培养、论文质量监控、论文教学反思、论文指导情况、论文现状调查等。各主题的年度发文数量及比例如表1所示。

如表1所示,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研究在宏观方面(146篇)明显多于微观方面(45篇)。近十年来,对毕业论文宏观方面研究最多的论文是关于毕业论文现状调查(45篇),其次楸弦德畚慕萄Х矫妫27篇),第三位的是毕业论文论文质量监控方面(20篇)。微观方面,学者关注最多的是关于论文写作的选题和摘要方面,分别达到19篇和12篇。

三、重点研究内容综述

1.微观层面研究。微观层面上,毕业论文的选题一直以来是国内学者最关心的研究方向。选题上,学生多数存在着选题笼统、题目空泛、表述冗长、连贯性与逻辑性缺乏等问题。另外,赵平静研究发现,当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写作中存在选题缺乏新意、学生的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论文的摘要写作也是仅次于选题的另一个热点,张轶前等通过对60篇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摘要进行了摘要基本要素、连贯性和语言风格的分析,发现我国学生对摘要写作技巧已经有了初步掌握,但仍然在摘要要素、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的表述和语言连贯性方面有所欠缺。除此之外,颜静兰、倪巍对国内112所高校的毕业论文操作规范进行了调研和思考,发现部分高校对毕业论文重视不够,操作不够规范。刘新民探讨了英语论文的写作规范,建议我国高校采取美国通行的MLA规范体系。

2.宏观层面研究。宏观层面上,部分学者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调查和分析。其中,黄晓苑研究发现,当前英语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写作过程中存在思想上不够重视、态度不够认真、选题不够恰当、写作能力较差、逻辑上缺乏训练、论文格式混乱、理论知识方面欠缺等诸多问题;孙文抗亦发现相当数量的调查对象在领会论文要求、查找资料和英语表达方面存在明显问题,半数以上的调查对象并未从写作论文中得到应有的收获。此外,对毕业论文管理体系、论文课教学设计、论文质量监控体系及毕业论文写作和指导网络平台建设各方面的研究在近几年也逐步深入,国内学者在正视当前毕业论文写作的现状和问题的同时,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管理机制、具体实施和监控、教学和指导策略,以及网络平台等各方面提出的建议具有较大理论和实践参考价值。

四、结语

综合以上国内学者的研究,既有经验总结,又有理论演绎,也有调查研究,层次多样,但在对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诸多方面同时进行系统分析、对不同层次的外语院校进行分类调研和对比,以及对毕业论文评审体系的系统研究方面还较为欠缺。孙文抗曾建议高校外语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等权威部门能立项研究,对目前全国各类大学英语专业的学士论文进行广泛深入地调查,分层取样,获得有效数据,进行综合分析,进而反映英语专业学生动手能力和撰写论文能力的概况。陈正伦也曾建议在学生论文写作过程中,对多种外在动机因素的影响和部分动机因素之间的相关性方面加强研究,发现克服负面动机的影响是毕业论文写作改革的重点。

毕业论文体现着专业特点,促进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提升学生的专业学术水平和科研能力,是高校外语院校课程改革和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对其进行研究能促进教学、科研和实践三方面的结合,并有利于全方位地培养高校英语专业学生的专业素养和实践能力。当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的诸多方面需要国内学者多加关注,尤其是进一步系统研究和分层次调研分析将对其他学者和院校带来更多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陈正伦.英语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动机研究及其启示[J].外语界,2012(6):81-89.

[2]顾佩娅,张烨,古海波.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课研究性教学设计与实践[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0(4):44-51.

[3]黄清贵.关于英语专业学生元语言意识的思考――一份基于英语专业学生本科毕业论文的调查报告[J].外国语文,2009(5):138-141.

[4]李燕飞.高校英语专业写作教学研究[J].中国成人教育,2007(24):170-171.

[5]盛国强,周永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对策[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1(4):636-640.

[6]王崇义.加强毕业论文指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关于本科生毕业论文若干问题的思考[J].外语教学,2004(6):73-76.

[7]王春.毕业论文写作过程有效性探析――以本科英语专业为例[J].现代教育管理,2010(7):76-78.

[8]王春.从论文指导中的教师介入反观外语教师的职业素养[J].外语与外语教学,2010(3).

[9]王立非,王灿.《高等学校(财经类)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解读:指导意见与实施要求[J].外语界,2016(2):38-45.

[10]王雯秋.英语专业本科毕I论文写作创新教育策略探究[J].外国语文,2012(5):151-153.

[11]吴敏焕.英语专业本科学生毕业论文的撰写[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s1):257-259.

[12]吴亚欣.经济欠发达地区英语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9(28):58-61.

[13]颜静兰,倪巍.英语专业毕业论文规范操作思考――一次对全国112所高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操作的调查[J].外国语言文学,2005(4):259-263.

[14]张轶前,贺莹,韩进宝.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摘要质量调查[J].教育与职业,2007(6):174-176.

[15]张奕,王健.构建多维立体化的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管理体系[J].中国高教研究,2005(9):71-72.

[16]张滢.强化研究性学习意识,提高研究性学习能力――对英语专业开放本科(商务方向)毕业论文(设计)的案例分析[J].现代远距离教育,2006(1):25-27.

[17]赵平静.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写作创新性探索[J].外国语文,2012(6):161-164.

财经英语论文范文第3篇

[摘要]本文提出了商贸英语研究者应该努力的方向,即进一步做好基础工作;从宏观语言学的角度把握商务语言的研究,注意联系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交际学、传播学来思考、探索商务英语的规律;从纯语言学的圈子里跳出来,自觉地把语篇分析,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理论同广告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消费心理学、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国际营销、统计学和会计学结合起来。只有深入到商务实践中去,才能建立起一门能有效地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应用学科———跨文化商务语言学。

一引言在世界经济阔步迈向21世纪的时代,国际商务活动日益频繁。商贸活动的许多领域,如,技术引进、对外贸易、招商引资、对外劳务承包与合同、国际金融、涉外保险、国际旅游、海外投资、国际运输等,所使用的英语统称为商贸英语(BusinessEnglish)。它已成为世界经济活动中必不可少的语言交际工具。可以说商贸英语控制着国际交流,国际交流离不开商贸英语。据统计,全世界16亿以英语为第一语言、第二语言或外语的人群中几乎90%的人每天都与商贸英语打交道,可见商贸英语的应用十分广泛。对它的研究也是十分必要而急迫的工作。但目前总结商务英语研究成果的论文极少,不利于研究者了解其现状和今后的发展状况,而本文着重论及了这一点。

二目前的研究成果首先,从路式成编写的《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年—1989年)》与《外国语言学研究论文索引(1995年—1999年)》对比来看,商贸英语的研究有着突飞猛进的变化。11从数量上看:《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年—1989年)》涉及商贸英语研究的论文只有44篇。而《外国语言学研究论文索引(1995年—1999年)》,涉及此方面的论文多达280多篇,是1949至1989年总数的六倍之多。也就是说商贸语言的研究趋向活跃,研究论文数量有所增加。21从涉及的范围来看:《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年—1989年)》中的商贸英语论文面窄,只涉及语法学中冠词与介词(1篇);文体学(21篇);翻译学(20篇);写作教学(2篇),及一篇号召性文章。而《外国语言学研究论文索引(1995年—1999年)》的论文涉及面则加宽了:语法学(1篇)、词义研究(1篇)、词典编纂法(1篇)、词典评论(1篇)、语用学(4篇)、篇章研究(8篇)、修辞学(6篇)、文体学(102篇)、翻译学(240篇)、教学大纲(2篇)、教学经验(15篇)。31从深度来看:《外国语言研究论文索引(1949—1989)》的论文内容多为知识介绍性,涉及文体学的文献综述性或工作体会式。涉及翻译学的论文也多为工作经验体会式,如《产品广告的英语》—《上海科技翻译》1987年第2期、《谈谈我国出口商品商标的英译》—《中国翻译》1986年第5期、《浅谈外贸英语函电的特点及中英互译问题》—《翻译通讯》1984年第9期等等。而从笔者收集的1995年后的论文来看,英语的研究则倾向于深入、细致,思维角度开阔了一些,进步较明显。修辞学方面,论文涉及了音韵、语义等修辞手段、辞格、修辞功能、艺术等。文体学方面涉及面极广,如选词、语言策略、语言特点、文体特征、语体、语域、信息功能、表达方式、句式、句法特点、话语分析、委婉、文化、审美特征、模糊性、商务风格和大众心理等等。翻译方面则涉及了翻译原则、理论。其次应熟悉品牌、国情、兼顾民族色彩,然后注意音韵贯通,译出商标含义,最后商标的音韵节奏应简练明快,风格应朴实无华。研究者们论及了进口商标翻译常采用的五种方法:可保留原商标名的音韵美及异国情调的音译法;可准确传达原名信息及情感的直译法;解释性释义的意译法;利用汉字表音表意特点,精心选取适当汉字,音译原文部分或全部发音的谐音取意法;用与原名有相近的语义表达功能,但带明显汉文化色彩的词语来翻译商品名称的归化法。刘法公提出商务汉英翻译的忠实原则、准确原则、统一原则和它们在实践中的具体运用[1]。还涉及了翻译具体的实践。例如《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的英译》—《中国科技翻译》1995年第4期、《工程合同翻译的语法逻辑》—《中国科技翻译》1996年第4期、《涉外经济合同英译的重复法》等。其中顿官刚论述到动词的名词化结构的形式及其翻译方法—处理成动宾词组和主谓词组[2]。张向京从英汉语言对比的基础探讨经贸英语的特点(格式固定、用词准确)和翻译的省译问题[3]。曹顺发结合具体事例也谈到广告用语的翻译[4]。张长明在《广告汉英翻译的现状及改进办法》中提到广告翻译的尴尬现状和导致劣质译作的主观原因,如译者的责任心不强,畸形的审美观念,以及如何提高广告英译质量[5]。

这个时期的许多论文还与丰富的经济活动相结合,涉及了经济法规的英译、经贸洽谈会、国际货物销售合同和国际营销中的翻译错误、商务合同的翻译、招商引资材料、英文药品说明书、财经英语、食品包装上英译文的调查分析、对外经贸活动中的计算方法、电传文稿、国际贸易合同法律性条款、涉外公证书的英译、金融英语的重要性等。傅传良提出合同翻译中应注意的专门用语Here2by,Hereto,Therein;专门词组Providedthat,Inaccordancewith等[6];他还在《合同法律文件翻译因词特征之一—用词正规》中列举的中英文原文条款翻译实例[7];扬晖探讨的技术合同中商务词汇和技术词汇的若干译法[8]。刘作永在《试谈招投标文件的语言特点》中论述的因招标内容不同,同一单词在不同的技术领域含义不同;招标文件的主动态与被动态的转移受限。北竹提出英语公式用语的语言特点,如公示语的分类、其静态与动态意义[9]。同时也涉及了语言学、翻译学的结合点。例如商务英语的英汉语言差异、语义的可拓现象,语体特征、定语从句的理解、模糊信息处理技巧等。11与语言学理论的结合(1)语用学《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的《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合作和礼貌》阐明合作原则和礼貌原则在和谐、冲突、竞争等各类信函中的具体体现;《文化差异与商标翻译的语用失误—中国翻译》2002年第3期说明商标的语言语用失误的种种表现。薛瑜也具体分析商务英语信函中的合作原则,即数量、质量、关联、方式准则,语用预设和会话含意[10]。蒋磊提出广告语言的语用意

义和广告翻译的语用语言等效,社会语用等效;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广告翻译的语用失效[11]。

桂琼提到根据韩礼德(Halliday)的衔接理论、格赖斯(Grice)的说话隐涵原则以及塞尔(Sear2le)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分析了这些理论在广告英语中的运用,以探讨广告英语的文体特点[12]。(2)话语分析已有研究者对英文广告标题的“提问”与“应答”方式和内容做出分析,还涉及篇章研究的陈述言语功能的分析和社交话语文化的概括。陈其功在论文中论述了广告英语的社会基调、话语情态、交流基调和其基调的双重性。即广告英语的话语基调是广告人与商品潜在消费者双方关系的反映。双方长期、稳定的角色关系,即社会基调,具有广告人地位居下,双方距离接近最大的特征;双方临时、动态的角色关系,即交流基调,具有广告人地位上移,双方距离拉近的特征。分析表明,社会基调与交流基调是一个矛盾的两个方面,在表达英语广告的人际意义方面,一篇好广告应能体现这两种基调的完美结合[13]。(3)语义学例如,陈欧论及涉外英语经济合同中的一些旧体词的运用和汉译[14];《中国翻译2000年第4期中的《词义的理解、选择与商务英语的汉译》详解了如何从修辞角度、专业角度、语境方面来确定词义;陶丽霞已阐明广告英语的用句特征和修辞特点[15];《中国科技翻译》2001年第5期中的《英汉广告中的词汇创意》指出的如何利用故意错拼、创造新词、利用双关、押韵和类比构词、运用词的联想意义和运用词类功能转换来创作英语广告。(4)与文体学的结合张定兴分析英语商标词得出下列结论:动词化的商标词的应用语体有口语体、广告文体和新闻文体:一般说来,其感彩有随和、亲切和欢快的特点[16]。(5)与跨文化理论的结合胡开杰在《论商标名称英语互译文化意义的转换》中提到商标有特定的文化含义[17]。王克非在《论翻译文化研究的基础工作》中提出翻译文化研究框架,进行翻译文化的基础研究和拟定基础研究书目的重要性[18]。21与美学的结合胡开宝分析了商品名称的美学特征及商品名称的翻译;阐述了什么是商品名称的美学特征,并结合事例说明如何使汉语译名具通俗美、简朴美、奇特美、音韵美和意境美等美学特征[19]。《意美、音美、形美—英文商标的汉译》—《外语及外语教学》2002年第5期提出的英语商标词的构词理据,翻译时应注意的社会语用等效。可喜的还有商务英语教学的经验的取得,如外贸英语谈判中的模拟法、外贸英语写作教学思路、语篇体裁分析理论及其应用、财经英语教学初探、商贸英语的教学、“商务英语证书”二级考试试题简介及考前辅导点滴淡、外贸英语教学中的文化意识等。

于浩淼在《国际贸易教学心得》中提出了征对英语专业学生的国际贸易的知识的范围以及与它相关的配套学科[20]。另外还有商贸英语专著的出版:《广告英语》(赵静,外语教学研究出版社,1992)、《现代英语广告》(周晓,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8),《外贸英语函电与谈判》(戚云方,浙江大学出版社1989)书中体现了外贸英语研究的一些成果。黄国文的专著《语篇分析的理论与实践———广告语篇研究》系统地把语篇分析理论与广告实践结合起来,论述了广告标题的言语功能、语篇中的叙事语码转换、广告语篇中交际的双方,如合作原则的违反等,这是很好的研究典范。我们就应把语言学的理论应用到广告活动中,直接指导实践,这样才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三存在的问题11研究者深入商务实践不够,理论与实践结合还不够紧密,语言研究有脱节的情况。21需编写供外语教师与学生使用的商务英语词典和参考书,否则,系统的学术研究会很成问题。31研究者还只局限于从语言结构本身、从语言、词汇、语法、文字、修辞等表达手段出发、探讨语言如何为商务服务。研究工作缺乏创新,纠缠于语言层面上的细枝末节,研究工作中有重复的现象,浪费了人力、财力。41研究视角狭,研究面需加宽。51研究者与其他学科的研究人员合作不足,跨学科的研究力度不够。61缺乏商务英语人才的培育,研究人员少。71信息不灵,课题分散。81研究方法单调。四前景及努力方向11进一步做好基础工作。21现在研究者应注意从宏观语言学的角度把握商务语言的研究,注意联系社会学、心理学、文化学、民俗学、交际学、传播学来思考、探索商务英语的规律。31广告英语研究的目的是为跨文化经济交流活动服务,为企业涉外经营服务,所以研究者要从纯语言学的圈子里跳出来,自觉地把话语语言学、语篇分析、文章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交际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理论同广告学、市场营销学、企业管理学、经济学、国际法、消费心理学、国际贸易、国际商法、国际营销、统计学和会计学结合起来,深入到商务实践中去,才能明白商务英语的语言性质、特点和商务语言应用的原则、方法和规律,才能建立起一门能有效地为市场经济服务的应用学科—跨文化商务语言学。41加强专著的出版。51加强理论研究,丰富研究方法。例如可用计算机辅助商务英语研究,或采用语料库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何兆熊1语用学概要[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891[2]路式成1外语语言研究论文索引[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21[3]路式成1外语语言研究论文索引[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4]董树人1语言学论文索引[M]1北京: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19921[5]贾玉新1跨文化交际学[M]1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1[6]保罗.A.郝比格1跨文化市场营销[M]1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1[7]LarryA.samovar1CommunicationBetweenCultures,19991[8]许嘉潞1中国语言学现状与展望[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61[9]王春玉1商务谈判英语[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0]曹菱1商务英语谈判[M]1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1[11]许建忠1工商企业翻译实务[M]1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财经英语论文范文第4篇

关键词:大学英语教材;发展历程;现状与建议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9-0159-03

教材是教师开展教学活动和实现教学目标的基本工具。内容合理、体系完整的教材不仅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知识,也有利于教师组织和开展教学活动。随着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推进,大学英语教材也在不断进行调整和改进,目前我国用于大学英语的教材有十多套,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相较教学模式、教学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大学英语教材的研究远远少于前者。笔者认为,只有使用高质量的教材,才能真正提高大学英语教学质量。

一、我国大学英语教材的发展历程

我国大学英语教材从1961年到20世纪90年代可分为3个时代(董亚芬1991)。第一代教材以《理科英语》和《文科英语》为代表,出现于1961年~1966年5月前。此时大学英语教材采用“以课文为中心,以语法为刚要”的传统模式。第二代教材出现于1979~1985年,主要有复旦大学的《英语》(文科用)、北京大学的《英语》(理科用)等,大体沿用第一套教材的教学模式。第三套教材出现于1986年~90年代中期(《教学大纲》修订前),此时的大学英语教材开始进行分级、分册。主要有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华东师范大学等6所高校合编的《大学英语》、上海交通大学编写的《大学核心英语》等。第四代教材出现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陈珍珍2010),国家对原有的文科和理科两个《大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了合并、修订,我国大学英语教改进入了新阶段,教材开始配备光盘和学习软件系统,从纸质平面教材向多媒体网络教材方向发展。此期间具有代表性的教材有《新编大学英语》、《21世纪大学英语》等。蔡基刚在2005年提出“第五代大学英语教材”的概念,提出大学英语应具备“培养综合应用能力”、“实用性”、“主题性”、“内容化”、“以学生为主”、“有利于任务型教学法实施”、“立体化”、“多样性”原则(蔡基刚2008),此后不断涌现出很多优秀的大学英语教材,如《新编大学英语(第三版)》、《新视野大学英语(第二版)》、《新标准大学英语》等。

二、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

20世纪以来大学英语教材不断更新换代,但仍面临不少问题,造成学生学习英语兴趣不高、无法很好地将英语这一交际工具应用于学习、生活和工作中。以下是笔者总结的当前大学英语教材存在的问题。

1.与高中英语不衔接。《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2002)提出高中毕业生进入大学须具备3500的词汇量。而《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大学生要掌握4500个词汇。据调查,大学英语教材里有相当一部分新词与高中课本重复。此外,教材中大部分的语法和单元主题也与高中相近。知识重复率高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重复而缺少新知识的内容容易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感到枯燥、乏味,难以调动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懈怠感,不利于构建新的知识体系。

2.课时的设置与内容不协调。目前全国高校的大学英语课时一般为每周2~4课时,时间短、任务重,教材的许多内容在课上无法完成,而作为非英语专业的学生在课外也不会花费太多时间在剩余内容上,使得这些内容没有得到很好的利用,造成资源浪费。此外,由于时间有限,不少教师在课堂上有开展丰富教学活动的意愿,却受制于有限的教学时间无法进行。

3.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低。现代大学英语教材往往配备学习光盘、教学光盘、网络教学管理平台、配套试题册等网络教学资源,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很好的学习平台。但由于多种原因,如学校硬件设施缺乏、教师素质不高、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等,造成网络教学资源利用率较低。很多教师“不清楚”或“不会使用”网络教学资源,更无法指导学生使用。而学生缺乏自主学习能力,使课后的“自主化学习”流于形式,造成了教学资源浪费。

4.缺少文化底蕴。当前英语教学最大的问题之一在于“有语言、没文化”。上海外国语大学英语学院院长查明建曾做过一个实验:让英语不错的学生和外国留学生交流,每个人用10来分钟来讲自己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习俗、风土人情等,结果很多“英语尖子”竟说不了几分钟,交流无法进行。以《新编大学英语(第三版)》第一册为例,10个单元中,只有Unit9 Holiday and Special Days涉及到了西方文化,其余内容都与文化没多大联系。没有文化的交流是空洞的,大学英语课程不应仅仅为了学习语言而学习语言,而应是一个以语言为载体去了解多元文化的课程。

5.应用性不高。我国大学英语长期以来坚持以打好语言基础为目的,忽视了学习者的专业特点和社会需求。很多在英语考试中获得高分的学生却不具备基本的英语应用能力,如用英语交流、收听英语广播、阅读英文报刊等。更无法轻松地查阅本专业的英语文献资料、撰写英语论文。蔡基刚2011年对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和上海财经大学的学生调查显示:69%的学生表示在今后有“用英语读本专业的文献和文章”的需求;56.5%的学生表示今后会“选修全英语或双语课程”;79.3%的学生认为“能够用英语写摘要、文献综述、实验报告、小论文和研究非常重要”。可见大多数大学生学习英语的目的是希望能够增强英语交际能力,用英语为本专业服务。从某种程度上说,语言使用比语言欣赏对学生更有实际应用价值。

三、对于大学英语教材建设的几点建议

基于以上提到的几点问题,笔者对大学英语教材未来的建设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财经英语论文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码:1003-2738(2012)03-0199-01

摘要:目前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不断增加,学生们苦恼,老师们担忧。高校毕业生的未来堪称渺茫,在这种社会发展趋势下,高校不得不从侧面拯救学生的未来,即全面培养学生素质,包括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学生,更应该注重素质教育,因为这是一门国际交流语言,培养的是优秀的商务人才,对学生的综合素质要求更高。

关键词:商务英语;素质教育;教育方法

一、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随着国家高校的扩容,我国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故导致现金的就业压力空前巨大。 毕业生在面临越来越艰难的就业形势,如何在残酷的竞争中,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是很多专家和学者所关注的问题。根据各企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的需求能力来看,要求学生应具备适应环境的能力、人际交往能力、表达能力、专业能力以及外语能力。故高校应因地制宜,采取适应这种就业环境的教育方法。不但要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更加应注重学生的综合素质,鼓励学生与他人交往,参加各种活动来使自己成长。

推行素质教育是提升毕业生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商务英语专业当然也不例外。随着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步伐,我国对于外语类人才的需求也是逐年攀升的,越来越多的人在外企工作。尽管他们的工作场所和工作内容各有不同,但是他们都面临同一个问题,那就是如何能在外企中游刃有余,占上一席之地。这就要求他们在上学的时候,多方面的了解商务知识,训练自己的沟通能力。所以高校抓好商务英语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就业,还事关学科的成败,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二、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主要是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作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在高校的素质教育教学中华,我们应该做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能力,让学生能够结合并灵活运用这些能力,培养在国际化、信息化的社会中获取信息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促进学生的交际能力,并在将来能够在自己的事业上站稳脚跟。

商务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除具有上述特点外,它还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商务英语的专业化是其区别于基础英语的根本特征。商务英语以英语为载体,涉及到大量的商业、贸易、管理、财经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商业信函撰写、商务谈判等具体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应拓宽学生的商务知识面,使学生对商务常识有所了解,熟悉西方企管模式,培养学生操作业务,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

三、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的方法

商务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是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商务英语素质教育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努力发展学生个体的潜能,挖掘其内在的潜质,这是很重要的。当学生的潜能被发掘出来,那么对于这位学生的自信心也是一种提升,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更是一种推动和促进,同时还可全面提高英语素质和商务素质。

再者,尽管学生是主体,老师也是推行英语素质教育方法的关键人物。没有老师的引导,学生就不能很快找到正确的路,而在进行学生素质教育的路上,有老师引导和纠正,那么学生会更容易地找到对的方向去发展自己,重要的一点是尊重学生的选择,老师永远都没有权利替学生做选择,老师要做到是在他迷茫的时候,给他指明方向,在他遇到困难的时候,鼓励他勇敢的克服困难。教师们同样也要积极参加各种教育教学的科研活动,充分了解理论与实践的问题,不断给自己充电的同时,在实践中找到更好的方法,引导和帮助学生。因此提高英语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

最后,商务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第二课堂主要是学生在课外的一些活动,是丰富学生学习生活和锻炼其综合素质的一种方式。第二课堂主要包括社会实践和课外学术活动。在第二课堂上,学生可以再玩中学,在学中玩。学校通常会建立的第二课堂包括商务知识竞赛、商务英语论文比赛、模拟市场活动,也可以利用暑期建立第二课堂,丰富学生的假期,这样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还能够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和共同探讨中提高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故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道德品质、人文素质、创新等其他非业务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有力地配合并推动第一课堂的实践教育工作。

四、结语

高效推进素质教育是教育界的必然结果,也是国家发展中不可缺少的。增强商务英语的素质教育,对于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为这直接关系到他们将来的就业,以及在就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商务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树立学校老师的素质教育观念,以培养学生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运用素质和以商务运作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杨雪燕.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状况与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财经英语论文范文第6篇

关键词:商务英语;本科毕业论文;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H319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3283(2016)06-0148-04

一、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的转变

(一)社会经济发展对于英语人才需求的变化

近年来,许多英语教育专家指出中国社会对商务英语人才的需求已经从单纯的对外贸易型人才转向能适应中国经济国际化需求的高层次复合型英语人才(王立非,2011;叶兴国,2014)。随着我国企业“走出去”步伐的加快,亟需熟悉企业营运模式,能在营销、生产、管理、金融等岗位上发挥作用的商务人才。对于这类人才而言,熟练掌握英语交流技能是入职的必要条件。然而根据调查,目前我国在海外工作的人员虽然已超过300万,但在各行业内能熟练运用外语与国外客户洽谈业务、签订合同的人才非常稀缺(蔡基刚,2015)。

(二)商务英语专业的发展和课程体系的转变

商务英语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的经贸英语,其核心课程是外贸英语函电、外贸英语会话、进出口实务等,其任务是为对外贸易事业培养专门的外贸人才(叶兴国,2014)。进入90年代以后,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企业来到中国,对人才的需求逐步转向兼具商务知识和英语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商务英语逐渐从一门课程转变为一个培养方向,并成长为一个本科专业。在这个过程中,其课程设置、教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黄伟新(2005)提出从商务英语(Business English)到英语商务(Business in English)逐步过渡的本科教学模式,即:在第四学期开始以英语教授商务课程,并在第八学期用英语撰写商务题目的毕业论文。这种模式将英语作为专业课程的“载体”,发挥英语的“工具性”作用,培养“英语能力和商务专业知识技能均强的复合型人才”。2006年教育部批准目录外试办商务英语本科专业,2007年中国国际贸易协会商务英语研究会提出商务英语本科的课程体系应该由基础英语、商务英语技能、商务专业三大模块构成(叶兴国,2014),管理学、经济学等商务课程首次被明确列入课程体系。2009年出版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进一步提出,商务英语专业高年级阶段的教学重点应该放在商务专业知识的提高上,要选择性地学习经济学、管理学、国际商法、营销等课程,商务知识课程在四年的总学时中应占有20%~30%的比例(陈准民等,2009)。2012年,商务英语专业被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基本目录。教育部最新制定的 《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 (以下简称《商英国标》) 更是将商务知识与技能模块的比例提高到了25%~35%。由此可见,商务知识类课程在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作用已被正式确认。商务知识课程是打造该专业的跨学科特性、培养优秀的英语商务人才的重要保障。

二、当前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毕业论文与《商英国标》要求的差距

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毕业论文(设计)是非常重要的环节。《商英国标》指出,毕业论文应重点考察学生商务英语和专业知识的综合应用,以及实践与创新能力。毕业论文可采取实践类或学术类,其中实践类包含商业计划、营销方案等项目报告和行业、企业、市场分析等调研报告。

然而,根植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应用语言学学科的商务英语专业在学生毕业论文的指导上要突破传统语言学的窠臼,应用商务知识研究商务类实践课题无疑是一巨大挑战,目前在这方面的教学研究很少。陆道夫(2010)《在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教程》中提出应将语言学、交际学、机构研究等理论应用到商务英语研究中,采用修辞分析法、机构话语法、语料库等方法来研究商务交际事件中商务话语的特点、其文化背景及对相关群体或个体的影响。这意味着本科生毕业论文的研究对象仍是语言现象而不是商务现象。笔者在2015年一次全国性的商务英语教学研讨会上对参会的50余所院校进行的问卷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现状的存在。对于“贵校商务英语论文选题的方向包括哪些”这个问题,选择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商务课题的不到30%,而选择各类商务文本翻译、商务信函、商务话语分析的占60%以上。由此可见,当前虽然少数条件较好的大学,如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和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已经开展了用英语撰写商务题材论文的实践,对于大多数院校,由于受到教师学术背景的影响,商务英语专业的论文仍然是经院式的,英语依旧主要是研究对象而不是研究的载体。

毕业论文是培养本科生创新思维能力和研究型学习能力的重要环节,毕业论文的研究和写作过程是对学生在本科阶段所学习的知识、技能、方法的综合应用能力的检验。作为商务英语专业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等学科知识如果在毕业论文中得不到体现,显然不符合课程体系设计理念和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引导和帮助学生从所学的商务知识出发、应用商务研究方法、用英文撰写具有实践意义的商务题材的毕业论文,是商务英语专业培养跨学科、应用型人才的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必须面对的挑战。

三、商务题材论文与传统语言学题材论文的区别

(一)研究对象和研究目的的区别

商务题材的论文其研究对象为商务领域中的各种活动和事件,如生产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竞争优势等。从研究目的来看,商务研究主要分为探索性研究(exploratory research), 描述性研究(descriptive research)和因果关系研究(causal research)(Zikmumd et al 2010:54-61;Saunders et al 2010:137-140)。探索性研究发现和评估企业经营管理中潜在的机会和威胁,从而帮助决策者抓住机遇或化解威胁;描述性研究的目的是对某种商务现象,如目标市场、客户满意度、营销活动等进行细致的描述,从而让决策者深入了解该现象,为正确评估经营效果提供依据;因果关系研究旨在发现某个商务现象,如员工流动率过高、销售额下降等现象产生的原因,从而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方案。因此,商务研究的目的是为企业的经营活动提供实证数据,帮助企业决策者做出理性的决策,其研究对象涵盖商务活动的方方面面,因而它不同于以商务语言(如:谈判、信函、广告)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商务沟通技能和效率为目的的传统语言学题材论文。

(二)研究方法的区别

商务题材论文通常采用实证研究。由于各个企业关注的信息不同,商务研究通常需要采集第一手数据。受到研究的时效性、资金投入等限制因素,数据采集通常采用问卷调查、观察、专题小组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在研究设计上,商务研究最常见的设计是案例分析。商务研究极少采用修辞分析、话语分析、语料库、文本比较、实验等传统语言学的研究方法。

(三)理论基础的区别

商务题材论文研究的基础是商务专业知识而非翻译、语言学知识。根据学校开设的课程,商务题材论文应以管理学、营销学、经济学、国际商法等领域的一个或多个理论做研究框架,在深入了解该理论的内容、发展演变、意义和局限的基础上,将它应用于当今社会的商务实践中,提高学生的理论研究能力、实践应用能力和批评性思维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就业或读研深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适合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商务研究模式

本科生在进行论文写作和研究的时候往往受到很多客观条件的限制,如时间、经费、经验、知识面、社会资源等。因此,很多商务研究设计,如行动研究、纵向追踪研究并不适合学生操作。笔者通过多年的商务英语本科论文指导实践,参考Brown(2006)对于商务研究的分类,提炼出四种适合商务英语专业本科生的、具有较强可操作性的商务研究模式。

(一)理论应用型研究

检验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是否到位,最佳的方法就是看他们能否正确地应用理论去分析商务领域里的实际问题。如学生在市场营销课程中可能会接触到多种定价理论,结合当今市场的热点,如苹果系列产品的热销,学生可能会觉得苹果的热销和它的高价策略之间或许有一定的关系。在这种情况下,学生可以搜集并详细研读关于高价策略的文献资料,将相关的理论用于对苹果系列产品定价策略的分析以解释苹果公司是如何通过高价策略树立品牌形象、赢得客户青睐的。

理论应用型研究通常选取业内颇有影响力的成功案例为研究对象,用相关理论去解释这种成功,从而将朴素的经验上升到理论的高度,以期为同类企业提供参考。当然,学生也可以选择对知名企业失败的案例进行分析,从中总结教训。理论应用型研究的选题范围广,与社会热点结合紧密,有很强的现实意义。此外,因为这类研究主要依靠文献资料和二手数据,因此很容易操作,往往是学生的首选类型。

(二)解决问题型研究

解决问题型研究是从实际问题出发,通过对问题所表现出的现象进行调查和分析,初步诊断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再运用所学的商务知识,找出能解决问题的理论和方法。解决问题型研究的选题通常来源于学生的实习经历。如学生在实习过程中发现该企业的销售人员满意度低,流动率高。通过观察和交流,学生可能会把这一问题归咎为绩效考核系统中激励机制的缺失。于是,通过对激励理论和案例的研究,该学生能够针对这个企业提出一套有效的激励方案来解决当前存在的问题。

解决问题型的研究不仅对企业具有实际意义,而且能够极大提高学生创造性地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可以锻炼学生为解决实际问题而进行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对于有条件的学生,教师应当积极引导他们采取这种方式学以致用,以用促学。

(三)检验模型型研究

“检验模型型研究”是另一种类型的“理论应用型研究”,其研究基础虽然也是商务理论或模型,但由于商业世界变化万千,现有的理论和模型未必适合新出现的商务现象或特定的市场、产品或企业实践,因此“检验模型型研究”的目的是检验现有的理论或模型在新的情况下的适用性,并且根据实际状况提出对模型的修正。

如激烈的市场竞争促使新的营销理论层出不穷。代表信息技术时代营销革命的体验式营销很快风靡全球,学者们为此建立了模型。但是,发源于IT行业的这种新型营销模式是否适合传统行业,或者当今更新潮的互联网行业呢?对于这类问题的研究就是“检验模型型”的研究。学生可以从一个或多个体验式营销模型出发,设计问卷或采访提纲,然后以某个传统企业或新型互联网企业为研究对象,收集一手收据,再通过数据分析验证现有模型是否适用于这个特定的企业实践,哪些方面需要做出调整。“检验模型型研究”不仅是对理论的应用,更是对理论的发展,是对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锻炼。

(四)评估效果型研究

企业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会不断推出新的产品、营销手段、管理措施等。然而这些新举措的效果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存在哪些问题是企业决策者最为关心的。“评估效果型”研究通过数据采集,获得相关人群对于这些新事物的态度,从而评估其实施的效果,为决策者下一步的决策提供依据。

“评估效果型”研究的选题可以来源于学生自身的经历, 也可以来源于学生感兴趣的商业世界的热点现象和热门话题,如“从大学生消费心理探究天猫双十一狂欢活动促销手段的效果”、“网购冲击下实体书店体验式营销策略实施效果研究及发展建议―以XX书店为例”、“O2O模式下汽车售后服务市场的发展前景研究”等。

“评估效果型研究”的成果往往是对所研究课题的经验或教训的总结、提出改进意见,为决策者或同类企业的类似活动提供借鉴。由于我们所处的商业世界变化剧烈,新的话题、热点层出不穷,为此类研究的选题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同时,通过这类选题,学生能够主动关注和学习新生事物,有利于扩展他们的眼界,与时俱进。

五、商务题材论文在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培养中的价值

《商英国标》中明确提出,商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具备英语应用能力、商务实践能力、跨文化交流能力、思辨与创新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用英语撰写商务题材的论文能够从以下四个方面促进这个目标的达成。

(一)促进高级英语技能的提高,突出英语专业特色

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对母语非英语的所有人都是一巨大挑战。除了写论文必须经历的选题、构思、研究设计、数据采集、数据分析、结论提炼等挑战外,语言本身也构成巨大障碍。在这一过程中,学生需要大量阅读英语文献,阅读量和文献难度远远超过平时课程作业和考核的要求。在阅读中,学生不仅仅要完成对所研究的课题理论知识的积累,而且要有意识地学习和积累专业术语的英文表达,体会和模仿学术语言的句型风格。

在写作中,学生需要大量用到释义、总结、描述、分析等英语专业着力培养的高级语言技能,同时学生的英语表达能力、思维能力、逻辑能力也会得到锻练和提高。这些高层次的能力能够为学生未来在职场和学术领域拓宽上升的空间,正是商务英语专业毕业生区别于取得了大学英语四、六级证书的商科毕业生的重要方面。

(二)促进商务学习与英语学习的结合,锻炼用英语获取新知识的学习能力

撰写毕业论文仅仅靠课堂上教师传授的知识显然不够。完成任何一个课题的论文,都必须对该课题所涉及的领域、相关的理论、所选择的案例有较为深入的了解。要做到这点,学生必须通过网络、图书馆、学术数据库等方式查阅大量资料,这一过程锻炼了文献检索能力、信息收集能力;更重要的是,在理解和掌握这些文献资料的过程中,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提升。如果所阅读的资料是英文的,则实现了商务知识和英语语言能力的无缝对接,深度训练了学生用英语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三)促进学科知识的应用,打造商务实践能力和思辨能力

如前文所述,《商英国标》中明确提出了商务知识(包括经济学、管理学、国际营销、国际金融等) 是商务英语专业知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过“纸上得来终觉浅”,采取本文推荐的四种商务研究模式设计研究方案、写作商务题材的论文时,学生可以选取自己最感兴趣商务学科知识进行深度钻研,并且将这些知识应用于对社会经济中发生的热点事件、典型案例、企业实践的解读和分析,结合实证研究数据,提出自己的观点和主张,从而批判性地建构属于个人的知识体系。

(四)促进思维方式与国际接轨,为未来的职场晋升打下坚实基础

终生学习在当今社会已经不仅仅是一部分人的生活理念,而是职场生存的基本法则。大型跨国企业对于市场调研非常重视,往往斥巨资聘请专业调研机构为其服务。随着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步伐的加快,十分需要懂得商务研究方法、英语娴熟、能用英语阅读、撰写符合国际规范的研究报告的人才。而企业的高管也必须具有能看懂、用好这样的研究报告的基本素质。在本科阶段用英语撰写的商务论文,从架构、语言到格式都遵循西方学界的标准,这样高起点、高标准的训练将为学生终生的学习和职场的发展垫定坚实的基础。

六、结语

综上所述,商务英语专业的毕业生开展商务研究、用英语撰写商务论文,不仅势在必行,而且切实可行。传统语言学、英美文学背景的商务英语专业的教师也需要本着终生学习的原则,通过进修、自学、与商科专业教师合作等方式突破自身学术背景的束缚,积极引导学生做商务题材的毕业论文,促进《商英国标》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的达成,为学生就业竞争能力的提高、未来职业生涯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参考文献]

[1] Brown,R.B.Doing Your Dissertation in Business and Management: The Reality of Research and Writing [M].London:Sage Publications,2006.

[2] Saunders,M.,P.Lewis & A.Thornhil.Research Methods for Business Students [M].沈阳: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 2010.

[3] Zikmund,W.G,B.J.Babin, J.C.Carr, &M.Griffin.Business Research Methods [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0.

[4] 蔡基刚 英语能力明显弱于他国,我国高校外语教学必须改革 [N] 光明日报,2015-02-03(14).

[5] 陈准民,王立非.解读《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 [J].中国外语,2009(6):4-11.

[6] 黄伟新.从商务英语到英语商务―培养英语复合型人才的一种模式 [J].国际经贸探索,2005(21):9-12.

[7] 教育部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商英英语专业教学协作组.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S].2013.

[8] 陆道夫.英语专业学士论文写作教程(第二版)[M] 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10.

[9] 王立非,李琳.商务外语的学科内涵与发展路径分析 [J].外语界,2011(6):6-14

[10] 叶兴国.我国商务英语专业教育的起源、现状和发展趋势 [J].当代外语研究, 2014(5):1-6.

Abstract:The accelerating growth of China’s economy has led China to play an increasingly important role in the world market and given rise to the growing demands for inter-disciplinary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To meet the demands, business courses have gradually been integrated into the Business English program. The newly issued National Criterion of Teaching Quality for BA program in Business English stipulates that BA theses should demonstrate students’ applying and synthesizing ability of English and business knowledge. Under this direction, English theses focusing on business issues should gradually replace the traditional theses based on linguistic theories and discourse analysis. This article first illustrates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two types of these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research goals, methods and theoretical bases. It presents four research patterns and the related sources of topic selection that are feasible to Business English majors. In light of the National Criterion, this article highlights how writing English thesis on business topics can contribute to developing inter-disciplinary and applied Business English talents.

财经英语论文范文第7篇

耶鲁教授的愤怒

有着30多年执教经验的斯蒂夫斯登斯(Stephen Stearns )教授,觉得自己有充足的理由、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内心的愤怒。

斯蒂夫斯登斯曾在欧洲最著名的大学之一――瑞士巴塞尔大学(University of Basel)任教。2000年后,他在美国耶鲁大学担任生态学及进化生物学系的教授。2007年秋天,作为北京大学-耶鲁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项目的一部分,他在北大开设了两门课程,共有33名北大学生以及3名耶鲁学生选修。

进入2007年年底,随着学期末临近,提交课程论文成了学生的大事。在这两门课的课堂上,斯登斯特地向学生强调了剽窃行为的严重性,并随后通过电子邮件再次提醒所有选课学生。

尽管如此,2007年11月18日,在收到的课程论文初稿中,他仍然发现有位北大学生的论文的第一段纯属抄袭,没有注明出处。而按照国际通行的学术规范,撰写文章时引用他人文字或观点而未加说明,应视为剽窃。

于是,斯登斯毫不客气地给这位学生判了零分,并要求所有学生重新修改论文,说明引用材料的出处。他承诺,如果学生在最终提交的论文中能够符合规范地引用材料,对于初稿中所犯的错误,将不予追究。

选修的学生从这个醒目的“零分”中看到了斯登斯对学术不端行为的重视。很多人开始撤回自己先前发给他的初稿,重新修改。

根据所有论文的前后对比,斯登斯在发给《财经》杂志的电子邮件中表示,至少有一半(选修其课程)的北大学生存在剽窃行为。

但在2007年12月19日,斯登斯在课程论文的最终版本中,仍然发现了有两名北大学生存在剽窃行为。在一篇课程论文中,至少有三段原封不动地抄袭了一篇张贴于网络上的论文,该论文原作者还特地声明“尚未发表,请勿引用”。

斯登斯告诉《财经》记者:“我从教30年了,此前还从未发现过这样的剽窃行为。”心情难以平静的斯登斯在12月19日当天,就给所有选修课程的学生发出了一封电邮,并附寄耶鲁大学驻北大代表以及部分耶鲁大学和北大教授。

在这封信件中,他特地引用了孔子的名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并警告学生,在你们今后的人生中,剽窃将会遇到严厉的惩罚。“在美国,如果有人被发现剽窃,职业生涯会就此终结,在欧洲也同样如此。”

在信中,斯登斯也对北京大学校方在治理剽窃行为方面的无力提出了严厉的批评。在他看来,之所以在北大碰到如此之多的剽窃,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出其他教授和行政官员的无所作为,和对剽窃行为的习惯性容忍。

“我在这里遇到的年轻头脑和世界上任何地方相比都不逊色。这么多有前途的中国年轻人认为靠欺骗才能成功,令人伤悲。比起他们的剽窃对象,以及被他们所欺骗的人,他们伤害得更多的,其实是他们自己。”

这封信后来被一名选修其课程的女学生贴到BBS(电子布告版系统)上,并迅速被国内外媒体、新闻博客广泛转载。

复旦“抄袭门”曝光

巧合的是,同在2007 年岁末,中国的复旦大学在其学校网站上公布了编号为2007年第1号的学术规范委员会通告,曝光了在2007年发生的三起学术抄袭事件。

这次的主角不仅仅是学生,三名教授也涉身其中。

2007年5月8日,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外语学院一教师举报,由陆效用教授主编、数位青年教师参编的《研究生英语论文及应用文写作》(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年出版)存在严重的抄袭现象。校学术规范委员会接到举报后,对此事进行调查,结果显示,举报内容基本属实,该书确实存在着严重违反学术道德和规范的情况。除了陆效用教授,参编的青年教师还包括陈淇、何静、夏威、范若恩等。

另外两起抄袭事件浮出水面,都与著名学术批评网站新语丝有着直接联系。

2007年7月中旬,新语丝上出现一篇题为“发生在中国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界的‘黄禹锡造假事件’”的匿名信,举报复旦大学五官科医院迟放鲁教授在《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06年2月第41卷第2期第132页一文中,实验结果的图片部分“涉及造假、剽窃”。不久,复旦大学纪委等有关方面也收到内容相同的匿名举报信。

调查发现,信中涉及的“造假、剽窃”文章的第一作者是为刘宏建,于2004年9月至2006年7月期间,在该校五官科医院做博士后;该文章的通讯作者五官科医院耳鼻喉科迟放鲁教授,当时为刘的博士后工作指导教师。

刘宏建承认,被举报文章的设计和实验,是他在河南省郑州大学就读博士生期间的部分工作。到五官科医院做博士后以后,为了便于将这部分工作作为成果发表,他窃用了他人的部分图片来说明观点,并且写上了文章受到国家科技项目的资助。

早在2006年4月左右,刊登该文的《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部,接到被抄袭论文的原作者举报后,已经进行过调查,并于2007年2月作出在该刊范围内提出通报批评、撤消该论文、两年内拒绝刊载以该文第一作者为作者的任何稿件等处理意见。此后,身为刘氏导师及合作者的迟放鲁教授,两次到杂志编辑部并在编辑部定稿会上,对把关不严的责任作了自我检讨。

2007年8月14日,新语丝网站又有帖子称,复旦大学信息学院叶炜、顾宁两篇论文涉嫌抄袭。不久,该校又收到信息学院退休教师发来的实名举报信件,称叶炜的两篇论文 “An Approach for Robust Distributed Data Retrieval in Data Intensive Grid Environments”(2006年国际普适计算与应用国际会议(SPCA)文集,中国乌鲁木齐,194-199页,下称论文A)和“在数据网格环境中可靠获取分布式数据的方法”(《通信学报》,27(11),119-124,2006,下称论文B)的内容基本相同。

举报者称,作者先将英文形式的论文A在国际会议上发表,然后将其译成中文形式的论文B, 发表在中文期刊上,实质是同一篇论文的内容。而且,其部分内容涉嫌抄袭自美国芝加哥大学研究人员2002年发表的论文C。

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责成信息学院组成学术规范小组,负责调查此事。学院学术规范小组经过对论文A、 论文B与论文C的内容的细致比对,发现论文A有28处和两张图的内容,与论文C的内容基本一致,使用的公式一致,仅对其中的一些字母进行了替换;因此认为,论文A、论文B有明显的抄袭论文C之嫌。

此前,中国计算机学会也收到相应举报,曾对论文A、论文B和论文C进行了仔细比对,两方的比对结果相同。据此,信息学院学术规范小组认为举报情况属实,论文A和论文B具有严重抄袭行为。

论文A、B均由叶炜、顾宁共同具名,二者为师生关系。作为顾宁教授的博士生,叶炜承认,这两篇论文是其本人独立向SPCA国际会议和《通讯学报》投稿,顾宁教授知道其投稿并表示同意,但叶在投稿时“忘记”将投稿论文同时传给顾宁教授。当论文涉嫌抄袭一事被举报后,论文作者均意识到自己错误的严重性,立即用电子邮件向论文C的作者道歉,向登载论文B和论文C的刊物作了说明和道歉,在校内与学院领导联系,承认论文属于抄袭的事实,并多次做了书面检查。

从回避到直面

中国著名高校北大和复旦发生的这两件事,从目前看都起到较正面的效果。

饶毅于2007年9月辞去美国西北大学职务回国,担任北大生命科学学院院长。他是斯登斯那封致学生书的收件人之一。收到邮件时,饶毅正在复旦大学出差,他随即给斯登斯回信表示感谢,并希望他对中国的学生仍然抱有希望。

针对斯登斯在致学生书中提到的北大几年前曾有社会学教授涉嫌抄袭,却仅仅丢掉行政职务而得以保留教授职位和薪金之事,饶毅也明确表示,在他到任后的北大生科院,如有教授做出这种违反学术道德的事情,也将和在欧美大学一样,坚决予以开除。

据《财经》记者了解,在斯登斯那封电邮发出一天之后,即2007年12月20日,北大校方就开始讨论此问题,并约见斯登斯。

12月21日上午,北大教务部正式启动调查。当天中午,在斯登斯离开北大返回美国之前,北大常务副校长林建华、生科院院长饶毅、教务部和国际合作部负责人,前往耶鲁-北大联合计划办公室,与他进行了交谈。

同一天,北大教务部和北大生命科学院网站上,分别刊发了对于斯登斯批评的公开回应。根据教务部的说明,该部在得知此事后,已与相关部门和院系沟通情况,启动了调查程序,目前此事正在进一步查证中。

2007年12月24日,饶毅在北京生命科学院网站上作出公开承诺,即以后将不允许老师让学生自己写推荐信,然后自己签名。目前,中国许多大学的学生在申请欧美高校的留学资格时,都往往是自己根据需要来撰写推荐信,然后由老师签名。

在斯登斯看来,这样做的后果是极其有害的,不仅对于老师的名誉,对于所在学校、乃至中国的声誉,都会造成损害。实际上,这绝非危言耸听,在美国不少大学,对于中国老师所写的推荐信,都已经开始采取相当审慎的态度。

复旦大学此次公开处理三起涉及教授的剽窃事件,并公布当事人姓名,在中国国内高校乃至国内学术界都算是开了一个先河。此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也曾多次通报处理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申请有关的不端行为,但很少公布当事人的姓名。

复旦大学校学术规范委员会成员之一、世界经济研究所所长华民教授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坦承,“以前的处理方式是校内通报,这次学校下了决心。”

新语丝创始人方是民博士(网名方舟子)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也强调,相对于其他不少高校的“鸵鸟政策”而言,这种直面学术不端行为的勇气,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不过,在他看来,就已公布处理的这几起事件来看,虽然学生受到了最为严厉的处罚,教授所受到的实质性影响则要小得多。

在这三起事件中,对现年61岁的外文学院陆效用教授的处理被认为是最重的,但受到的处罚也仅仅为建议外文学院不再续聘。依照惯例,教授一般可续聘至65岁。其他两名涉案教授,五官科医院迟放鲁教授被停止招收博士后两年,并在一定范围内通报批评,做出检讨;信息学院顾宁教授被建议暂停两年内招收研究生的资格,并建议学校同意其辞去信息学院副院长职务。

方是民对《财经》记者表示,即使教授不是论文第一作者,也应该承担学术剽窃等不端行为方面不可推卸的责任,这绝非苛求。

有两种情况,可能会导致教授客观上纵容学生的抄袭或者说剽窃行为:一种是因为教授行政职务过多,导致其对于所在领域的学术进展已经缺乏了解,所以,无法及时指出或者纠正学生在论文中涉及到的抄袭部分。但这种学术懈怠行为本身并不值得同情。

另一种情况,是由于教授也需要相应的论文数量来作为晋升、申请课题甚至评奖的“阶梯”,从而在未阅读论文的情况下,就放任学生为其署名。这种行为的非正当性,就更为明显了。

“教授们从来都是在论文被揭发出存在问题之后,才匆忙出来澄清自己对此一无所知。而在这些论文可以赢得奖赏时,却没有见到几个人主动站出来说自己与此无关。”方是民对《财经》记者说。

学术行政化之患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段伟文博士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国际学术界,处理抄袭这样明显的学术不端行为,实际上是没有任何商量余地的。只有这样,才能让准备接受高等教育或者从事学术研究的人清醒地认识到,学术不端行为是一个“万万碰不得的”。

在很多业内人士看来,或许正是因为各种因素导致的“绥靖政策”姑息养奸,才使得近年来学术不端行为在高校和科研系统中此起彼伏,成为困扰中国真正走向创新大国的一大痼疾。南京农业大学教授翟保平在自己的博客中,把这种暗流戏称为“新世纪科学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以复旦大学此次处理抄袭事件为例,该校学术规范委员会就承认,由于部分当事人曾担任或者正在担任行政职务,因此受到了一些阻力。

这些阻力实际上很可能还是相对较弱的,“刑不上院士”就是一种广为流传的说法。方是民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就表示,新语丝每年接到的举报信中,都不乏检举中国科学院院士以及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内容。但迄今为止,其所在大学或研究机构,鲜有对其真正进行公开、透明调查的。

仅仅把学术不端行为归结于个人学术道德甚至社会公德的沦陷,或许也并不全面。种种迹象显示,剽窃、抄袭等学术不端行为,在密织的行政化网络下,已经演化为一个蔚为壮观的“系统性工程”。

翟保平在接受《财经》记者采访时批评说,中国国内很多高校在教育部组织的本科教学评估过程,都出现了系统性地让学生造假的情况,诸如重新修改毕业论文、改动答辩材料的日期、增加学生对课程的评价等。

各种评估、评价、评审甚至评奖的泛滥成灾,往往又和科研和教育系统的行政化“过度繁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一些业内人士对《财经》记者表示,在中国的科研经费中,只有类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采取的方式比较类似欧美流行的同行专业评议的方式,来决定经费的用途。而国家投入的大头,无论是通过教育部、科技部还是其他相关部委,其整个科研资金管理和运作模式,都不可避免带着浓厚的行政化色彩。行政程序优先,往往代替了学术程序优先;加上缺乏良好的利益规避和监督机制,使得这一过程往往变得格外混沌。

本来应该承担宏观科研经费分配的人员,却往往在微观的大学及科研单位中担任具体职务,或者以兼职、客座、名誉教授等名义建立某种微妙的联系。很多重大课题的申请和立项过程中,充斥的“内定传闻”和“小道消息”,往往都与行政权力的滥用不无干系。

拥有科研资金配置权力的人却不必承担责任,这一现象在2006年的“汉芯事件”中表现得最为典型。上海交通大学微电子学院院长、汉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进,因在DSP芯片上存在造假行为,被撤消院长职务和教授任职资格。然而,参与将上亿元财政资金拨付这家企业的各部门机构,包括教育部、科技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创新基金,以及上海市科委、信息委、经贸委、人事局,乃至上海市闵行区政府等行政部门,还有上海交通大学,至今没有人为这一学术造假闹剧承担责任。

在这样庞大、盘根错节的“网络”之下,要真正建立起良好的学术反腐体制,难度可想而知。

2007年7月,美国自然科学基金会(NSF)最新修订的《利益冲突和道德行为规范》中,对于利益规避的基本原则以及程序,都有十分清晰的界定。因为一旦决策过程的判断因利益冲突而被扭曲,将极大地损害整个科研体系的效率,并且为学术不端行为的泛滥提供难得的温床。

在美国健康与人类服务部(HHS)下面,就设有专门的“科研诚信办公室”(ORI,Office of Research Integrity),对受到其资助的4000多个机构的科研不端行为进行监督。到2006年底,仍有53起案件在接受该办公室的调查。该机构每年都会年报,并对于这一年接到的投诉及相应处理情况,做出详细的解释和说明。

2006年11月,中国科技部也曾颁布《国家科技计划项目实施中科研不端行为处理办法 (试行 )》,并成立了科技部科研诚信建设办公室。这一举措一度被视为官方层面应对学术不端行为的一个标志性举措。

但一年多过去了,该办公室并没有公布任何科研不端行为的投诉及处理信息。《财经》记者也致电办公室,希望了解其运作情况;但截至1月4日发稿时,仍未收到任何答复。

实际上,这种对比鲜明的“权责不对称”状况,在2007年12月29日通过的《科学技术进步法》修正案讨论和审议过程中,也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最终通过的修正案中,首次以法律形式作出明文规定:“抄袭、剽窃他人科学技术成果,或者在科学技术活动中弄虚作假的,由科学技术人员所在单位或者单位主管机关责令改正,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这意味着,科研管理人员和行政人员,也应该承担相应的责任。

财经英语论文范文第8篇

我国是纺织服装第一出口国,纺织服装外贸人才的需求量很大。我国纺织服装出口的年平均从业人员为26.37万人,每年平均有0.71万从业人员退休,新增出口业务工作量和补充新增出口业务工作量和补充退休岗位两项相加,全国每年平均需增加3.08万纺织服装出口的外贸人才。但国内高校国际贸易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相对单一,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方面几乎所有的高校都是一个模式,缺乏针对纺织产业特性的国际贸易人才培训。这与我国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求形成了强烈反差。根据我国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人才的实际需求,高校应根据各自条件,为我国培养不同层次、不同岗位的应用型纺织服装国际贸易人才。

我校属于传统的纺织服装类高校,纺织学科是我校的强势学科。我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将“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纺织业对高级应用型贸易人才的需求结合起来,紧密结合我校的强势学科——纺织学科,充分利用我校的纺织资源,在师资队伍、理论课程体系、实验课程体系、实验室规划、一三三课堂联动、教学管理等方面,进行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在主要流程中凸显了纺织贸易特色,保证了人才培养的方向和质量。同时,纺织贸易特色方向建设进一步明确了学科专业的研究方向和教师业务发展定位,优化了专业资源,实现了教材、实验、实践、竞赛、就业的一体化,将理论和实际、行业和区域、学校和企业、一课堂和二三课堂、模拟和实战结合起来。下面以我校的纺织贸易特色建设为例,谈一谈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的特色方向建设问题。

一、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纺织贸易特色建设主要解决的教学问题

针对纺织类院校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发挥传统优势,为纺织业输送高级应用型贸易人才问题进行了改革。在改革实践中一是紧密结合学校的纺织特色学科定位,大力推进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师资、课程、实验、实践、竞赛、就业的一体化建设, 突出服务纺织行业和区域支柱产业的特色;二是通过改革人才培养方案和优化师资队伍,强调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一体化;三是构建并实践了与之相配套的教学管理保证措施,并取得了良好效果。

(1)通过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探索纺织类院校优化配置优势学科资源、行业资源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

与综合性大学和财经类院校相比,纺织类院校的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如何依托传统优势学科和丰富的行业资源,实现差异化发展、特色发展;并在此基础上,总结纺织类院校优化配置优势学科资源、行业资源的基本人才培养模式。

(2)通过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探索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通过在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通识类课程中学习基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在特色教育中强化素质、提升能力,达到“在通识中夯实基础,在特色中寻求创新”的培养效果,探索出一条通识教育和特色教育相结合的基本教学模式。

(3)通过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一体化建设,探索如何充分发挥各个教学环节的集群效应。

通过在师资、课程、实验、实训、实践、竞赛、就业、教学管理等各个环节突出特色方向并在各环节间实现结构性的有机对接,形成专业特色知识集群效应,培养具有行业背景的“知识、能力、素质”一体化的高级应用型贸易人才。

二、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纺织贸易特色建设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为解决上述问题,在具体实践中可采取以下措施与方法:

1、修订实施体现纺织贸易特色方向的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1)理论课程体系建设。一是教学计划中增加纺织类产业通识课程,二是将纺织贸易类课程从专业任选课调整到限选课,三是在专业课中增加纺织贸易案例分析,四是设置纺织贸易前沿专题讲座,五是考虑到我国纺织业国际化战略的需要,增加英语课和双语课比例,开设韩语课,鼓励英语论文英文答辩等。

(2)实验课程体系建设。一是新建以纺织贸易案例为主的模拟实验室,二是新增纺织外贸类教学软件,三是增加国际贸易实务、货运等原有教学软件中的纺织案例内容,四是增加纺织类课程的实验和实践学,五是新增纺织企业实习基地,六是规定一定比例的毕业论文(设计)题目与纺织贸易有关。

(3)第一、二、三课堂体系的一体化。如开展中国纺织进出口贸易的分析研讨会、纺织贸易经济沙龙、纺织贸易辩论赛,纺织贸易国际商务谈判等,通过第一、二、三课堂的联动,形成立体化大课堂体系。

2、构建与实施纺织贸易特色人才培养体系的保障措施

(1)学生能力培养平台

校内建设三个实践教学平台:实验教学平台、实训教学平台、创新教学平台。同时在纺织企业建立实习基地,完成纺织贸易特色人才培养的一体化。

搭建多层次的竞赛平台。一是校企合作每年举办如 “国际贸易实务大赛”、 “纺织贸易模拟博览会”等;二是设立基金资助学生参加如“大学生纺织外贸跟单职业技能大赛”等。

搭建学生研究能力培养平台。从三年级开始实行导师制,鼓励学生参加教师科研项目,尤其是纺织类科研项目。

(2)课程支撑平台

依托校外知名专家、政府主管部门领导、纺织企业高级管理人员、业务骨干等组成专业指导委员会和大课程教学组,促进课程体系建设。

实务性强的课程,如:国际贸易实务、纺织贸易、国际经济合作、外贸函电、海关业务等15门课程采取校外专家、纺织企业业务骨干进课堂,教研、科研成果、企业业务进课程,实现教科研与教学之间,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良性互动。

(3)教学质量监控平台

建立教学管理团队,构建以课程跟踪检查评价机制。其中跟踪检查评价的课程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通过深化教学改革,实现一、二、三课堂有机结合。

财经英语论文范文第9篇

[关键词]农业院校 研究生 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 课堂演讲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2095-3437(2015)11-0086-04

近年来,我国各行业日益与国际接轨,迫切需要既精通专业知识又能良好运用外语的高素质人才。研究生的外语运用能力是衡量我国研究生培养是否满足社会需求的标准之一。英语早已是全球语言,我国高校部分研究生专业课程实施汉英双语教学(Chinese-English bilingual teaching)正是高校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的重要举措之一。

分子生物学是现代生命科学中发展最快的前沿学科之一,其理论和技术几乎已渗透到农业的所有领域。因此,在我国农业院校,分子生物学被设计为“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植物学”和“作物遗传育种”等众多学科点的基础课或学位课之一。然而,分子生物学内容多、抽象性强、进展飞速,加上国内高校尤其是农业院校的分子生物学在教学与科研方面均与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存在较大差距,这决定了国内师生只有借助英语才能迅捷、精确地掌握该学科知识,追踪其最新进展。因此,我国部分农业院校将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设计为汉英双语教学,以帮助学生借助英语更好地掌握分子生物学知识,同时提升学生的英语运用能力。

但是,与国内综合性大学相比,农业院校研究生的生源质量较差,一方面,学生的分子生物学知识薄弱,部分学生以前没学过分子生物学或生化知识,个别跨专业的学生甚至缺乏生物学常识;另一方面,学生的英语基础偏弱,“哑巴英语”是普遍现象。这样一来,农业院校实施研究生分子生物学汉英双语教学面临巨大困难,学生对该课充满期待却又焦虑不堪。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接纳该课程是教师亟须解决的难题。笔者在多年教学中初步证实,“课堂演讲(class presentation)”是实现分子生物学汉英双语课教学目标的有效方法之一。

课堂演讲在国内外高校中均是一个历久弥新的命题。演讲是讲话人处于中心地位在听众面前就某问题发表意见或阐述某事理的交际活动;狭义的课堂演讲是指学生在课堂上就某话题陈述看法、观点。在当今社会,口才是人才的必备素质之一,演讲课是国外许多大学必开的一门课。早在1642年,哈佛大学就将演讲作为必修内容训练学生;在当代美国高校,演讲课被作为通识教育的必修科目,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在我国,最早为英语专业学生开设演讲辩论课的是北京大学。但是,课堂演讲在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汉英双语教学中的系统实践却迄今未见报道。

笔者针对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举步维艰、效果欠佳的现状,结合多年教学实践,探讨了将学生课堂演讲引入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主要理论基础、操作环节和实践效果,旨在为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效果优化提供参考。

一、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的主要理论基础

(一)实施课堂演讲依托的是“输出式”知识获取理论

目前,我国高校的大部分课程均是单纯的“输入式”教学,而彻底缺失了“输出式”教学。教育家Swain的“输出理论(output hypothesis)”认为:“输出”可大大提高学习者特别是语言学习者的学习意识,对提高学习者的交际能力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事实上,成功的专业知识和二语习得既需要大量“可理解输入(comprehensible in?鄄put)”,又需要有效“可理解输出(comprehensible out?鄄put)”。对学生而言,在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正是一种专业知识和英语的双重“强迫性输出(pushed output)”,是一种以任务为导向将学生置于真实“输出”环境的“任务型教学”。在完成演讲任务中,学生须经过重构在分子生物学和英语两方面将陈述性知识转化为程序性知识,并以富于情感的演讲来实现分子和英语知识的同时强化。

(二)实施课堂演讲体现的是“研究型学习”理念

“研究型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以类似科研的方法获得知识。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的目标之一就是要强化学生的研究能力,课堂演讲正是磨炼学生研究能力的有效方式。这是因为,课堂演讲过程包括选题、准备、演讲和评价等环节,学生应对每个环节时都可模拟研究来开展。在认定题目时,学生须客观评价自身的知识基础和未来研究需要,这类似于科研中的“选题”;在准备演讲稿时,学生须大量收集、快速甄别资料,这等同于科研中的“文献检索”与“立论”,该过程锤炼的总结与写作技巧还能有效运用到学生的论文写作中;在制作PPT和上台演讲时,学生须理清逻辑、谋篇布局、旁征博引,该过程等同于科研中的“结题汇报”或“论文答辩”。可见,课堂演讲的实施正是契合了研究生课程的“面向研究”的属性,体现的是“研究型学习”理念。

二、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的主要操作环节

(一)学生动员

在首次课中,教师一方面要向学生说明课程的设计理念,强调课堂演讲的实施是顺应时代的发展,以敦促学生感悟教师的良苦用心,积极应对;另一方面,要说明课堂演讲的实施方案和评价方式(见表1),规定每位学生都要演讲一次,成绩将被纳入其“形成性评价体系”,并占课程总成绩的40%,促使学生高度重视、严肃对待。实践发现,少数分子基础知识扎实、英语口语功底好的学生对课堂演讲的兴趣较高,但大部分学生因分子基础知识薄弱、英语口语能力低下而对演讲产生焦虑感,故动员环节的核心是消除这些学生的畏难情绪,鼓励其勇敢面对。

表1 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课堂演讲的评分体系

(二)演讲题目确定

演讲题目按“一人一题”的原则并根据分子生物学内容和学生水平确定。就学科内容而言,题目须立足学生的研究需要,以分子技术的基本操作、新进展为重点,同时兼顾基本概念,做到深与浅、经典与现代的和谐统一。就学生实际而言,首先须照顾学生的知识背景,如学生的分子基础知识极其薄弱,则为其设计基础性的题目,并推荐中文材料;如学生已拥有较扎实的分子基础知识,则鼓励其选择较尖端的新命题。其次,须考虑学生在研究生阶段甚至在就业后的研究方向,如学生在研究中将不涉及或很少涉及分子问题,则让其选择“入门”型的题目;如学生研究涉及大量分子手段,则让其与导师沟通,使所选题目能贴近其研究细节或就是其研究的关键环节,即让演讲成为该学生准备研究的有机组成部分。在长期教学中,笔者已建成了课堂演讲的“题目库”,供每轮教学更新、使用。

(三)演讲PPT制作与审定

学生须提前准备好演讲PPT。演讲内容应紧扣题目,支撑材料可来自指定的原版教材、国际分子生物学相关网站或英语期刊。内容的组织应重点突出、结构严谨、逻辑清晰。PPT须用全英语完成,并讲究科技论文写作的规范和专业词汇翻译的准确度。PPT应长短适宜,背景美观,字体、字号恰当,图、表和视频等精美、合适。学生演讲前,教师及时审阅其PPT,指导其在分子内容和英语运用方面进行反复推敲,特别是要杜绝抄袭与剽窃现象。

(四)正式演讲前的演习

在正式演讲前,教师指导学生利用宿舍、实验室或自习室等场合反复演习,以熟悉PPT、控制时限、推敲演讲中构思与布局的科学性,并设计必要的肢体语言。教师可提供经典英语演讲稿供学生欣赏,让其领略英语演讲中的换气、连续、重音和停顿等用声特征。

(五)“上台”演讲

在规定时间,学生上讲台在10-15min内完成演讲,并预留提问时间1-2min,演讲顺序可按学生学号也可由学生自主决定。学生演讲时须先说或读英语,再汉译关键词或句。教师负责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而庄严的环境,要求学生郑重进入演讲状态,并敦促其他学生尊重演讲者;学生演讲结束后,教师随机请学生对演讲者进行点评或提问。在学生演讲过程中,教师要宽容对待其失误或错误,及时给予总结或鼓励。条件允许时,教师可对演讲过程进行录音或录像,再在课堂上回放点评,这样可大大增加课堂的趣味性与互动效果。

(六)成绩评定与期末试题设计

演讲结束后,教师参考学生对演讲者的点评对演讲者进行评分(表1)。同时,教师在演讲结束后的提问时段,从演讲内容中快速精选部分知识点设计为期末考试题,并当场对全体学生说明,即本课程的期末考题全部来自学生的演讲内容,每个学生的演讲内容都有可能出现在期末试卷中,这样一来每轮课的期末试题均不同,可杜绝“师弟”、“师妹”向“师兄”、“师姐”打探期末考题、弄虚作假应对考试的弊端,从而促使全体学生专心听每一个演讲者的演讲,积极应对期末考试。

三、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的主要意义

(一)有助于强化研究生的分子生物学知识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

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可从“源头”强化学生的分子知识。在学生为演讲做准备的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熟悉国际上分子生物学的主要网站、著名期刊和经典名著,学生从中积累了大量的分子生物学专业词汇。随着阅读量的扩大,学生将逐步掌握分子基础知识、技术方法的英语表达方式,以实现对分子理论和技术的准确认知。同时,学生可熟悉部分分子生物学英语期刊的办刊宗旨和收录范围,从而为今后的英语打下初步基础。

另一方面,实施课堂演讲可大大提升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课堂演讲实施中,英语文献检索与阅读、英语科技论文的写作和英语口语演练等环节可系统地促使学生自主强化其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教师则引导学生感悟英语的遣词造句、基本语法和科技论文惯用语等诸多细节,使学生运用英语时在词、句、段和篇各层次均力求地道,从而提高英语思维、锤炼英语思辨能力。其中,“上台演讲”环节可在近似正式交流的层次为学生创造说、讲、读和听英语的宝贵平台,可有效帮助学生在英语运用中认识到地道、优美语音语调的魅力和连贯、流畅表达的重要性。

(二)有助于强化研究生的心理素质

农业院校的研究生因英语较差而对演讲产生严重的畏难情绪,但仍被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的课堂演讲“逼”上讲台。教师应正视学生的焦虑情绪,依托完善的演讲内容准备和基本演讲技能指导来帮助学生消除理解恐惧,调整期望值,临场时冷静、自制。实践证明,学生按平等机会轮流上台能有效帮助学生克服怯场心理,后上台者越发镇定自若,台下的提问者也逐渐活跃,在这种充满善意、激情的氛围中,学生运用英语的兴趣被激发,在公众场合展示自我的勇气得以增强,害羞、怯场等不良心理逐渐被克服。

(三)有助于强化研究生以信息收集与甄别为核心的思辨能力

我国长期的“填鸭式”教学使学生思辨能力低下,面对海量信息时,学生们往往无所适从。研究生参与课堂演讲时尝试以语言综合认知和运用为基础的跨文化交际,在应对演讲的各环节时都须调动、运用分析、综合、判断和推理等思辨能力。其中,学生浏览网站和阅读国内外参考文献时,须做到广泛涉猎、海量收集和快速甄别。面对庞大的信息群时,学生须以评判性思维、紧扣自身目标来辨析信息与目标的“关联度”,在有限的时空内快速决定材料的取舍和“取”的程度,该过程与科研项目申报中的立论依据梳理和研究假说凝练过程极其相似。可见,课堂演讲可培养学生良好的以信息收集与甄别为核心的思辨能力,这对学生研究工作的开展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四、结束语

我国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实施课堂演讲并非致力于把学生培养成演说家,而是将课堂演讲作为手段实现学生分子知识水平提升和英语运用能力强化双重目标。[3] [28]实施课堂演讲运用的是“输出式”知识获取理论,体现的是“研究型学习”理念,具体包括学生动员、演讲题目确定、演讲PPT制作与审定、正式演讲前的演习、“上台”演讲和成绩评定与期末试题设计六个环节。实践证明,课堂演讲有助于强化研究生的分子知识和英语综合运用能力、心理素质和以信息收集与甄别为核心的思辨能力。

同时,实施课堂演讲对教师在分子知识、英语能力和工作量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教师须时时紧跟分子生物学的发展才能引导学生实现对该学科的即时了解。教师组织课堂演讲既要立足于对普通英语演讲的充分了解,又要从英语学术报告的角度强调课堂演讲的科学性。此外,教师在演讲的各环节都要密切关注、精心组织学生,还需统筹教学任务的圆满完成,故必然付出更多的精力和时间。

[ 注 释 ]

[1] 李春茂,巫跃凤,刘玉.中国高校双语教学的进展研究[J].高校教育管理,2007(5).

[2] 彭月兰.关于普通高校双语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7(4).

[3] 赵昶灵,萧凤回.农业院校研究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模式与方法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4] 毕丽娟.英语课堂嵌入演讲与学生语言能力的培养――通过英语课堂演讲点击学生的创新思维[J].考试周刊,2009(32).

[5] 宋平锋.高级英语教学中的课堂演讲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探讨[J].新余学院学报,2013(4).

[6] 顾曰国.西方古典修辞学和西方新修辞学 [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0(2):13-25.

[7] 孙立恒.美国演讲教育的历史、现状与趋势[J].教育研究,2013(12):136-143.

[8] 许国璋.《中国英语教学史》――一部考订详实的教育史[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9(2):52-56.

[9] 赵昶灵,萧凤回.农业院校硕士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学生评价体系的探讨[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5):93-99.

[10] Swain 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Some Roles of Comprehensible Input and Comprehensible Output in Its development[A].In:Gass S,Madden C(eds).Input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Newbury House,1985.

[11] Swain M. Three functions of output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A].In:Cook C,Seidlhofer B(eds).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Applied Linguistics[C].Oxford:Oxford Univer?鄄sity Press,1995.

[12] Henson KT, Eller B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for Effective Teaching[M].Beijing: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鄄search Press,2005:61.

[13] 李振国.演讲嵌入大学英语课堂的可行性――以贵州师范学院为例[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5):71-73.

[14] 张民和.英语演讲 [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15] 肖娜,洪克强.解读研究性学习的本质[J].教育探索,2005(5):20-21.

[16] 刘毓容.试论英语演讲在大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应用[J].企业家天地,2009(2月中旬刊):84-85.

[17] 嵇志梅.在大学英语课堂中融入英语演讲教学 [J].科教文汇,2009(3,上旬刊):157-159.

[18] 胡旭东,王晓玲,叶杰,等.中医药博士分子生物学进展课程中专题讨论法的应用[J].基础医学教育,2013(2):117-119.

[19] 赵昶灵,李孙文.农业院校硕士生分子生物学双语教学中原版教材的使用[J].高教论坛,2009(10):71-75.

[20] 郭明雅.演讲教学在英语课堂中的设计[J].文学界(理论版),2012(2):95-96.

[21] 方凌云.在大学英语口语课堂中融入英语演讲教学的实训模式研究[J].英语广场(学术研究),2013(8):104.

[22] 任惠平.大学英语教学的语言感知环境研究 [J].中国电力教育,2013(7):233-234.

[23] 吕清娴,何木英.课堂演讲与提高大学生口语能力的探析[J].怀化学院学报,2008(2):174-175.

[24] 常燕,赵琳琳,胡继岳.硕士生英语口语教学实践与调研分析[J].医学教育探索,2010(2):272-275.

[25] 宋玉军,左江南.汉英互依――阶段互动模式在生物无机化学双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大学教育,2013(8):83-85.

[26] 郑江,关瑞章,李丹,等.《生物化学专题》双语教学的设计与探讨[J].微生物学通报,2007(3):603-605.

[27] 金莹.运用“课堂演讲”教学模式,丰富英语课堂文化内涵[J].外语教学与研究,2012(48):102-103.

财经英语论文范文第10篇

1 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从1999 年起,我国开始了大规模的高校扩招。经过六年的扩容, 我国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从1998 年的643 万人,增加到2006年的1700 万人,就业压力被空前放大。毕业生面临着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如何提升毕业生的竞争力,在众多求职者中脱颖而出引起了很多专家和学者的关注。从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各种能力要求来看,要求最多的是毕业生的环境适应能力(65.9%),其次是人际交往能力(56.8%),然后依次是自我表达能力、专业能力和外语能力。因此, 高校除培养学生专深的职业能力外,还应培养学生团队合作、吃苦耐劳和发奋拼搏等素质。推行素质教育是提升毕业生综合竞争力的需要。商务英语专业当然也不例外。 由于中国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国家对外语类人才的需求逐年攀升,越来越多的毕业生开始在外企里工作。虽然工作性质,工作场地有所不同,但是他们都面临着如何从事涉外的经济贸易活动,如何在外商经营的企业里占有一席之地的问题。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排除语言上的障碍,了解一定的商务知识, 还要具有商务意识, 具有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沟通能力。抓好商务英语素质教育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就业, 还事关学科的成败, 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长远意义。

2 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的内容

素质教育的实质就是通过教学,以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为主要载体,在此基础上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素质教育要求以受教育者为主体,从受教育者素质的全面发展和提高的角度来培养受教育者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商务英语学科的素质教育中,既包含了英语语言素质教育的特点,也融入商务文化理念的教育特点。英语素质教育就是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通过英语学科知识的传授和能力培养, 提高他们的文化素质、思想品德素质和心理素质。在教学中教师应把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英语教学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运用英语的能力, 培养在国际化、信息化社会中获得信息并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的交际能力与思维能力和谐发展。

商务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除具有上述特点外, 它还有自己的专业特色。商务英语的专业化是其区别于基础英语的根本特征。商务英语以英语为载体, 涉及到大量的商业、贸易、管理、财经等方面的专业知识, 和商业信函撰写、商务谈判等具体技巧。在教学中教师应拓宽学生的商务知识面,使学生对商务常识有所了解,熟悉西方企管模式,培养学生操作业务, 进行商务交流的能力。商务英语教学中所蕴涵的西方企业管理的基本思想、方法等, 能帮助学员更好地了解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 从而更好地适应工作环境。这些商务意识和商务理念都属于商务英语的专业素质的范畴。

3 商务英语专业素质教育的关键所在

商务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首先要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商务英语素质教育要求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 强调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以学生发展为本位。发展学生个性,挖掘学习和运用英语及商务知识的内在潜能,全面提高学生的英语素质和商务素质。斯宾塞曾说过;“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学生自己进行探讨, 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 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尽量多些。”只有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才能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因此, 学校可以根据各门专业课的不同特点利用诸如多媒体教室,模拟谈判室之类的现代化教学设施,以各种案例为载体,定期穿插模拟实践教学,让学生能边学边用,边用边学,这样可以通过高强度的演练来提高他们实际操作业务的能力和商务社交能力。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够有效的开拓学生的眼界,有助于学生注意力的高度集中,还能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激发了学生积极主动学习思维与创新能力。同时通过学生的参与,教师能够及时掌握学生的实际掌握情况,从而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更到做因材施教。

其次,虽然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教师仍是推行英语素质教育方法的关键所在。从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素质左右了学生素质的发展,要培养出有能力的学生,教师应积极参加教育、教学科研, 充分了解一些教育理论和实践问题,不断摄取外界的新信息,并判断其价值,迅速将有用的信息内化为自身知识能力体系的一部分, 并恰当地运用到教学中。因此提高英语教师的个人素质是实施英语素质教育的前提和保证。商务英语专业教师应该具有较高的语言水平、掌握相关的商业知识及商业技能。但教师的重要性在于帮助学生掌握知识而不只是讲解知识。因此教师除讲授知识外,在组织教学时要能够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 利用案例模拟、情景模拟操作、学生练习等形式,对学生应掌握的应用技能进行重点强化提高,为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岗位工作提供基础。改变老师讲、学生听的旧模式。教师在课堂上起着组织者、管理者、解难者和引路人的作用。因此对老师进行经常的培训,是英语素质教育体系中重要而基础的一环。我们应提供机会创造条件,对商务英语教师进行有针对性的业务培训,通过培训让他们熟练运用现代化的教学设备并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形成针对不同对象灵活发挥的能力, 使其尽快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

最后,商务英语专业的素质教育要充分利用第二课堂。第二课堂包括各种社会实践、课外学术活动与赛事等。在第二课堂上, 学生能够进一步消化课堂所学知识,并扩大知识面, 是课堂教学的补充和延续。商务知识竞赛、商务英语论文比赛、模拟市场活动, 假期社会实践等第二课堂的活动,不仅能够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理论知识,通过查阅文献了解学科发展前沿,还能够促使学生在积极思考和共同探讨中提高创新能力与团队协作能力。因此第二课堂活动对于提高学生的认知能力、动手能力、道德品质、人文素质、创新等其他非业务素质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能够有力地配合并推动第一课堂的实践教育工作。

4 结语

总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党中央、国务院为加快科教兴国战略做出的重大决策,也是教育自身发展到今天提出的必然课题。商务英语学科素质教育的发展,需要树立学校老师的素质教育观念。各高校的商务英语专业应坚持以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为核心, 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 培养学生以交际能力为核心的英语语言运用素质和以商务运作为核心的思维方式,充分发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的专业素质,从而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商务人才。

参考文献

[1] 杨雪燕.外语教师课堂策略研究;状况与意义[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1.

[2] 葛新.商务英语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j].沈阳教育学院学报,2004,02.

上一篇:水工建筑论文范文 下一篇:检验医学专业论文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