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质差视域下中西方英雄观差异之根源

时间:2022-07-22 04:48:29

文化质差视域下中西方英雄观差异之根源

摘要:中西方在对英雄的道德和形象要求、个体与集体关系、亲民与生命观等方面存在显著的观念差异。其根源在于双方的生命存在观、传统哲学、文化、社会主体构成及民族人格等文化异质所致。

关键词:文化质差视域;中西英雄观;差异;根源

中图分类号:C912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2)06-0071-03

中国的英雄观具有群体主义、完美主义、悲剧主义及其塑造上的“三化”倾向特征,而西方的英雄观则倡导生命至上、民间化、精神化、人性化、平民化、独立性和个性化[1](P28)。我们不能一概而论,哪一种更优秀,但从文化质差的视角,辅之人类一般价值观进行对比研究,可为当前我国某些社会倾向做一点观照和反思。

一、中西方生命存在观之异

中国千年的传统文化认为人的本质是群体或集体性的存在,即个体都融入集体中,个体非单独的存在,也没有单独存在的空间。西方式的“隐私观”在我国是没有存在的理由和土壤的,任何个体只有也只能在某个集体或群体中(现代叫单位)才能找到存在的位置。因此,中国式的英雄榜样一定是为某个集团、集体的利益而绝非是为个体的利益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或牺牲,后者是得不到认同的。同时传统的文化也一贯坚决反对和不允许任何个体超越集体或不与集体保持一致,不允许哪个个体出人头地——就是科举中举,光宗耀祖的事也是代表集团而非个体意愿,否则,那就只好“枪打出头鸟”,把你扼杀在摇篮里。

在这样的价值观下“生命如草芥”、“舍小家为大家”等观念深入人心,而且根深蒂固并打上了进化的烙印。在历史上,国人的生命很多时候甚至还不如一只狗,在这种价值观下,个体生命就只能是一个非常轻贱而可有可无的东西。于是位高权重者可以任意的用无足轻重的下级、后生的生命去换取任何想要换取的东西,如唐代曹松言 “一将功成万骨枯”的事在历史上是绵延不绝。到如今我们的教育,报刊媒体过分强调的是“服从”、“组织观念”、“大局观念”、“整体利益”,不可否认,这些都是必要的,然而,我们有必要清楚的是,国家、民族、集体仅仅是一个概念,并不像个体这般的具体、明确。换言之,国家、民族、集体是不知道伤心、饥饿、寒冷、痛苦、绝望的,而只有一个个的个体才有这种痛彻心扉的感受的,因而,生活在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感受才是真正反映一个集团、群体是否真正值得珍惜、保护和守望的根基。

而西人整体上认同人本质是单个的、有差异的人,人人都是与他人不同的‘独一无二的个体’,只有个体的存在、个体的感受、个体的经历和觉悟才是首要和至关重要的,任何组织、政党、集团无论以任何名义去压制个体的个性、鼓励个体去做以生命为代价的牺牲(包括舍己为人)均是反人性、反道德的,因此,陈晓平先生认为在一个完善的社会里,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是一致的,因此它并不总是鼓励自我牺牲[2](P40),才符合人类一般价值观。世界上不可能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东西了,从西方的英雄是活着的英雄为多,到诺贝尔规定自己的奖项只奖励给活着的贡献者,而不能奖给死去的人——无论这个人做出了多伟大的贡献可见一斑。西方人坚持这种理念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如奥地利哲学家弗朗茨·M·乌克提茨所说,一个社会或集团要求它的国民都要为集团、集体牺牲自己,则会造成一个道德的悖论——即谁是牺牲的受益者?[3](P111)如果一个个体生命牺牲后连具体受益者都找不到、说不清的规范、要求、行为,还值得我们去做吗?所以乌克提茨倡导“我们应该放弃那种以人为牺牲品的道德、规范或行为!”[3](P224)这种允许和鼓励个体充分尊重自己的生命——哪怕是苟活式的行为和价值理念是很难在一个极端注重集团和集体的文化氛围里萌芽出来的。如西方亚里士多德 “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式的理念在鼓励打破权威、鼓励冒险、鼓励思想无、鼓励年轻人敢于挑战一切不合理的事物、敢于大胆想象等精神在当前的中国社会是十分需要提倡、加强和鼓励的。

二、中西方的哲学观之异

中国哲学讲究对事物整体、宏观的思考,在人与自然关系上着重强调“天人合一”的整体理念,注重经验思维、直觉感悟式的思考天、地、人的关系,尤其占主流文化的儒家文化更是强调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人伦关系里边,应该遵守人伦思想。而西方哲学则从事物的局部、微观着手,如张忠利先生所言它注重的是逻辑思维,分析思维,结果就是西方文化注重和强调个体的存在,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个体主义、自由主义的哲学观念。[4](P267)西方文明也因此强调个人自由,哲学则侧重讲原子主义,一个原子就是一个原子,它注重强调个体自由以及个体的独立性。这种差异所致就是前者把人和自然、社会、宇宙看做一个整体而强调整体的力量、功能、意义,在我国史上著名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大河无水小河干”等即是此反映。学者李抗美就此认为,古代文化的这种封建整体主义把个体与群体对立起来,无法融合从而压抑了个体个性的自由全面发展;[5](P8)而后者把人和自然、社会、宇宙看作是一个个的原子、个体而强调各自存在的重要性、必要性和应然性,强调群体中个体的存在先于集体存在,个体存在也必然重于集体的存在,个体的多数价值应该得到充分的尊重。

由此分析,中国哲学基础重集体轻个体,重物质轻精神,重完美道德成为应然倾向,而西式哲学重个体轻集体,重精神轻物质,重人性差异和道德缺陷就成为应然取向。中西方的英雄观由此呈现出不同的生态。中国式英雄的伟大与否,是看他为这个集团、集体做出了多大的贡献——这种贡献是可以用物质大小来衡量的。譬如:一个大学生去救一个垂垂老者而牺牲,就会有媒体就会大肆讨论谁的生命更值钱[6];或像美国式大片《拯救大兵瑞恩》所宣扬的用7个特种兵的生命去换取一个普通士兵的生命,在我们这个功利的时代是不可想象的。著名道德研究学者何怀宏先生认为保存生命、尊重生命这样一个原则,在所有的社会规范、伦理道德中次序上是最优先的,优先于所有其他的规范和道德原则[7]。这也应该是中西方的哲学从一开始就走向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所致的后果。

上一篇:社会变迁中的价值观研究述评 下一篇:浅谈水泥窑烟气脱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