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属无效劳动

时间:2022-07-22 01:15:38

提高存款准备金率属无效劳动

6月7日,央行在5月份CPI(消费者物价指数)数据之前,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

央行之所以雷厉风行地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市场分析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个直接原因是,6月份到期的央票(央票即央行票据,也就是中央银行票据,是中央银行为调节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而向商业银行发行的短期债务凭证,其实质是中央银行债券)高达4870亿元,提高1个百分点的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冻结资金4200亿人民币,两者恰好可以冲销。间接原因是热钱的压力,不明外汇储备激增,4月份外汇储备激增748亿美元,这还是保守估计,速度远远超过去年。此外,自3月以来,以越南为代表的新兴市场经济形势急转直下,在通胀压力下,外债过高、经济下挫等不良反应震动世界市场,为了避免重蹈覆辙,央行采取了非常措施。

央行货币紧缩政策正在招致越来越多的质疑:紧缩政策与民企为敌,这样的政策是在扼杀死中国最具活力的民营企业(民间借贷月息已升至20%以上),导致资本市场融资与银行信贷向低效的国企倾斜。

收紧人民币流动性并不能解决热钱流入,反而使正在艰难转型的实体经济受到沉重打击。长三角、珠三角上万家制造企业破产,由此带来的低素质劳动力失业等问题,将成为政府难以承受之重。

另一方面,紧缩型货币政策将使人民币丧失发行主动权,可能使中国经济命脉失落于外币之手。随着外汇储备的增加,美元对基础货币的主导权日渐增加。央行与商业银行手中的外储增加,热钱不断涌入,导致两个后果:一是有发展前景的民企越来越多地寻求外资贷款,二是内地外汇贷款比例节节上升,国内外金融机构不顾外汇储备压力,一起加入无风险套利行列。

看上去真是矛盾得很。一面是庞大的资金以央票的方式在金融机构内部循环,或者作为存款准备金率被冻结;另一面是因资金缺乏在死亡线上挣扎的企业。这说明,我国资金的使用效率值得质疑,过多的资金没有得到正确的配置。

这直接导致中国的资本市场缺乏增长后劲,常在恐慌的谷底徘徊。

数量紧缩的被动冲销政策,导致央行冲销成本越来越高。一年期央票所付利率差不多与一年期定存利率相同。到2008年4月24日,央行需要为已到期和未到期的央票支付总额逾5101亿元的利息。

为了避免央行负债的情况发生,央行改用成本较小的存款准备金率(利率仅为1.89%),但随着准备金的不断增加,利息支出规模也越来越大(参见下表)。

央行的数量型调控政策已经接近极限,历史最高位的存款准备金率是20%,目前已达到17.5%。为了应对通胀与经济下行风险,央行暂不敢动用利率与汇率政策。

可以预计的是,一旦美元走稳,油价下跌,中国面对的通胀形势有好转的迹象,央行很有可能动用利率与汇率手段,至迟到明年,数量型的货币调控手段会部分被抛弃,以前迟迟不敢动用的利率与汇率手段将走向前台。否则,中国货币政策永远处于“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状态,不可能掌握调控的主动权。欧美生病,东南亚生病,中国经济吃药的情况,将反复出现。

叶檀 资深财经评论员

上一篇:天津融洽会 环保唱主角 下一篇:任伟泉:从董事长到投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