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稻大苗机插新技术集成研究

时间:2022-07-21 05:44:12

水稻大苗机插新技术集成研究

摘 要: 水稻常规育苗机插秧龄要求短,本地水稻机插秧灌溉水供给不及时,存在超秧龄移栽而出现秧苗黄、细、瘦、弱,还青活棵慢,分蘖不足,产量不高,最终导致水稻机插秧推而不广。宿城区农技中心和合作单位技术人员联手研究集成适合本地应用的水稻大苗机插新技术,延长水稻秧龄15~20d,提前水稻育秧和收获期,促进本地稻麦两熟的周年高产,被广大稻农所认可,推广应用面积逐年增加。

关键词: 水稻大龄秧;机插;新技术;集成研究;应用

中图分类号:S435.11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0932105

2013―2015年,宿迁市宿城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申报实施实施了 “水稻钵苗育秧机插新技术推广”和“水稻毯秧大苗机插新技术示范推广”省级农业三新工程项目及部省级水稻高产增效创建项目。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联合了科研院校及周边县区推广部门,创新集成了以钵苗育秧技术、长秧龄毯苗壮秧培育技术、轻简机械化栽培等为核心的水稻大苗机插高效生产体系,首创了长秧龄毯苗育秧技术,有效延长了水稻秧龄15~20d,提前水稻收获期和本地稻麦两熟的周年高产。

1 水稻机械化栽培壮秧培育技术

1.1 钵苗机插大苗壮秧技术

1.1.1 技术路线

1.1.1.1 秧田培肥

冬前施腐熟有机肥1000~1500kg/667m2,均匀旋耕2遍;播种前15~30d,施用45%(15-15-15)复合肥40~50kg/667m2,尿素20~25kg/667m2,旋耕深度10cm左右,确保肥土充分融合。

1.1.1.2 精选种子

去除水稻枝梗和芒,去除瘪粒和病残种子。

1.1.1.3 筛选营养土

营养土要过细筛,含水量不能过大,以手握成团,手松即散开为宜。每100kg土混壮秧剂0.5kg。严格控制用量,并与营养土充分拌匀。

1.1.1.4 精播匀播

严格调试播种机,做到落籽精确。钵内营养底土厚度稳定在1/2~2/3孔深,盖表土厚度不超过盘面,以不见芽谷为宜;杂交籼稻和杂交粳稻每穴1~2粒,常规粳稻每穴3~4粒。

1.1.1.5 暗化催芽

播种后的钵盘码在一起,用黑色塑料布裹严约3~5d暗化齐苗。也可以将播种后的秧苗有序摆放到秧板上,盖上无纺布后覆盖稻草等。

1.1.1.6 有序铺盘

阴天早晨或晴天傍晚将齐苗的秧盘有序摆放到整平的秧板上,盖上无纺布。

1.1.1.7 精确水管

1~3叶期晴天早晨叶尖露水少要及时补水;3叶期后秧苗发生卷叶于当天傍晚补水;4叶期后注意控水,以促盘根;移栽前1d适度浇好起秧水。

1.1.1.8 化控促壮

2叶期每百张秧盘可用15%多效唑粉剂4g,兑水喷施,喷雾均匀。

1.1.2 钵体育苗优点

1.1.2.1 增大秧龄

延长安全生育期。钵苗机插水稻可培育出钵苗秧龄可30~35d。不仅利于种植生育期稍长的高产品种,也利于水稻及时成熟让茬,确保下茬作物适期播栽,达到多熟协调增产高产。从水稻类型上看,不仅适用于常规粳稻,而且适用于杂交粳稻和杂交籼稻。

1.1.2.2 秧苗素质高

钵苗机插通过特定钵盘培育出根部带有完整钵状营养土块的水稻秧苗,具有带蘖、秧体干重大、苗质健壮、充实度高、根冠比高等特点。

1.1.2.3 无植伤,无缓苗期

钵苗机插由于带土带蘖几乎无植伤移栽,秧苗素质高,活棵早,分蘖快,地下部发根多,低位优质分蘖多,群体起点质量高。

1.1.2.4 有利于改善植株群体结构和提高群体质量

钵苗机插株体较大、茎秆粗壮、植株较高、株型紧凑,表现为基部节间粗、上3叶叶长、叶宽和比叶重均高于毯苗机插,叶基角和披垂度钵苗机插小于毯苗机插 。

1.1.2.5 节省用种

提高水稻个体生产力,更利于杂交稻高产栽培机械化。钵苗机插根据水稻不同类型品种特性,通过育秧实现每钵适宜苗数,降低播种量,充分发挥个体壮杆大穗优势。并在行距固定33cm的基础上,只要合理调节栽插穴距,从而就能因种精确实现高产适宜的基本苗数。

1.1.3 钵苗壮秧培育关键技术

目前,生产上常见问题是钵苗机插建立的群体起点的数量、质量达不到水稻稳定高产形成的要求。

1.1.3.1 秧苗弱,不能高产

调到最小株距增加密度,增加施肥,特别是分蘖与促花肥。

1.1.3.2 秧苗

由于钵苗育秧钵体小,钵体内土壤少,失水快,秧苗容易。在生产上看,在秧苗3叶期前要保持秧板沟内有水,晴天中午见秧苗卷叶要及时喷水或灌跑马水。

1.1.3.3 蹿根

播种时由于在秧盘上会留有土,秧根容易向上生长,造成蹿根,在栽插前可以用高压水枪冲洗盘面。

1.2 长秧龄毯苗壮秧培育技术

创新试验新技术,改毯秧小苗机插为大苗机插,从而提升秧苗素质,延长秧苗适栽期,扩大品种应用范围,提高光温资源利用率。

1.2.1 技术路线

在秧盘和插秧机械不变的情况下适期早播,延长秧龄,核心是提升秧苗素质培育壮秧,收割期提前,利于本地小麦适期播种,充分利用温光资源,确保稻麦丰收。

1.2.1.1 早育

干种播种,比预定移栽期提前35~50d播种;浸种后播种,比预定移栽期提前30~45d播种;一般播种先后顺序依次是:杂交中籼稻、杂交中粳稻、常规中熟中粳稻。

1.2.1.2 稀播

秧盘长58cm,宽28cm,杂交中籼稻种子每盘播40~50g,杂交中粳稻种子每盘播50~60g,常规中熟中粳稻种子每盘播95~105g,成秧量在900~1600株。

1.2.1.3 足肥

冬前施腐熟有机肥1000~1500kg/667m2,均匀旋耕2遍;播种前15~30d,施用45%(15-15-15)复合肥40~50kg/667m2,尿素20~25kg/667m2,旋耕深度10cm左右,确保肥土充分融合。

1.2.1.4 化控

秧苗叶色青绿生长正常,于2.8~3.5叶期喷施多效唑(控高、增粗,促进厚壁、短叶和分蘖发生),秧田叶面均匀喷施15%多效唑150~200g/667m2,实际操作中根据秧苗密度、长势、移栽时间适当调节用量,秧苗密度大、叶色嫩绿长势旺盛、移栽期晚的秧田用量取大值,反之取低值。

1.2.2 优点

1.2.2.1 光温资源利用率明显提升

稻麦轮作一年两季作物生长期从385d提高到400d左右,光合效率上升与周年产量提升成正比。

1.2.2.2 不同类型水稻品种应用范围扩大

以往一些采取小苗机插中熟中粳稻的地区,随播期提前,品种应用范围可以扩展到机插杂交中籼稻或杂交中粳稻。

1.2.2.3 水稻长秧龄大苗机插

可基本化解上述小苗机插存在的绝大多数问题;同时,水稻长秧龄大苗机插亦可以顺畅地改为手插,取秧方便且节约秧地,变通应用余地大。

1.2.3 关键技术

培育水稻大苗应早育、稀播,问题在于秧盘内营养土或育秧基质所含养分经常不能满足秧苗生长需要(干土不能多拌肥),秧苗3叶断乳期往往出现发黄现象,一旦发黄,化控不好实施,而追肥恢复需要时间,4叶期后化控则偏晚,若追肥导致旺长,再控又是麻烦。最后取得突破的主要经验归于2点:足肥保证秧苗正常生长;化控一步基本到位,最终形成早育―稀播―足肥―化控的操作链。

1.2.3.1 足肥壮秧技术

营养土和育秧基质培肥;秧田底施培肥;营养土或育秧基质培肥与秧田底施培肥相结合,加大保险系数。多次实践证明,足肥秧田的肥水浸润渗透及透过盘底小孔的水稻根系吸收,可基本满足秧苗生长需要,不仅减化程序,减少用工,节约成本,还避免了营养土或育秧基质肥量不足,拌肥不匀和烧苗现象,更为关键和重要的是:保证了秧苗稳健平衡生长,为化控打好了基础;否则,水稻三叶期发黄或中间脱力,化控就难以实施,壮秧也无从保证;机插毯苗育秧秧田培肥改变了依靠营养土或育秧基质肥料的传统思维,有效化解了毯苗秧前期缺肥后期旺长的弊端,具有简便易行和壮秧效果显著特点。

1.2.3.2 化控壮秧技术

化控一步到位,是培育长秧龄大苗壮秧的关键措施。秧龄40d左右,在1624cm2的秧盘上,培育1000余株素质良好的水稻大苗,不采用化控很难实现。化控药剂拌种或土壤底施较难把控,以叶面喷施为佳,而且一次喷施基本到位才显效。具体措施应用,要针对不同的水稻品种和土壤肥力水平,在适宜的生长时段,根据苗情、密度、长势、气温、移栽期综合权衡,探索采用适当的用量,方可达到预期。

2 水稻轻简机械化栽培大田精确定量管理技术

2.1 精确机插密度技术

精细整地,上水验平,待泥浆适度沉实后机插,栽插深度1cm左右,宁浅勿深,站立就行;行距固定,株距及取秧量可调,杂交中籼稻一般株距19.99cm,每穴1~2苗,每667m2用秧22盘左右;常规中熟中粳稻一般株距11.66cm,每穴3~5苗,每667m2用秧38盘左右。漏插率不超过5%。常规中熟中粳稻栽基本苗6万/667m2以上。

2.2 精确施肥技术

运用斯坦福(Stanfor天)公式(氮素施用量(kg/667m2)=(目标产量需N量-土壤供氮量)/ 氮肥当季利用率)确定总施氮量,增施磷、钾、硅以及微肥等,N:P2O5:K2O比例要求达到1:0.5:0.7。前后期施氮比例调整为6:4。基蘖肥中基肥与分蘖肥比例为3:7,其中分蘖肥于移栽后5、10d分2次等量施用;穗肥于倒4和倒1.5叶期分2次施用。具体实施时,栽后1周左右追肥,以后每隔5~7d施尿素1次,共施3次促蘖肥,每次8~10 kg/667m2,8月上旬重施穗肥,争取成穗20万/667m2以上,每穗结实120粒。

2.3 精确灌溉技术

机插秧后,采用浅水湿润灌溉法,水深不超过5cm,并适当露田,达到够苗70%~80%时脱水搁田,增加土壤的通透性,露田增氧,通气发根。出穗后灌浅水层,自然落干至表土湿润,手按有印迹,但手不沾土,再灌浅水层,如此往复,干湿交替,促进麦秸腐烂分解。

2.4 病虫草无害化防治技术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原则,充分利用农业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等措施,选用安全高效除草剂于机插后3~4d和无效分蘖期通过2次高效化除草技术基本消除杂草危害。对突发与常发病虫害,采用高效安全药剂,准量准时保质施药,重视水稻条纹叶枯病、纹枯病、稻瘟病和两迁害虫等病虫害综合防治。

3 水稻钵苗精确机插高产栽培新技术

3.1 精确栽插密度

钵苗摆栽行距33cm,株距12cm,栽植1.68万穴/667m2,常规粳稻基本苗5~6.7万穴/667m2;杂交籼稻和杂交粳稻基本苗2.5~3.5万穴/667m2。

3.2 精确肥料运筹

基追比例6:4,其中基肥:蘖肥为5:5,倒4促花肥:倒3保花肥为6:4,磷肥作基肥一次性施入,钾肥分基肥和促花肥等量施用。以施纯氮20kg/667m2,氮磷钾配比1:0.5:0.5,基肥施尿素(含氮46%)15kg/667m2、磷肥(含P2O515%)50kg/667m2、氯化钾(含K2O 60%)9kg/667m2,分蘖肥施尿素14kg/667m2,促花肥施尿素10kg/667m2、氯化钾8.5kg/667m2,保花肥施尿素7kg/667m2。有条件基肥可适当增施腐熟有机肥。

3.3 精确水浆管理

分蘖期浅水勤灌,保持土壤湿润,稻田既不干又不淹,既有利于分蘖的发生,又有利于控制病害的发生。适时适度搁好田,采取分次轻搁,先轻后重,搁田达到标准为止。齐穗后干湿交替,收前1周左右断水,不能脱水过早。

3.4 统一病虫害综合防治

根据病虫害发生趋势,科学制定综合防治方案。苗期重点是防治稻蓟马、灰飞虱、稻象甲和条纹叶枯病,中后期重点是螟虫和纹枯病、稻飞虱等。

上一篇:刍议优质大豆无公害植保新技术的推广前景 下一篇:辽宁省建平县种植业结构现状及发展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