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选修课上的主导地位不能弱化

时间:2022-07-21 03:40:39

教师在选修课上的主导地位不能弱化

2007年,江苏省苏教版高中语文教科书(选修)课堂教学观摩活动在无锡举行。笔者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六节观摩课和几位选修教材编写专家提出的教学建议,让笔者收获颇丰。结合两年来选修课的教学实践,笔者领悟到:对于选修课,语文教师的主导地位不仅不能弱化,还要适当提高。

理由之一:选修教材的多样性。江苏出版社出版的选修教材有《现代散文选读》、《古代散文选读》、《<史记>选读》、《唐诗宋词选读》、《〈论语〉〈孟子〉选读》、《语言创新与应用》等。教材的专业化程度很高,但也给教学带来难度。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水平选择教材,再确定哪本先学哪本后学,这需要语文教师主动当好设计师。

理由之二:选修课的特殊性。选修,决不是兴趣的无端漫游,而是以兴趣为基础、以发展个性、全面提高语文素养为目的的有计划的活动;选修课,决不是必修课的点缀,而是着眼于彰显多彩个性、培养多方探究的能力和获得多种素养的辅助课。因此,在选修课堂上,语文教师只有具备宏观掌控的能力,牢牢抓住主导权,学生的个性发挥才不会走向无序状态,探究活动的开展才不会流于肤浅。语文选修课才会真正成为学生主动探究而不流于形式、个性张扬而不失于张狂的舞台,也才会真正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素养的教学目标。

理由之三:课时的有限性。一般的选修课都安排36课时左右。而一本选修教材又包含着若干个专题,教学任务远不是36课时所能完成的。面对如此丰富多样的内容,学生可能会无所适从。教师就必须扮演好主导者的角色,及早规划,认真取舍,精选并推荐必读篇目,不漏落丰盛大餐中最具营养的佳品。同时,打乱原有编排顺序,重新整合教学内容,也是语文教师必须要面对的新任务。

语文教师应如何履行主导者的职责呢?

第一,主导性体现在对教材的取舍、整合上。

丰富的教学内容,有限的授课时数,促使语文教师不得不未雨绸缪,及早做好教学计划。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预先通读教材,权衡考虑孰取孰舍。比如《〈史记〉选读》,共有19篇课文,其中不乏《太史公自序》、《高祖本纪》、《屈原列传》等名篇。笔者从中精选了8篇作为精读课文,其余的进行泛读,又选了两篇作为文言文训练材料编成试题。这样点面结合,既扩大了阅读量、积累量,又突出了重点,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此外,语文教师还可根据教学实际对单篇教学内容有所取舍。比如教《淮阴侯列传》,除了选文之外,笔者补充“萧何月下追韩信”、“登坛拜将”的片段让学生欣赏,从而让学生对韩信的形象有更全面、更立体的把握。南京行知实验中学的王樱林老师对《唐诗宋词选读》的整合值得借鉴。她把韩愈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和柳宗元的《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整合成一个小专题“韩柳的贬谪诗”,既增加了课堂容量,避免了单篇教学费时的缺点,又能让学生对韩愈、柳宗元的贬谪诗有个比较,并进而探究形成两诗“不同”情感的多种因素;还能引导学生归纳贬谪诗在意象的选用、情感的表达上的一般特点。王老师对教材的自主整合使单一的内容变得厚重,把平面的教学引向纵深,充分显示了教者的主导作用。

第二,主导性体现在对课堂活动的设计上。

语文新课程强调要重视学生的活动和体验,主张让学生参与“活动”“实践”“探究”“经历”,为学生的学习活动创设情境、提供选择。教学之前,语文教师应该围绕专题创造性地设计活动,使学生结合自我体验,更深入地与文本对话。课堂活动设计的质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教师如果不精心准备,随意为之,那么主导就会变成误导,有活动还不如无活动。相反,教师如果能重视课堂活动的设计,抓住专题的核心问题,尽可能设计得更有价值,那么,学习目标的达成度会更高。在《唐诗宋词选读》的教学中,笔者特别重视朗诵活动的设计,除了安排学生在上课之初自由诵读、欣赏配乐朗诵而外,还在教学环节的中间安排一次重音朗读活动。要求学生在理解、感受的基础上作重音朗诵,在朗诵、揣摩重音的过程中加深对诗意、诗情的理解、感受。如反复诵读“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一联应让学生明确应重读哪些字,学生回答之后再让他们用声音对“何”“马不前”的重读效果进行体验,最后水到渠成地品悟出诗句蕴涵的复杂的感情。再看苏州中学的周黎老师的那堂观摩课,也时时处处体现着主导者的风采。这堂课学习三篇赠序(选自《唐宋家散文选读》)。周老师设计了两道探讨题:(1)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送董邵南序》两序的同中之异,异中之同。(2)曾巩的〈赠黎安二生序〉是如何体现“我”的。这两道探讨题是整个教学活动的纲绳,两道探究题的思考、讨论、明确的过程,就是专题教学重点突出、难点突破的过程。在选修课的教学上,激发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固然重要,教师主导设计的探究题也往往能收到纲举目张的效果。

第三,主导性体现在对个性化语文活动的调控上。

不能否认,传统的语文课堂缺少一点生机,而选修课则充满个性。各种个性化的语文活动有效地调动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同时也应当看到在教学实践中“个性“带来的种种烦恼。七嘴八舌,不知耳听哪方;天马行空,不知神游何处;旁逸斜出,早已离题万里;浅尝辄止,不作深入研究。此时教者当牢记主导者身份,宏观调控,微观纠偏。试看观摩课上一个范例。如皋中学王学东老师上现代散文《我的一位国文老师》,在“亮点赏析”环节,当一位学生滔滔不绝地读那些幽默风趣的语段并大有一读到底之势时,王老师温和地请他谈谈自己最欣赏的地方。这个学生立刻挑了中间的一段朗读出来。王老师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句提醒了学生,避免了面面俱到,控制了时间,也给其他学生留了发言机会。另一位同学在赏析语段时,连用了几个“搞笑”,把台上同学和台下老师都“搞笑”了。王老师巧妙点拨,帮他解了“可意会不可言传”之围,从而让课堂恢复了既活泼又严肃的状态。在尊重学生的前提下,教师适时适度地调控课堂教学,是学生个性发挥的质量保证,利于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另外,像讨论、交流这类活动,让每个学生都真正动起来,就要健全评价机制,更好地验收学生的活动成果了。

第四,主导性体现在对学生六种层级语文能力的培养上。

不搞任何花架子,实实在在上好选修课,对提高学生能力大有裨益。虽说教无定法,但不管怎么教,既要使教出来的学生有较高的语文素养,也要让他们在应对高考试卷时心中不慌。笔者发现六位老师在上课过程中都注意到对学生考试能力的培养。比如,王学东老师请学生谈谈对“我”的国文老师的印象,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有的说相貌古怪,有的说治学严谨,有的说不修边幅,有的说脾气暴躁,有的说有见识有才华等等。接着王老师请学生概括总结,一生概括道:令人难忘。另一生概括:虽然我的老师相貌古怪、脾气暴躁,但是他认真负责,爱护学生。王老师出示了答案:我的国文老师是一位相貌古怪、脾气暴躁、习惯有趣而又敬业、爱生的老师。答案一出,学生都笑了,原来这么简单!但就是这简单里面蕴涵着朴素的理念:语言组织能力、表达能力十分重要。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种能力。勇老师在《千锤百炼铸新词》一文的教学中也有意渗透能力的训练。如何铸出新词呢?他指导学生从写作实践中提炼。在特定语境中,是“释怀”恰当还是“忘怀”合适?是“蓄意”准确还是“刻意”贴切?用学生写作实践的例子生动地教导学生:一字之失,整句减色;一词有误,牵动全篇。经常锤炼推敲是写作能力提高的方法之一。另外,教给学生鉴赏诗歌的常用方法,概括提取信息要点的方法及其他方法也都在观摩课上有所体现。

江苏省如东县丰利中学(226408)

上一篇: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下一篇:让课外作业成为放飞学生潜能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