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金融保险开放政策

时间:2022-07-21 03:40:15

国内金融保险开放政策

一、中国金融市场的对外开放

(一)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

自1978年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特别是90年代以来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中国政府十分注重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初步建立起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金融体系。

成立政策性金融机构,推进国有银行商业化改革。1994年我国成立了国家开发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初步实现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业务分离,切断了商业银行倒逼中央银行发行基础货币机制。从1998年起取消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限额控制,国有商业银行开始按照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的要求发放贷款。

建立健全多类型、多层次的金融机构体系,加快地方性金融机构建设。中国初步建立了在中央银行宏观调控和监管下,政策性金融与商业性金融分离,国有银行为主体,股份制商业银行、城乡信用合作社、非银行金融机构和外资金融机构并存,分工合作、功能互补的金融机构体系。目前,中国共有3家政策性银行,4家国有独资商业银行,14家其他商业银行,50多家已开业的城市合作银行和其他各类金融机构诸如保险公司、信托投资公司、证券公司、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等非银行金融机构。

改进金融宏观调控方式,强化中央银行宏观调控能力。1995年颁布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明确中国人民银行为在国务院领导下独立行使货币政策的中央银行,其基本职能是保持人民币币值稳定,并以此促进经济增长。

1997年4月,建立货币政策决策议事机制,成立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从1998年1月1日起,人民银行取消了对国有商业银行贷款规模的限制,商业银行实行完全的资产负债比例管理,货币政策操作向间接调控迈出重要一步。

改革外汇管理体制,通过协调运用本外币政策,保持人民币汇率的基本稳定。1994年1月1日起,实现官方汇率和外汇调剂市场汇率并轨,取消外汇留成和上缴,建立银行结售汇制度,实现人民币经常项目下的有条件可兑换,并组建了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交易市场。从1994年3月开始,中央银行直接介入全国统一的银行间外汇市场,进行外汇公开市场操作。从1996年7月起,所有外商投资企业外汇买卖纳入银行结售汇体系,同时扩大了居民因私用汇的范围和购汇标准。

1996年4月,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同年7月,国务院又批准了该《条例》的修正案,初步形成了以人民币经常项目下可兑换为核心的外汇管理法律框架。1996年12月1日,实现了经常项目下的人民币可兑换。1997年10月15日,中国人民银行宣布,中资企业可保留限额外汇收入,每个企业可保留外汇的最高金额不得超过其上年进出口总额的15%。

金融法制建设取得显著成效,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金融法律框架基本形成。1995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银行法》颁布实施,成为我国稳定币值、加强金融监管和加强金融宏观调控的一部重要法律。随后,《中华人民共和国商业银行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票据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保险法》相继出台,1993年以来,配合四部金融法律颁布金融法规280件。

(二)中国金融市场对外开放的基本政策

自1979年第一家外国银行代表处在我国设立以来,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逐步扩大。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1979~1982年,准开放阶段。共有31家外国金融机构的代表处在我国正式设立,拉开了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序幕。

1982~1990年,开放的试点阶段。这一阶段,我国开始批准外国金融机构在经济特区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的试点。为加强对外资金融机构的管理,1983年和1985年分别颁布了《中国人民银行关于侨资外资金融机构在中国设立常驻代表机构的管理办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特区外资银行、中外合资银行管理条例》,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引进与管理工作开始纳入法制化的轨道。

1990~1994年,逐步扩大开放阶段。1990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中国人民银行颁布了《上海外资金融机构、中外合资金融机构管理办法》。上海成为我国除经济特区以外率先获准引进外资银行营业性机构的沿海开放城市。1992年之后,大连、天津、青岛、南京、宁波、福州和广州等七个沿海城市允许设立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这一阶段,我国引进了一家美国保险公司,开始了我国保险市场开放的试点。

1994年至今,正式开放阶段。1994年4月1日,国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标志着我国对外资金融机构的正式开放。1994年8月开始,为进一步加快我国金融业的对外开放,推动国内银行体制的改革,国务院又批准开放北京、沈阳、石家庄、西安、成都、重庆、武汉、合肥、苏州、杭州、昆明等11个中心城市,允许外国银行设立营业性分支机构。

1996年12月开始,经过中国人民银行审批,外资银行可以在上海浦东经营人民币业务。目前,我国已有23个城市和海南省被批准允许设立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基本覆盖了所有经济发达地区。截止1997年底,共有各类外资金融机构在华设立代表处544家,共批准设立外资营业性金融机构173家(其中,9家外国银行可以在中国经营人民币业务)。到1997年9月底,外资银行总资产为360.4亿美元,占中国境内外汇资产和全部金融资产比例分别为16.1%和2.69%;放款余额为259.8亿美元,占全国金融机构外汇贷款的24.6%;存款余额为44.3亿美元,占外汇存款比例的5.9%。

从中国金融业对外开放的实践看,其主要特点是:开放程度从低级到高级,由代表机构逐步发展到营业性机构;开放方法是从试点开始,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开放地域从沿海向内地逐步推进,目前已有23个城市和海南省可以设立营业性外资金融机构;开放行业从银行业逐步发展到保险业、投资银行业;开放的业务领域已通过试点方式扩大至人民币业务;从政策上看,过去外资金融机构一直享受税收等优惠政策,今后将逐步实行“国民待遇”;从开放的形式看,中国在引进外资金融机构的同时,积极推动国内金融机构走出国门。

以上表明中国金融开放已逐步走向成熟,并与中国总体开放的节拍基本一致。今后,中国将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继续坚持金融对外开放的政策,并不断提高对外开放的质量和水平。一是继续保持外资金融机构数量的适度增长;二是继续探索资本市场开放的经验,逐步建立以外资银行分行为主其它类型机构兼顾的在华外资金融机构多样化的结构体系;三是继续贯彻国别政策和对等互惠原则。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金融机构管理条例》,在中国设立外资银行或财务公司申请者应具备的基本条件是:在中国境内已设立代表机构2年以上;提出申请前一年年末总资产不少于100亿美元;所在国家或地区有完善的金融监管制度。其中,对于申请设立外资银行分行的,最低总资产要求为不少于200亿美元。目前,外资银行的业务范围一般为:外汇的存放款、票据贴现、汇款、担保、进出口结算以及经批准的外汇投资业务;服务对象为外国人、三资企业和国有企业的外汇贷款部分。

二、中国保险市场的对外开放

(一)中国保险业的发展状况

中国保险业的发展始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1949年以前,中国保险市场实际上被外国保险公司所垄断和操纵。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中国历史上第一家国有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于1949年10月成立。之后,国家有步骤地对旧中国的保险业进行了整顿与改造。到1952年,外资保险公司全部申请自动停业,撤出了中国保险市场;至1956年,私人资本的民族保险公司退出国内保险市场,从此形成了由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在国内独家经营的局面。从1959年开始,国内保险业务基本停办,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也随之撤消。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保险业得到恢复和快速发展。1979年,恢复了中国人民保险公司,并从1980年起在全国恢复办理国内保险业务。1986年,批设成立了新疆建设兵团农牧业生产保险公司,结束了多年来由人保公司垄断市场的局面。此后,又相继成立了中国太平洋保险公司、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天安保险股份有限公司和大众保险股份有限公司。

从1995年开始,中国保险业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保险业的第一部基本大法———《保险法》于1995年10月1日颁布实施;中国人民保险公司改组为中国人民保险(集团)公司(简称“中保集团”),下设中保财产保险公司、中保人寿保险公司和中保再保险公司3个子公司。1996年,又批准建立华泰产险、太康寿险、新华寿险、华安产险、永安产险5家股份制保险公司。

到目前为止,中国共有内资保险公司11家,其中全国性的保险公司6家,区域性保险公司5家;保险从业人员15万人,保险人20多万人。从保险业发展水平来看,“八五”计划期间(1990~1995年),中国保费收入年均增长44%,远远高于同期国民生产总值12%的增长速度。1995年,中国保费收入达615.7亿元,比1990年增长5倍;1996年,保费收入756亿元,比上年增长20.5%;1997年全国保费收入1080亿元,比上年增长39%。

尽管近年来中国保险业得到很大发展,但与国民经济发展的规模和要求相比,与世界上较多国家相比,中国保险业的发展仍然有很大差距。从保险密度看,1995年中国人均保费支出6.1美元,处于全世界76位;从保险深度看,1995年保费收入占GDP的比重仅为1.17%,世界排名第66位。“九五”和到2010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特别是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企业经营者和社会公众的商业保险意识必将逐步增强,从而极大地促进社会对商业保险的需求。据估计,到2000年,中国保费收入将达到2000~2500亿元,保险深度(保费收入/GDP)将达到2%左右,保险密度(人均保费)将超过150元;到2010年,全国保费收入将达到5000亿元,保险深度为3%左右,人均保费收入将达到360元左右。

(二)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与政策

自1992年美国友邦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以来,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不断扩大。1994年,日本东京海上火灾保险公司也获准在上海开业;1996年11月加拿大宏利保险公司与中国对外经济贸易信托投资公司合资成立中宏人寿保险公司;同年12月,瑞士丰泰保险公司获准在上海成立了一家财产险分公司;1997年5月,法国安盛-巴黎联合保险集团和德国安联保险集团分别获准在上海成立合资寿险公司;1997年10月,美国安泰保险公司也获准在上海成立合资的寿险公司。至此,共有7家外国保险公司在中国开办9个经营机构。此外,截止1997年底,共有99家外资保险公司在中国设立181个代表处。

目前,由于中国民族保险业比较脆弱和保险体系还不完善,中国保险市场对外开放还处于试点阶段。设立代表处的范围限于金融对外开放城市;开办经营机构试点区域主要是上海和广州两地。营业范围:财产险公司服务的对象为外国人和三资企业;寿险公司服务对象为个人缴费的人身保险业务。

外国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设立保险经营机构的基本条件是:(1)申请者经营保险业务在30年以上;(2)提出申请前一年年末资产总额在50亿美元以上;(3)在中国设立代表处2年以上。国外保险公司进入中国保险市场一般有三种方式:经营财产险可以设立分公司;经营寿险必须与中国保险公司开办合资公司;向中国保险公司参股。

上一篇:三维地表下地震波走分法 下一篇:裂缝模型衰减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