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方案探究

时间:2022-07-21 02:19:40

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升方案探究

【摘要】阅读与写作永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难点,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不好培养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在考试中面对阅读题时,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是答非所问,要么随便写几句话交差。下来和学生交流,即便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表示有些文章读不懂。其实,学生阅读能力的培养是有规律可循的。

【关键词】阅读与写作;阅读能力;培养;规律

在长期的教学生涯中我发现,阅读与写作永远是学生学习语文的两大难点。这使我想起自己上小学时的经历,在学习鲁迅先生的文章《在仙台》时,看到里面那几句话总是不能理解:北京的白菜到了浙江就被尊称为胶菜,福建的野生芦荟一到北京就被请进温室,且美其名曰为龙舌兰。我想鲁迅先生是在写在仙台学习的事,怎么就扯到蔬菜上去了呢?到了我上师范的时候,我才发现原来鲁迅先生写这几句话是有深意的。他用这种类比的方式告诉读者,他在日本受到优待,并不是日本人有多尊敬中国人,而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的原因,就像白菜和芦荟之所以到了另一个地方就身价百倍,完全是因为物以稀为贵的因素。想到日本人并不是有多尊重中国留学生,鲁迅先生就感到了作为弱小国民的悲哀。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学习经历,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是不好培养的,会受到各种因素的限制,在考试中面对阅读题时,相当一部分学生总是答非所问,要么随便写几句话交差。下来和学生交流,即便是学习成绩较好的学生也表示有些文章读不懂。那么阅读能力的培养有无规律可循呢,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呢?下面我就谈谈这个问题。

一、首先得让学生熟悉文本

初中学生的阅读水平并不是有多高,想让他们在没有熟悉文本的情况下,就能对内容有所理解,我看除非是神童才行。况且选入初中语文课本里的文章很多都是名家名篇,就是老师初次接触,也得花时间去研读、玩味、讨论。常常听到有些老师抱怨,说学生在课堂上总是不活跃,思维不灵活,不喜欢回答问题。虽然出现这种现象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是不会缺乏这种原因的。可以说培养学生的读书习惯,是提高学生阅读能力的基础。

二、要培养学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虽然很多老师在课堂上强调学生读书,可是学生读后并没有多大收获,对文章内容的理解知之甚少。这就让我们联想到了一句话“小和尚练经,有口无心”。这种现象常常让语文老师哭笑不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除了让学生带着问题边读边思考外,还可让学生边读边想像,再现出文章中描述出的情形,这对于理解记叙类的文章颇有成效。可以帮助学生身临其境,设身处地地理解课文内容,受到情感的熏陶,自觉地走进文本,倾听作者的心声。学习林海音的文章《爸爸的花儿落了》的时候,我指导学生把自己想像成文章中的英子,当他们读到英子一个人到日本人开的银行去给叔叔汇钱时,有的同学就说英子太勇敢了,他们绝对是不敢到那里去的。读到文末,英子的爸爸去世了,英子并没有像小孩子那样惊惶失措地嚎啕大哭,而是显得很平静,并觉得自己长大了,知道自己应该帮助妈妈照顾好弟弟妹妹。他们都说英子太不简单了,她太懂事了,是环境让她变得坚强了,而他们现在在家仍把自己当小孩子看,相当多的同学连饭也不会做,衣服也不会洗。再造想像的最大好处是让学生没有置身度外,把学生的个性阅读落到了实处,训练了他们的阅读能力。

三、要联系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实际

我在引导学生学习《皇帝的新装》的时候,问了一个问题:“当皇上听到老百姓说的话以后,他似乎觉得老百姓说的是真的,他为什么要发抖呢?”有些学生回答说皇帝没有穿衣服,肯定是冻坏了。面对学生的回答,我显得十分意外,因为这离正确答案还是有一定距离的,虽然他们的回答也有一定的道理。看来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得并不深刻。于是我静下心来,联系到他们的生活实际,继续引导道:“假如你们就是那位皇帝,他光着身子游行了有一段时间了,早就该冷得发抖了,为什么到文末他觉得老百姓说的话是真的时候才开始发抖呢?”学生们听了我的引导后,把自己想像成了皇帝,觉得自己刚才的回答不太恰当。我又趁机引导他们讨论,最后终于得出了比较合理的解释。学生对问题的思考与对待,总没有成年人来得周全,因为他们的世界观尚在形成,不可避免地会显得幼稚、不成熟。作为老师就要站在学生的角度,从他们的学习生活实际出发,学会换位思考,再引导他们理解课文内容,效果就要好得多。

四、要抓住关键句子、词语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有些文章里常常有中心句可以概括整段整篇的内容,语文老师就要把这种方法传授给学生,让他们掌握勾划中心句的方法,这样有助于他们理解课文内容。这种提纲挈领的阅读方法是很管用的,不但能帮助学生快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十分准确。七年级课文《看云识天气》里就有很多中心句,如果在教学中注意到了这一点,很快就会引导学生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节约了学习时间。还有一些文章的语言很精彩,需要仔细玩味,才能对文意有更深刻地理解。比如朱自清先生的《春》。里面有一句话是这样地“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地,绿绿地。”首先“嫩嫩地、绿绿地”用了倒装的写法,是为了强调小草嫩绿的特点。同时“偷偷”、“钻”这两个词也是有深意的。前者是写小草悄悄地长出来了,人们还没有注意到它,它就已经长出来了,而且长得又嫩又绿,这简直让人感到太惊喜了,这小草也太招人喜爱了。而后者则让人想到它不是“长”出来了,而是“冒”出来了,它的生命力真是太坚强了,自然而然地与白居易的诗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产生了共鸣。如果在引导学生理解文意的过程中,忽略了这些类似的词语,那该是审美过程中的一大败笔呀,也对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没有好处。

五、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学生们读了课文,虽理解了意思,但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形也是存在的。他们往往只见枝叶不见主干。老师就要根据文体特点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记叙类的文章就要抓住六要素来概括,即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什么人干了什么事;说明类的文章就要抓知识点来概括,文章向我们解说了何科学道理,或是介绍了事物的什么特点、结构、形态、成因、功能等;抒情类的文章就要注意概括文章写了什么,抒发了什么感情。学生只有抓住了各种文体的特点,才能比较准确地概括出文意。

最后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时间地坚持。各位同仁也许还有更好的方法,本文只属于一孔之见,不足之处,请多多指教。

上一篇:激发作文教学中的创新意识 下一篇:学生古诗文的背诵技巧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