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时间:2022-07-21 12:03:42

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建设探析

摘 要:工学结合是高职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各高职院校经过多年的实践已取得一定的成效。但就高职会计专业人万培养而言,单一企业就业岗位的人数限制和职业能力需求差异束缚了工学结合的教学实践工作的推进,订单、定向培养已成为馋决这些问题的主要途径。

关键词: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课程体系

所谓“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企业根据其对未来不同规格人才需求的情况,与有关学校签订培养协议(订单),然后由学校按照学校的教学计划和用人单位提出的人才规格和数量要求进行培养,并在师资、技术、办学条件等方面合作,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人才培养模式。其实质就是校企双方通过签订合作“订单”这种形式,密切学校与用人单位之间的联系,实现生产、教学、科研三者的有机结合,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在校学习的职业针对性问题、技术应用性问题以及就业问题,直接为经济建设服务。

一、高职会计专业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迫切性

近年来,高等职业教育步入了一个尴尬的局面,一方面生源质量、水平的下降,另一方面学校的生存靠按学生人头的财政拨款,导致会计专业学生就业连最基本的出纳工作都干不了,让教育者感到悲哀。为此会计专业课程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已迫在眉睫。我们认为,走产学研结合、校企合作之路,大力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是整个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会计专业跨越式发展的必然选择。

二、高职会计专业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特点

(一)“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打破了三段式的学科课程体系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不再沿用传统模式,摒弃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分,将所有的课程内容融为一体,按照工作过程分解出典型的工作任务,再转化为学习领域课程,通过项目或情境来实现教学。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开发结果不是形成职业培训

目前,有人认为,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就是加强实践教学,将公共基础课等不直接影响职业岗位能力的课程全部删除。学生只需在实验室、实训室、实习基地开展实际操作即可。笔者认为不妥,因为工学结合课程模式不是对原有学科性课程的全盘否定,我们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如果按前述的方式去架构课程体系,那“职业教育”就变成了“职业培训”职业院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三、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的培养目标

“能力本位”早已成为我国职业教育界的共识。不过对“能力”的理解并没有统一的认识。有的按照英语对能力的理解强调结果,看重通过考核鉴定确定的技能和绩效;有的采用德国概念强调能力的形成过程,不同的理解影响了我们对培养目标的定位,即职业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岗位能力”,还是培养完成整体化工作任务的“综合职业能力”。笔者认为,若是职业培训,则培养目标是前者;若是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应当为后者。它当然也包括前者,姜大源教授把综合职业能力分为专业能力、关键能力、方法能力、社会能力。根据这种分类,我们可以制定出由“会计核算基础――业务核算――模拟实训――会计顶岗实习”的高职会计专业的培养目标。只有在项目教学中来锻炼和体现学生的这种能力,这也是要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开发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高职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

构建会计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的关键是要遵循:确定“工作岗位或岗位群――岗位工作任务分析――能力分析――学习领域开发”这样一条逻辑主线。设置过程中,要从专业服务的岗位(群)调研入手,确定典型工作任务及其相应的能力要求,然后通过分析、归纳、总结能力要求形成不同的行动领域,再经过科学的分析,实现行动领域到学习领域的转化,使其构成会计专业课程体系。

(一)课程的开发

1.会计专业人才需求调查

职业教育的生命力在于以就业为导向,因此,课程的开发必须建立在对会计人才需求调查的基础上,使课程设置满足企业会计人才的需求。

我们可以通过组织专家学者、骨干教师到用人单位进行岗位调研,如“目前各单位设置的会计岗位有哪些”、“每个岗位都需要做什么工作”、“每个工作需具备哪些能力”、“ 在会计工作过程中经常遇到的难题”等,这些调查结果为制定“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课程的设置奠定了基础。

2.进行会计工作分析,确定专业课程

以会计专业调研为基础,确定主企业所需会计专业人才的工作岗位、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这方面,我们可以通过以下三个步骤执行。首先,分析和确定会计工作岗位;其次,分析和确定每个工作岗位所包含的工作任务及能力要求。最后,把相关的职业能力归类并最终转化为课程。

(二)课程结构设计

课程结构设计要基于职业生涯设计高职会计专业课程体系。绝大多数会计人员刚开始时,都是从事低级、简单的工作,经历一段时间的锤炼后,再被安排到高级、复杂、综合性的会计工作岗位上。基础性工作到综合性工作的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技能型会计工作。技能型会计工作是会计职业活动的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会计人员主要从事简单的、重复操作性的工作,类似的岗位有出纳、记账、会计档案管理、财产物资的收发、增减核算、收入、支出、债权债务核算等。

2.技术型会计工作。技术型会计工作是会计职业发展历程的中间层次。这个阶段的工作相对复杂,按部就班的工作中穿插着会计人员的创造性,职业判断能力越发显得重要。

3.管理型会计工作。管理型会计工作是会计职业发展历的最高层次,该阶段的工作愈加复杂,需要会计人员处理企业内外部全局性的财务工作,参与企业的战略决策、风险管控等工作。

根据会计职业生涯各阶段对知识、能力和任职资格的要求,确定相应的课程体系。

参考文献:

[1]李松青,高职会计专业工学结合课程体系开发的探讨[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0(2).

[2]杜娟,订单人才模式的实践与思考――以浙江金融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J].丽水学院学报,2010(6).

上一篇:以核心竞争力为依托的企业文化建设探析 下一篇:浅谈平高集团混合所有制企业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