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艺术拍卖:市场重心逐渐东移

时间:2022-07-21 12:02:12

当代艺术拍卖:市场重心逐渐东移

对于大多数藏家来说,

从接受当代艺术,

到认可当代艺术,

再到收藏当代艺术需要一个过程。

在香港佳士得2013年秋拍中,总成交超过了38亿港元,其中“亚洲与二十世纪当代艺术”夜场拍卖,以9.34亿港元成交,成交香港佳士得史上最高成交额的夜场。曾梵志的《协和医院系列之三》成交突破亿元,而在稍早时候结束的香港苏富比秋拍中,总成交额达41.96亿港元,曾梵志《最后的晚餐》以1.8亿港元成交,刷新当代亚洲艺术品和在世当代中国艺术家作品拍卖纪录。回购中国当代艺术拍卖,从最初的纽约市场到现在的中国香港市场,市场重心的逐渐东移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起步:纽约市场功不可没

2006年春季纽约苏富比举办第一次“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拍卖,成交额1322.89万美元,成交率高达90%。张晓刚的作品《血缘系列:同志NO.120》以近百万美元的高价拔得“头筹”,创中国当代艺术家全球拍卖历史最高纪录,徐冰、王广义、刘小东、陈逸飞、方力钧的作品也创出个人作品拍卖的历史最高价,从此纽约苏富比成了国际当代艺术品市场中国当代艺术品的市场行情的风向标。

早在2003年,油画和中国当代艺术就已经开始在拍卖市场上成为了关注的对象,但是由于市场走势极不稳定,大公司加大拍卖数量、小公司接连进入,造成数千张画全部以高价涌进市场,几乎让炒家难以招架。在此情况下,非常需要有一个成熟的市场来引领当代艺术领域,纽约在2006年的拍卖,无疑就起到了一个“风向标”的作用。

从2006年到2007年,纽约的“中国当代艺术”专场拍卖,成为了整个行情飙升的“导火索”,更重要的是也成为了当时观察中国当代艺术在国际艺术市场行情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指标。特别是在2007年,连续出现的千万成交,更是出乎了许多市场人士的预料,像被誉为中国当代艺术“F4”之首的张晓刚,其早期作品《创世篇―――一个共和国的诞生》以306.5万美元成交,折合人民币2372.31万元,创艺术家当代油画作品的最高价格纪录。当时还是被称为年轻艺术家的刘野,其代表作《美人鱼》以138.5万美元成交,约合人民币1145.395万元,

发展:市场行情潮起潮落

2008年9月,纽约苏富比举行了“亚洲当代艺术”的秋季拍卖,这也是纽约苏富比最后一次举办“亚洲当代艺术”拍卖专场。这场拍卖只取得了851.3万美元的成交总额,是从2006年春季举行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以来成绩最差的一次。同时也是成交率最低的一次,211件作品上拍,只成交了137件,成交率只有64.9%。这场拍卖举行的当天也是美国第四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宣布申请破产保护的第二天,全球金融危机的逐步发酵,使得当代艺术的“冬天”早早到来,作为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也不能避免。

据当时的业内人士分析,苏富比之所以做出这次拍卖业务的调整,根本原因在于购买当代亚洲艺术的客户群体仍然以亚洲区的藏家和画商为主,而当其在纽约拍卖,希望能够吸引到欧美藏家和画商们的关注。但是,根据苏富比网站公布的从2006年春季至2008年秋季纽约苏富比举行的6次“亚洲当代艺术”专场成交价格前10名作品的购买流向的分布如下:这60件高价成交的作品有48%,也就是有29件是被亚洲的私人藏家或者画商购得;欧洲藏家和美国藏家各自购得10件,欧美藏家和画商购买的比例各占18%;而匿名藏家购得到了其中的11件,他们的比例占到了20%。这表明亚洲私人藏家或者画商是纽约市场中追捧当代亚洲艺术的最大的“粉丝团”。同时也说明在纽约设立的“亚洲当代艺术”专场并没有完全达到苏富比的预期。于是,中国当代艺术拍卖的重心开始逐步向东方转移,中国香港接过了这一棒。

随着拍卖中心的转移,长期由西方收藏者主导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正在经历一个“由外到内”的过程,这势必形成了市场的一轮“洗牌”,特别是尤伦斯收藏的拍卖,成为了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藏家出售自己的收藏本无可厚非,但是从2009年初开始,尤伦斯夫妇开启了出售自己的中国藏品之途,却对于当时尚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当代艺术市场产生了非常大的冲击。在2009年春的时候,北京保利中国现当代艺术夜场板块的21件尤伦斯夫妇收藏的作品全部成交,当时许多人并没有觉得其是在“出货”,直到2011年香港苏富比的春拍和秋拍,举办了两场尤伦斯当代艺术专场,当时就引发业内怀疑比利时收藏家尤伦斯是否要抛售中国当代艺术品的争论,特别是在2011年的秋拍中,仅两件作品突破千万大关,与春拍时的十七件相比,差距之大令人慨叹。不到半年,尤伦斯藏品的市场表现出如此巨大的落差。从2011年尤伦斯的秋拍开始,中国当代艺术市场走势明显回落。特别是2012年香港苏富比秋拍,被著名策展人顾振清称为“当代艺术的黑色星期天”。

在业内人士看来,当以尤伦斯夫妇为代表的资深藏家纷纷将手中的藏品抛出之后,市场对于当代艺术的审美正在发生明显变化,一些原来受到追捧的作品开始受到诟病,其特征为画面形象脸谱化,一味荒诞、木呆甚至血腥,趣味低级;形态丑陋或呆板、色彩媚艳或苍白、趣味怪异或庸俗,以及运用图式化的政治符号。一个画家一种画面造型,几十张甚至几百张画就是场面翻来覆去变换,而核心造型一成不变。一部分中国当代艺术家甚至刻意迎合西方的意识形态偏见,这些作品采用丑化人物、反讽政治的方式不适当地表现中国的社会与文化。

现状:热点分化亮点频现

正当人们对于中国当代艺术未来抱着悲观态度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天价却让许多藏家开始迷惑。特别是在今年的秋拍中,曾梵志的两幅作品均超过亿元天价,似乎成为了一个标杆。但是我们应该看到,曾梵志的受追捧的背后,还是有着许多非拍卖的因素。目前,曾梵志的画廊是美国顶级的高古轩。在选择艺术家之时,画廊会综合考虑艺术家的升值空间、是否走得远、是否有潜力等因素。而就在《最后的晚餐》成交之后,曾梵志的个展就在法国举行,这些无疑都是让市场关注的因素。

与此同时,80后艺术家的崛起,成为了今秋艺术品市场上的一大亮点:在苏富比北京的拍卖会上,陈飞作品《熊熊的野心》最终以542.8万成交,创艺术家个人拍卖新纪录,而这件作品在2010年北京翰海秋拍时的成交价只有30.24万元;在北京保利的秋拍中,油画《京剧人物・卿意》以138万成交,作者也成为了最年轻的上拍画家。

近年来,75后、80后新生代画家作品成为了藏家关注的对象,也成为了当代艺术市场的新生力量。但在当前高企的市场价位面前,这些新生代艺术家有了更多受到关注的机会。与此同时,大量新成立的画廊、艺术空间、美术馆,以及艺术市场都需要相当数量的艺术家与作品,这也为新生代们提供了生产的土壤。当他们的作品以出人意料的高价成交时,已经俨然成了艺术界最热门的话题,为何他们的作品被热捧?为何他们的身价飙升?社会上质疑声四起,甚至有人质疑是被艺术炒家炒出来的。虽然今年秋拍这些价格的真实与否,我们并没有办法去验证,但单纯地靠炒作来提升新生代画家的地位,肯定是不能长久的。

新生代画家的未来和增值空间令人期待,但在作品进入市场的同时,他们的创作应该远离市场。有“中国当代艺术教父”之称栗宪庭告诫新生代艺术家:“艺术作品商业化是不可避免的,但艺术创作不能商业化,创作和商业应该有距离。”

新生代画家遇到的最大问题是价值体系的确立,由商业意识形态强力植入的艺术“风格”是柄双刃剑,特别是当我们看到这些画家的“前辈们”经过了市场的追捧之后,其中的一些逐渐被市场所“抛弃”,这样的前车之鉴更是应该引起警惕。

未来:注重原创关注内涵

在这两年的当代艺术拍卖市场上,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就是文化性取代了政治,市场从之前对方力钧、岳敏君、王广义等作品符号化的强调,正在向刘小东、曾梵志、刘炜、刘野等绘画性的强调转变。正如2013年香港苏富比日常推出的一个特别的绘画单元,包括王音、贾霭力、秦琦等艺术家,特别是其中的70后艺术家,他们与无关,创作中更注重于绘画性本身,将是日后的重点。香港苏富比现当代业务主管林家如强调,今年大家更关注绘画本身,更关注原创的作品。

无论是说“过去行情好,现在需要调整”,还是“现在市场悲观,但未来充满信心”,这些说法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未来这个市场由谁来主宰?这个话题可能对新的收藏家们更有吸引力。他们很想知道,未来的市场到底是什么样的?对画廊来说,他们很想知道未来到底谁的作品能卖得好?其实这也就相当于问:未来呈现在世界舞台上的中国当代艺术家是什么样的艺术家?

在未来,中国当代艺术将呈现更加多元化发展的趋势,既能代表中国,也能够让各国受众感受到艺术的魅力。国内的收藏家和艺术机构应更多地发挥作用,一方面收集早年流失海外的重要中国当代艺术作品;另一方面联合艺术家、艺术史学者及批评家等,自主定义中国当代艺术,将中国当代艺术的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中,尽量避免优秀当代艺术作品再流失海外,让更多的好作品能够留在国内。收藏需要具有较高的审美能力和文化修养,同时也需要一些专业知识和辨别方法,收藏当代艺术也不例外。在发生激烈变化之后的艺术形态往往令人费解,这就更加需要藏家以深入理解当代社会文化思想作为基础。

对于大多数藏家来说,从接受当代艺术,到认可当代艺术,再到收藏当代艺术需要一个过程。作为当代艺术收藏家,必须跟当代艺术一起成长,发现富有创造力的艺术作品。需要不断地探索才能发现新的优秀艺术,而不是预先设定标准。当代艺术并不像传统艺术一样容易理解。在写实油画大行其道的当代市场,如何使具有观念性、思想性的艺术进入公共收藏的视野,对于当代艺术收藏来说至关重要。收藏当代艺术需要对现状和前景具有敏锐的判断,炒作归根结底这是短期现象,不论怎样都不会影响当代艺术的前景,市场的热度终归会理性地冷却下来。

上一篇:素质教育是教改的战略主题 下一篇:伟大的写实与伟大的抽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