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传统服饰上的装饰艺术

时间:2022-07-21 11:16:50

浅谈传统服饰上的装饰艺术

摘 要:中国传统服饰装饰图案表现是具有中国元素,是中国味道的典型代表,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随着全球范围内的“中国风”服饰时尚风潮愈演愈烈,中国传统艺术形态深受世界著名服饰设计师的青睐,并在其服饰设计作品中表现出丰富多彩的艺术形式。为了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应该在服饰设计中运用更多的中国传统图案,这样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具有探索性的重要意义。

关键词:服饰图案;传统图案;传统;服饰设计

中图分类号:TS94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992(2010)08-0306-02

引言

人类物质世界与精神世界都在迅速地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从习惯上,人们总难免会眷恋过去,但任何人抵制不了现代文明的发展。中国服装也是如此,中国传统服装它经历千年,其体现出的审美情趣和价值观曾经是那么得高不可攀,装饰图案的优美、制作工艺的精湛与色彩的庄严凝重是那么的无与伦比。传统服饰文化的发展,对文化素质的提高又具有重要作用。而服装文化的发展建立在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的基础自上。

一、传统服装图案的发展

服装图案是一种既古老又现代的装饰艺术,指服装中所有艺术设计的方案和各种装饰纹样。它极为有物质的作用。又有精神的作用。它属于造型艺术,又包含了科学、经济、环境等因素。服装图案作为图案的艺术整体的一部分,自然具有的前述的一般特性即审美性、功能性、附属性、工艺性、装饰性等。

1.服装图案的“护卫说”

人类在原始阶段环境十分恶劣,处于生存的本能,人们会想出办法来保护自己,或是用物质防卫,或是靠某种精神力量保佑。在身上,服装上用某种纹饰装饰自己,以求得神灵的保佑,或得到某种勇气和力量,使人们常用的手段,实服饰文化图案产生的重缘由。

2.服装图案“指示说”

服装图案产生的另一重要原因,实处于指示,象征的需要,为了说明某一种特殊意义,以图案,符号装饰在身上,衣服上。这在许多初始文化中最常见的现象,如中国帝王冕服上的“十二章”纹就是人们处于表明身份显示地位的需要。章施的纹样数目,按阶段的高低而有所差异,最高等为使用十二种纹样,称之“十二服章”。这十二种图案依次为“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宗彝、藻、火、粉米、黼黻”。[2]这十二种纹样始于夏代,至周.将其中的日、月、星辰,三种纹样改用到天子出行的旌旗上,余下九种花纹,称为九章。龙纹、山纹、华虫纹、宗彝纹、藻纹、火纹、粉米纹、黼黻纹只有在天子的服装上才会全部出现,诸侯只能使用龙以下的纹样,士用藻纹与火纹,大夫可加粉米纹―这些纹样皆为宗法礼制的等级标志。帝王在隆重场合穿十二章,其次视礼节轻重而定。

从最本质,最初始的意义上讲,服装图案的起源大略可归纳为四种,即人们出于“护卫”、“指征”、“审美”、“制作”的需要。当然“渊源”远不止这些,需要说明的是,服装图案的产生是个相当复杂的文化现象。只有从多个角度分析服装图案的功能和渊源,才能够深入地理解服装图案的种种表现现象和内涵价值。

今天,随着人们生活水平和文明程度的提高,服装的御寒,遮羞等功能有时在设计中似乎显得不那么的重要了,服装的美化和装饰功能日益凸显出来,服装的造型设计,装饰设计等艺术设计也越来越被人们所重视。因为“实用”已成既定的格式,人们已自然地将其置于设计的初级阶段。服装所体现的已不是仅为实用的某种物质存在,而是具有艺术欣赏价值和表现个性气质的有生命的活动艺术品了,人们按照美的标准改造世界,人们按照时代的变化设计服装。

二、传统图案的渊源与发展

图案是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中极具有魅力的一部分,把其精神内涵和文化实质注入现代设计的各个领域中。

1.图案的起源

中国传统图案起源于原始社会的巫术和图腾。在漫长的岁月长河里,祖先创造了许多向往、追求美好生活、寓意吉祥的图案。这些图案巧妙地运用人物、走兽、花鸟、日月星辰、风雨雷电、文字等,以神话传说、民间谚语为题材,通过借喻、比拟、双关、谐音、象征等手法,创造出图形与吉祥寓意完美结合的美术形式。这种图腾文化,虽然还不能真正意思上被称为人间主观能动创造的装饰吉祥图案,但客观上他奠定了传统机型图案的发展基础。

2.传统图案的应用

在中国传统中,如龙、凤、马、鸟。荷等等描绘以及人物的塑造较多,在服饰设计中富有装饰性而日益受到国际服装得青睐。由于受“故旧皆好”等因循守旧思想的影响,人们将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在服装局部范围的装饰美化上,尤其在意料,颜色,团,纹样以及刺绣,镶色,滚动,镶线,荡条,纽带等装饰性工艺的点缀上不系功夫,不厌其“繁”。传统服饰的最大特色之一一便是色彩,图案、外形上的象征意义。例如古代封建社会皇帝龙袍,就是代表着至高无上的黄泉与无与伦比尊贵的身份,区别与其他王公贵族与贫民百姓的标志。至于民间服饰图案,纹样的象征意义更是花样迭出。名目繁多。常见的如“连(莲)年有余”(鱼)、“喜(喜鹊)上眉(梅花)梢”、“早(枣)生贵(桂圆)子”、“子(莲子)孙(花生)满堂”等等。人们就借物喻志,附会象征。例如狗的不侍二主喻为忠、羊羔跪而吃奶喻为孝,鹿的不食荤腥、性情温顺比作仁,马之顺从主人谓之义。儒家提倡的忠孝仁义等抽象的概念就有了具体的象征物。又如鸳鸯雌雄成对,形影不离,用雌雄鸳鸯并浮水面,即“鸳鸯戏水”寓意夫妻恩爱。[3]这些吉祥图案、纹样在群众衣着生活中的广为流传正是传统思想和宗教迷信的复合折射,也反映了质朴善良的中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和憧憬,表达了祈求子孙万代幸福美满的强烈生活愿望。

三、传统图案在服装中的运用

在我国的许多传统和民间染织工艺品上,有大量的重复结构成图案,如织棉上常见到的图纹形,云纹形;万字形及龟背形等。任何一个优秀的传统纹样,在它所处的历史时期都具有很强的时代感和前瞻性。

1.传统图案的继承与运用

传统的图案和装饰是中国服装设计的出新之处其相对的独立性使它们可以大量地移植到现代服装中去。为设计师们创作各种风格的服饰设计做品提供了丰富的灵感源泉,使现代服饰设计得到升华。但是,中国传统纹样和装饰对于现代节奏的生活方式往往过于繁杂,所以,在应用时必须加以简化,在设计过程中,我们需要“满地花”的纷繁格式。绣花、滚边、挖嵌等传统工艺是中国装的有效再现手段,但不能照搬清末花俏复杂的十八镶滚。这样既能表现独特的民族文化内涵又展现了服饰至尽至善的美!中国传统纹样所蕴含的民族传统文化与民俗风情给当代服饰设计带来了丰富多彩的启示,也给服装设计师们带来的有益借鉴,它的表现形式与艺术魅力吸引着每个人。

以前,在服装中多以手工刺绣的形式表现传统纹样,而今高科技发展,各新工艺层出不穷,人们所追求的是一种高速度,高品位单纯优质的生活方式,人们的审美观也较过去有了很大的改变。在社会时尚的感染下,人们并没有完全忘记自我,人们在社会趋势的范围内尽可能寻找他们认为适合的与自己情趣相投,身份相合,理想相符的服饰。龙凤纹已不再是权利的象征,而是折射出一种中华民族精神的光芒与生命力,是民族文化的体现与升华。传统纹样除了多在晚礼服中做装饰外,在休闲服装中的运用也越来越广泛。如在一个休闲上衣背后秀上龙凤纹样,既增添了上衣的文化内涵,又展现了它的时尚感与休闲感。现在也越来越受到广大人群的喜爱!

2.传统图案运用到现代服装中新的特点

中国还曾经被誉为“丝国”,中国丝绸的纹样特别是丝绸织花纹样,在世界纹样史上有着重要的影响,其精湛的工艺,精美的花型成为人类织品艺术中不可多得的瑰宝,至今忍受到推崇。丝绸纹样以大提花为主,花纹精细,色彩亮丽,纹样题材与织物高贵华丽,软柔飘逸的风格适应,形成多种传统的织物和纹样。如先秦陶器,金属器,漆器纹样的绸缎纹样;秦汉魏晋的鸟兽、云气、山水,文字的纹样;隋唐缠枝,团花、小朵花,小簇花造型的瑞锦,对雉;宋元写生折枝纹样,大小宝相花纹样;以及元明清三代的织棉纹样,借鉴中亚风格的纳石失,各地特色的“宋锦”,“云锦”等纹样;清代“彩织花鸟图”,“香莲重麟”锦纹样,以及吸纳国外纹样风格的洛可可式的大卷草、倭式小草花,波斯式回回锦纹样的纹样和整枝花草的纹样等等;[3]在中国丝绸织花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至今仍在丝绸织花纹样中绽放着异彩。现今丝绸织花纹样风格,大都沿袭了祖上的传统。在服装上的运用,鉴于其高雅的格调和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以鲜明的民族风格特色,在体现中国民族风格时,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四、结束语

然而一提起中国民族风格,人们便会联想到旗袍服装,龙凤飞舞的图案……这样的服装或许作为表演服或者礼服还比较适合,但比较难以让被发现代文明、时尚文化所左右的人们所接受。当然,我们也不能为了迎合现代人的复古怀旧情怀而一味把马王堆出土的样式照搬出来,并将大团花、中国龙、牡丹等图案统统罗列。只有在传统服装中注入新文化、新概念,才能丰富内涵,提高品味,才能让人认可。上海APEC会议引发的“唐装”热,流行的“唐装”差不多全是丝绸的、锦缎的,大团花、di多C样式wenwe子边等,并没有太多实质的创新。绝对不要简单地把老祖宗的东西拿出来开发,说这就是弘扬民族文化,重要的是要把我们的传统服装和现代生活方式、现在审美情趣等相结合,创造出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民族服装,这样它才可能长久。可以说这样的设计并没有从本质上理解中国传统服饰文化的内涵,因而它并没有成为经典而保存下来,它还需要改良,需要吸收新的服装语言,使这种民族服装既具有东方特色,又符合服装的流行趋势。

おげ慰嘉南祝

[1]徐 雯.《服饰图案》[M]. 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 2000.6.

[2]柒耀琦.《中国传统图形创艺设计》[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3.12.

[3]濮 微.《服装色彩与图案》[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1998.3.

上一篇:云南省旅游生产力发展浅析 下一篇:网络新词的概念及其成因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