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群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时间:2022-07-21 08:47:33

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群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研究

[摘要]随着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稳定的社会关系不断被打破,各种矛盾冲突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趋势,如何科学引导和教育群众心理成为了更好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群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进行了简单分析。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建设;群众心理;影响

中图分类号:B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78(2014)01-007-02

总理于2007年在苏南调研时提出了我国不仅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而且也要走新型城镇化道路的主张。然而伴随着新型城镇化改革的深入推进,稳定的社会关系不断被打破,各种矛盾冲突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趋势,如不加以科学引导和平衡,势必给社会稳定发展带来压力。因此如何科学引导和教育群众心理成为了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点和难点。文章将围绕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群众心理的影响因素及其对策进行分析。

一、相关概念的解析

(一)新型城镇化

不同的学者对新型城镇化有着不同的诠释。耿明斋认为新型城镇化是有规划的、开放的、集约的城镇化。0喻新安等认为新型城镇化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础特征的城镇化。大多数学者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理解的共通点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化、产城互动城乡互促、生态环境和谐宜居、社会服务机能健全、文化经济协调发展共促的城镇化。

(二)群众心理

群众心理在《心理咨询大百科全书》中称为“大众心理”,指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中,支配和调节群众行为并被掩藏在这些行为背后的群众所共有的内部心理状态。群众心理包括群众的认识、观念、情感、态度、愿望、需要和行为倾向等等。具有暗示和模仿性、行为的感染性、从众性、被诱性、无批判性和非理智性。处于群众心理中的个体在某种情绪情境的影响及诱导下,极易产生极端的情绪,对自己行为失去判断能力,并在法不责众的观念影响下作出过激行为,如不及时疏导情绪、引导行为,将造成极其严重的后果。

二、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群众心理主要存在的问题

文章针对城镇化建设中群众心理相关问题对70户居民进行了的调研。其中男、女分别占总数的51.1%和48.9%,年龄呈正态分布,调查对象中64.44%为农业人口。在调研中发现群众在对新型城镇化核心的理解77.8%认为是城乡一体化建设,13.3%认为是城市建设,极少数认为是乡镇建设。在城镇化建设对城市与农村发展所起到的作用42.2%的认为起积极地协调沟通作用,55.6%认为是社会正常发展现象。新型城镇化建设中群众心理主要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群众的学历层次偏低,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知不足

调查群体整体学历水平偏低,小学、初中、高中及技校、大专、本科及以上分别占总数的6.7%、33.3%、24.4%、26.7%、8.9%。由于学历水平偏低造成了群众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内涵认识不够。在对群众心中理想城镇化最重要的建设目标的调查中只有26.7%认为和市民享有平等机会比较重要,对文化传承建设的认识只有4.4%。对新型城镇建设认知不足。

(二)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时群众心理对政策执行力信心缺失

新型城镇化建设在政策执行过程没有充分听取民意、考虑农民的切身利益,阻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调查发现:改善居住环境;抓建设工程质量;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功能体系不够完善;相关部门政策执行过程不够公平、公正、透明,没有考虑农户意愿;政府部门对农户施加强制性的压力;生活方式和质量没有得到提高;不能与市民享受同等权利等问题造成了群众心理对新型城镇建设中执行力信心缺失,从而阻滞了建设的步伐。

(三)群众心理对新型城镇建设的态度不积极

通过调查发现,群众在新型城镇建设之初对这项能切实改变自身生活环境和质量、提高经济发展的政策都表现出了积极地态度,有42.2%表示积极拥护政策,42.2%表示根据赔偿情况而定,15.6%表示无所谓都行。但随着该项政策执行过程中,出现执行过程不文明、强加施压等行为损害了部分农民的切身利益,使得群众态度、意愿不断的发生改变,关于搬迁时的态度有48.9%表示很不愿意。

三、群体心理存在各种问题的原因

(一)群体的认知水平偏低,对事物缺乏认识

由于农民整体的学历水平偏低,对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不足,存在个体差异,从而阻碍了新型城镇化的发展道路。只有13.33%表示听说过并且非常了解。

(二)缺乏有效沟通,宣传方式单一

在对政策的了解渠道调查中73.3%的人群是通过新闻、网络中获取信息,17.8%人群是从他人获取信息,6.7%的人群是看政府的公示文件中获取信息。但由于农民的认知水平、文化程度偏低等因素影响,电视传媒仍是他们获取信息的主要途径。在针对电视化的政策宣传中因农民群众的个体差异和选择节目的喜好不同,从而使政策宣传产生了局限性,失去了力度。另外基层干部在对群众进行政策宣传时宣传方法缺乏科学有效性,使得群众对政策的了解比较片面,造成了群众心理对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认同感缺失。

(三)基层部门对群众心理缺乏认识

基层部门与群众之间缺乏有效的沟通平台,对群众心理及需求缺乏认识,不能有效的开展工作。调查中发现在实施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群众比较忧虑的主要有:担忧各项支出费用会不断增加难以承受占68.9%,对适应新生活表示忧虑的占42.2%,担心邻里关系变差占31.1%,担心环境不好生活不便占20%。不太愿意进行新型城镇建设的原因主要有:感情上留恋祖辈留下的地方;不便于耕种,开销大;生活不便;环境不适应等。与现在相比,觉得建设后将失去农村田园生活;邻里关系;传统习俗的乐趣等。同时农民群众在户籍改革;保障体系和社会服务功能的健全完善;创业、就业培训及帮扶;城镇之间的平稳过渡发展;生活经济保障等方面比较关注。然而少部分地区或基层干部没有充分了解群众需求,执行过程偏离群众的意愿,损害了农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降低了农民群众参与的热情,影响了新型城镇化建设进度。

(四)基层部门的执行方式不当,造成政府公信力下滑、群众心理不平衡

新型城镇化建设的平稳过渡,需要基层政府部门和干部在执行政策时做到在资源分配、利益调整时具备公平、公正、透明的执政过程,较高的公信力和使命感。但目前仍有一小部分基层部门在执政时不计后果采用不当的工作方式,侵犯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使农民群众受到权势压迫,并对政策产生了歪曲理解,使政府形象的公信力下滑。同时简单不当的工作方式及问题解决的不透明化使利益分布不均衡、不公正,使得农民群众心理趋于不平衡,对新型城镇化建设带来了阻力。

四、科学引导群众心理的建议

(一)引导群众正确认知新型城镇化建设

对政策的正确认知是执行工作的基础保障,在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时要正确引导群众心理对建设主旨的认识,避免在认知上出现偏差。

(二)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宣传时效性

如勒庞所说“观念只有采取简单明了的形式,才能被群体接受。”基层政府和媒介要积极扩展政策宣传的有效渠道,掌握宣传技能,同时要运用群众语言开展全面、多元化的宣传工作,培养良好环境氛围,把新型城镇化建设政策用生动形象、易被广大农民群众所能接受的语言表达出来,提高宣传时效性,引导农民群众对政策的正确认知能力,提高农民群众在新型城镇建设中的参与热情和动力。

(三)服务群众,端正态度,积极转变基层部门形象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过程中,基层部门及干部的公信力和正面形象是推进政策平稳开展的前提。在建设过程中基层部门及干部要转变做事方法和职能,放下姿态,加强服务意识、自我建设和教育,坚持执政过程中政务的公开透明,多监共管加强监管机制,切实将国家制定的惠民政策落在实处造福农民群众。

(四)深入群众,了解群众心理需求,积极解决问题

张九如先生曾指出“懂得群众心理,领导群众便能得法;不懂群众心理,领导群众必不能得法。”因此基层部门及干部要深入到农民群众中,充分了解和掌握群众心理,积极采纳和听取群众意见和建议,要特别关注城镇居民贫富差距、群体的生存保障、拆迁安置及失地农民权益保障等问题,有针对性的制定策略解决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群众面临的困难,为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顺利开展打好群众基础。

(五)积极疏导群众心理,正确引导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新型城镇化建设中农民群众由于根本利益受到迫害,及对政策执行的担忧会迫使他们形成群体力量出现在社会中,在此过程中基层政府要给予农民群众心理上更多的关注与帮助,扩宽群众意见表达渠道,积极疏导群众情绪,建立和完善意见表达机制和制度,维护群众的根本利益,并通过对农民群众进行相应理论、政策学习和普及,使农民群体通过法律规范自己行为的同时能有效合法的表达自己的意愿,维护自身权利,解决建设中的矛盾冲突,从而达到维持社会秩序,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目的。

上一篇:四川省铁路产业投资集团现金池业务可行性分析 下一篇:浅议行政事业单位全面加强预算内控管理的必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