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产生与异同

时间:2022-07-21 07:26:38

也谈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产生与异同

摘要: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只有一字之差,容易被学习者混为一谈,但本质上却截然不同。本文从二语习得的角度,探讨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及具体表现,辨析中式英语与中国英语的异同,以帮助学习者认清概念,更好地了解和学习英语。

关键词: 母语 英语 迁移 中式英语

一、引言

随着二语习得的持续升温,母语在其中所扮演的角色也受到关注。中国拥有全世界最大的二语习得群体,同时众多的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也随之产生。这两种英语都是二语和母语即英语和中文相结合的产物,因而容易被普通的英语学习者认为是一回事,事实上二者却大不相同。中国英语是基于标准英语之上,发音接近,不影响交流;中式英语通常很难令人理解,它的词语句子组织不合语法规则或英语文化习惯,发音偏离标准英语。中国英语广为人接受,作为世界英语的一种而具有独特的中国特色;而中式英语却是对英语的一种误用,常常影响交流,并妨碍英语的习得。

中式英语产生的原因很多,但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学习者没有用英语思维的习惯,自身的英语语言材料不够,在离开了英语使用的真实环境下用英语表达时,只能求助于母语与英语字面意义相同的语言材料,生搬硬套中文中相似的词组,句法规则或表达方式。换言之,语言迁移,尤其是中文对英语学习的负迁移产生了重要影响。

二、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

正如广大研究者所认同的,学习者的母语在二语的习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学习第二语言同母语的习得有着共通之处,如都必须充分创造语言环境,大量的有目的的听说练习,有机会使用这门语言并得到反馈等等, 但反过来,学习者现有的母语语言知识对二语习得的熟练和成功与否也有重要的影响。对比分析法(CAH)更认为母语对二语习得起着决定性的而且是负面的作用。他们把来自于母语的影响定义为一种“干扰”,二语习得的难度取决于二语与母语的相似程度:如果二者相似程度高,就会产生正迁移,二语习得相对就轻松些;反之,二语与母语之间的差距越大,负迁移作用越大,学起来越难。

CAH单纯从对比两种语言出发来预测学习者学习语言的难易,难免存在缺陷。但学习者的母语对二语习得能产生或正面或负面的影响这一事实却是毋庸置疑的。语言学上一般用“迁移”来描述由于学习者二语和母语之间的相似或差异而带来的影响。对语言迁移的传统研究包括对正迁移,负迁移,回避现象,过度使用等的研究。但语言迁移的理论也遭到了推行universalist approach的语言学家们的反对。他们认为母语和二语之间的差异未必会导致二语习得的困难,且二语习得的困难是所有二语学习者,不管他们的母语是什么,都会遇到的。据这种观点,母语确实对二语习得会产生影响,但这种影响更接近于借用,因此,对二语习得和产出起着促进作用。当母语和二语之间存在语法结构的差异时,学习者更可能采取回避策略而不是出现负迁移的现象。

总而言之,母语对二语习得的影响似乎颇为复杂,但显然不是如对比分析法所说的那么负面,也不是可以忽略不计。母语和二语之间的相似可以促进二语的习得,它们之间的差异也可以对二语学习起着阻碍作用,但两种语言之间的异同与二语习得中的困难或轻松并不是一一对应的。

三、中文对英语学习的影响: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

中国有着全世界最大的英语学习群体,而学习者的英语学习过程也必然受着母语―中文的影响。对于中国的研究者和学习者而言,中式英语并不是个陌生的词语。尽管它和中国英语一样都是中文和英文相互作用的产物,但本质上却大为不同。中国英语以规范英语为基础, 表达中国社会、文化等各个领域特有的事物,使用的英语是具有中国特色的词汇、语篇和交际模式。也就是说,在读音上中国英语和规范英语一样或接近,在语言交流中不会造成交流障碍,如:“四书”Four Books,“三个代表”three representatives,“西部大开发”develop the west等。而中式英语因为受中式思维的影响,硬套汉语规则和习惯,使得词汇和句法往往不合英语语法,发音与标准英语相距甚远。或者合乎语法规则,却不合英语的文化习惯。也因此在交流中容易造成障碍,使交流难以进行。

中式英语的例子在中国比比皆是:在超市,“欢迎再来” 译成 Welcome again; 在公共场合的好心提醒“小心滑倒”翻译成英文却成了slip carefully;在餐馆,菜单上的“夫妻肺片”被翻译成man and wife lung slice,银行的ATM机被翻译成Cash Recycling System。互联网上有专门收集中式英语的网站,有关中式英语的书籍也开始出版。这些中式英语的普遍存在,一方面可能是由于双语标识中的英文标识只是流于形式,更重要的是反应出中文的语言和思维习惯不当作用于英语后产生的误解和不便。

1.中文对英语学习的促进作用。

有些研究者认为语言学习从根本上说是相通的,无论是第一语言还是第二语言的习得都受制约于一些相同的规则。二语习得者在学习第一语言时积累的知识和经验以及认知过程都有助于新一种语言的学习。从这点上来说,第一语言对二语学习有促进作用,特别是当两种语言,如英语与法语,中文与日文拥有很多同源词或其它特征时。

同理,作为母语的中文对学习英语所起到的促进作用就比较小,因为两种语言属于不同的语言体系,拥有的相似点少而又少。语言迁移中最明显的是语音迁移,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也是如此。中文中有一些辅音和英语相似,如:摩擦音/f,s/,鼻音/m,nη,爆破音/p,t,k/,塞擦音/ts, t等。但中文中所有的摩擦音,塞擦音,爆破音都是清辅音,而英语中有清辅音和浊辅音之分。这也可能说明了为什么在Hansen的一项研究中清辅音的发音正确率更高的原因。

中文和英语两种语言也拥有一些语法上的共性。中文中的一些语法现象在英语中也能找到对应体,如一般现在时,一般将来时,现在进行时,主动语态等等。此外,尽管绝大部分英语词汇和惯用表达与中文迥异,但有少量词汇跟中文也能一一对应,如:cool酷,a bad egg坏蛋,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趁热打铁,blood is thicker than water血浓于水。这些无疑对英语学习是能起到一些促进作用的。

2.中文对英语学习的阻碍作用。

母语和二语的相似性能促进二语习得,两者间的差异则会造成学习上的障碍。中文属于汉藏语系,而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二者之间存在着巨大差异。语言学习中的负迁移会导致错误的频繁出现。有调查表明,同样是学习英语,母语是中文的成人学习者中错误的比率是51%,而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学习者错误率仅为3%。

同所有语言中的负迁移一样,因为中文的干扰而产生的中式英语可能出现在各个方面,语音,词态,句法,词汇,篇章等,最常见的还是在语音上。大部分母语为中文的英语学习者一开口说英语就能被辨认出来,首先就是他们的“外国”口音“暴露”了他们。Hansen在他的研究中指出辅音音节,如:plays一词中的浊辅音/z/, bath一词中的齿塞音e /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发音正确率较低,比较难掌握。因为中文普通话里没有这种辅音。再加上中文的方言众多, 就更增加了英语语音学习的难度,也使得学习者的英语口音更多样化。

中文的负迁移在英语词汇学习上的造成的中式英语也不胜枚举。中文里说“他的工作很忙”是再正确不过的,但由于它的影响而把对应的英文句子翻译成His work is often very busy就不对了, 相似的例子还有“交通繁忙”,说成是The traffic of China is busy; “我看了一条新闻…”, 译成I read a news…; “他们给了我不同的意见”,译成they give me different advices。 “一条新闻”和“很多意见”在中文中是很常见的搭配,在英语中“news”和“advice”却是不可数名词。

对于中国的英语学习者来说, 还有一个难点就是语序和句子结构问题。中文的句型结构特点是左伸展,即中文修饰名词的成分常在名字左(前)边,而英语主要是右伸展,即修饰名词的成分一般在名字的右(后)边,如下例:

中文:我们朝气蓬勃,无忧无虑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英文:Gone are the days when we were young and happy.

如果这句话硬套中文的句型特点来翻译就会显得头重脚轻:“The days when… are gone”。除此以外,诸如“也”,“经常”这样的副词在英语中放在动词前后均可,主要看动词的性质,而在中文中副词通常出现在动词之前。由于这些区别,句法上的不当使用就比比皆是了,如: I also can squeeze in it, I always can arrive immediately。

四、结论

由于中文与英语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以及其它的如文化,语言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中文对学习者的二语习得即英语的习得有着重要的影响。英语学习者本身在英语语言知识方面有限,缺乏真实的英语学习环境,长期以来都是借助母语来学习英语,受母语的影响而出现中式英语可以说是英语学习过程中的正常现象,也是从不会英语到正确熟练使用英语的必经阶段。由于华人的广泛使用,有些中式英语会转变成中国英语而为人接受,如:“long time no see”, 虽然不符合语法规则,但因为广泛使用也成为合格的英语了。但这并不意味着那些不合语法,违背英语使用习惯,造成交流障碍甚至引起误解的中式英语也能被全盘吸收,更不能把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混为一谈。要避免中式英语的出现,除了加强基本功如:语音,词汇,语法的学习和训练,更要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及语言的内涵,真正了解并掌握英语自身的语言规律和表达习惯。

参考文献:

[1]Hu, X. Q. Why China English should stand alongde siBritish, American and the other ‘World Englishes’[J]. English Today, 2004, 20 (2):26-33

[2]Radtke, O. ChinglishFound in Translation[M]. Layton: Gibbs Smith Publisher, 2007:109-187

[3]Hansen, J. G. Linguistic constraints on the acquisition of English syllable codas by native speakers of Mandarin Chinese[J]. Applied Linguistics, 2001, 22 (3), 338-365

[4]黄莺:《汉语对中国学生英语写作的负迁移》,《全国大学英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刘梅:江南大学外国语学院。

上一篇:试论文化解码在大学英语听力教学中的应用 下一篇:线的魅力――论工笔人物画的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