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系列

时间:2022-07-21 03:50:55

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课程体系改革系列

文章摘要:随着时代的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不能够满足新时展的需要,在这一背景下,汕头大学长江艺术设计学院在2003年进行了重组,并在教学上进行了改革,形成新的教育观念,致力引进新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参考国外顶尖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学方式,结合中国艺术与设计教育现状,重新规划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与设计课程体系。本文以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设置为例,来勾勒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课程体系改革之路的轮廓。

中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变化举世共睹,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教育问题成为国家最为重要的发展战略之一,特别是高等教育更是重中之重。在这种大势之下,全国各大艺术与设计院校亦愈来愈重视相关人才的培养。同时,正是在新的变化之中,人们发现传统的教学模式已变得落后而不合时宜,不能够满足新时展的需要,于是教学改革的呼声逐渐出现,且愈演愈烈,同时亦开始大规模地付诸行动。

汕头大学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在200 3年进行了重组,继而在教学上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形成新的教育观念,致力引进新的教学模式,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交互式教学模式”,参考国外顶尖艺术与设计学院的教学方式,结合中国艺术与设计教育现状,重新规划具有中国特色的艺术与设计课程体系。改革几年来,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在新任院长靳埭强的带领之下,艺术与设计教育理念和课程体系改革都取得了相当大的成效。

以美术系为例,改革后的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将以往的装饰艺术专业调整为公共艺术专业,更进一步以新建专业出发,将整个课程体系进行了全方位的整改。经过几年的摸索,特别是从2006年至2008年,总结教学改革经验和问题,调整专业的教学模式和课程的有效性,逐渐完善专业建设,配套的教学理念及手段已经构建成型,具有了国际国内相应的水平和自身不可替代的专业特色。

在改革初期,我们发现以往的课程体系存在着诸多问题。首先是艺术的观念性不够,很多课程仅仅注重技法层面上的练习,思维面比较窄。其现象是学生的眼界狭窄,条条框框太多,思想放不开;其结果是无法有效地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习惯,无法激发学生创造性的能力。举一个简单的例子,素描课就是人物写生,完全延续了学生从高中入大学时的“考学模式”,只重视技法上的练习……这样的教学模式,学生无法发挥其创造力、无法激发其灵感;并且,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的原始创造力也被不同程度地削弱。

针对这样的现状,我们认为改革是必然的,不能存在任何的侥幸心理。面对诸多问题,我们应该如何建构新的课程体系?怎样使公共艺术专业的学生通过四年的学习,建构公共艺术观念方面的总体框架、同时建构起自身的艺术创作体系?这些都成为专业建设方面最受关注的问题。

我们的构想,是将所有的课程构建成为一个网络,这个网络有其纵向亦有其横向;某个课程不再被视为独立的课程,而是前后左右相互关联的。学生在研习某个课程的时候,必须回顾以往研习过的课程、环视同时进行的其他课程、关注未来所有的课程,并且引导学生清晰地了解课程设置的终极目的。课程与课程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形成一个真正的系统,是谓“课程体系”。

顺应学院的改革,首先将基础课程设置由两年改为一年。进入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以后,所有的学生首先要经过一年的共同基础课;从第二年开始,学生即进入各个不同的专业,开始全方位的专业学习与创作。按照专业的发展,我们将公共艺术专业大致规划为三种课程:其一为“观念课程”,主要侧重于学生现代艺术观念的形成与发展;其二为“实践课程”,主要侧重于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其三为“建构课程”,主要侧重于对学生的综合培养,目的在于建构公共艺术专业学生全方位的能力。概括地说,学生首先要有艺术观念,也要有实践能力,亦要有整体把握的能力;并且除了形成整个公共艺术专业大的整体“建构”,每个学生也要形成自己小的整体“建构”。

在学生刚刚进入专业学习的阶段,我们首先设置了两门重要的观念课程,即“现代造型语言”和“公共观念与艺术观念”。“现代造型语言”是公共艺术专业学生进入专业后的第一门专业基础课,是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的特色课程之一。这个课程首先引导学生形成现代造型观念,培养现代造型能力,并且为掌握现代造型语言之间相互融合的能力奠定基础,同时也为下一门观念课程“公共观念与艺术观念”作出一个有效的铺垫。“公共观念与艺术观念”课程亦是我院公共艺术专业的另一特色课程,可以说是“现代造型语言”的延伸,有一定的独创性。本课程的设置,旨在引导学生更为全面地理解公共艺术的概念;避免学生将眼光局限于一般认为的公共艺术范畴,比如城市雕塑、环境装饰、景观、园林等等。在“公共观念与艺术观念”课程中所包含的公共艺术概念范围更为宽泛,比如影像、装置、行为、现代戏剧等等都可以成为本课程所探讨的内容。本课程也在某种程度上对于公共与艺术在西方形成的历史原因及过程有一个深入的了解,所以也相应地介入对于西方哲学、文学以及某些新兴学说的了解;亦结合对于西方各个艺术流派、各种艺术语言等方面发展的认知,意在引导学生形成真正的当代公共艺术观念。

观念课程对于实践课程有一定指导性的意义,同时观念课程当中也有一定量的实践机会。

在比较集中的公共艺术观念课程探讨以后,实践表达在接下来的探讨当中成为一个重点。这一阶段,以动手为主的实践课程比较集中。比如“综合绘画工作坊”,通过课程实践我们发现,前面的观念课程在接下来的实践课程中已经凸显其有效作用。同学们的想法相当出色,其思维活跃、大胆,想法奇特,尝试的材料丰富。在“综合绘画工作坊”这样一个冠有“绘画”标题的实践课程中,并未陷入传统的“绘画”观念中去,而是对于绘画有了一个新的观念认识。由于前面观念课程的引导,加之综合绘画任课教师的梳理,同学们所理解的“绘画”已经远远超出了画布、画纸,由平面的二维向三维空间甚至四维空间延伸。有的利用树根在铁板上“画中国画”;有的利用电脑主板表现现代城市发展的问题;亦有的利用四维方式记录重要的历史事件……课程中的作品表现虽有各种维度空间的倾向,但是总体的概念是围绕着“绘画”的。与“综合绘画工作坊”相呼应,以探讨三维空间概念为主要目的的课程是“综合(雕塑)造型”,这个课程意在于三维空间中探讨综合造型与材料结合的可能性。造型的多样性是课程最为主要的表现方式,同时尝试各种丰富的媒介特色,比如陶瓷、木材、金属等主流材料,亦鼓励同学们更多去尝试非主流材料,比如橡胶、布、麻绳、海绵、纸浆、废 料、水……让同学们了解最为丰富的材料的可能性以及材料的属性。虽然这是一门实践课程,但是我们同时强调观念的重要性,随时注重自我观念的表达。以材料为媒介、造型为手段,最终还是表现同学们的观念。

经过观念课程与实践课程的训练,课程体系已经基本成型,但是要形成公共艺术专业课程体系真正完整的规划,建构课程是不可或缺的。所谓的建构课程,就是要建构一个专业完整的思想体系,其目的是注重专业的整体性。比如“世界造型发展史”这个课程,乍听上去是一般的艺术史论课,但是这个课程恰恰是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公共艺术专业一个重要的建构课程。传统的艺术史课程,通常都是采用将整个人类的艺术历史以流水的方式进行讲授,在基础课阶段作为艺术教学的入门基础是可行的;但是在学生进入专业学习阶段以后,与专业课程并行、有选择地结合专业课程的艺术史课程也是很有必要的。在这个课程中,我们尝试很有自身特色的“理论实践课”,使同学们在实践中学“史”。分专题、分流派、分人物的艺术史讲解是课程的一部分,同时引导同学们对于艺术史中大师级的作品进行模仿、创造性模仿、进而以此为基础进行自我创作。

其他的建构课程还有,“材料与结构…‘现代城市公共空间规划设计…‘公共艺术项目操作与控制”等等。我们认为,所有这些课程,在我院的公共艺术专业中并非单纯为了学生学习某种课程、某种知识而设立,而是为了建构学生的总体知识完整性而设立。通过建构课程的研习,亦培养学生与他人之间的合作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能力,并且培养学生的独立品格。

按照国内高等教育的课程体系传统,课程一般分为两部分,其一是必修课程,其二是选修课程。前面所涉及的都是公共艺术专业的必修课程,与之相呼应的还有选修课程。对于我们的课程体系改革来说,选修课与必修课占有同等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在全方位的知识构成方面,选修课更有着必修课不可替代的作用。每个同学在每个学期都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与需求选择几门选修课,一方面可以完成自己所修的学分,另一方面更可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在选修课当中,有以强调实践为主的课程,如“传统造型工作坊……软性材料工作坊”等等;也有以理论、观念为主的课程,如“中国造型传统研讨…当代艺术发展研讨”等等;亦有涉及到综合知识内容的课程,如“科学与当代艺术……戏剧学与现代艺术”等等。

为了更好地配合教学,公共艺术专业也经常外请专家来做工作坊计划或担任客座教师,同时亦筹划系列活动。比如,2008年初,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策划举办了“汕头大学公共艺术国际论坛暨教育研讨会2008”,论坛与研讨会取得了相当的成功,在公共艺术领域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国内外众多公共艺术大师、专家、学者共聚汕头大学,探讨大家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和未来的期待。汕头大学“公共艺术节”亦同时举行,整个汕头大学优美的校园布满了全校同学、教师的公共艺术作品,展示了大家对于公共艺术的理解与尝试。论坛嘉宾也对于校园中的作品进行点评,并与同学们进行交流。同学们学到了课上学不到的知识,同时更加激发了动力与创造力。学生的作品展示了我们的实力和教学成果,对于我们的改革尝试亦是一个激励,同时也为我们所存在的问题做出一个有效的提示。

对于未来,我们有信心将公共艺术专业建设得更加完善、严谨,向世人展示长江艺术与设计学院的办学特色。

上一篇:英国当代雕塑及其教育 下一篇:汉代铅釉陶及鉴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