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校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时间:2022-07-21 03:39:06

论高校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摘要:构建高校学生工作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能够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实现学生工作育人模式的整体创新,有效激发全体学生自主成才的积极性和青春活力。构建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应创新思路,在围绕人才培养目标确定素质能力指标、搭建实践育人平台、设立具体项目模块、构建体系化的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的制度设计。

关键词:高校;学生工作能力培养体系;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C-(2013)12-0012-05

进入新世纪后,我国高校强化了学生工作的育人功能和服务功能,逐步实现了转型并正在向高水平、体系化的方向发展。虽然在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过程中,学生工作作用明显,创新颇多,但总的说来还缺乏一套完整的体系。因此,研究如何在学生工作中构建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已成为高校学生工作重点关注的课题。构建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不仅需要进行深入的理论研究,还需要结合实际,总结提炼高校学生工作育人机制的成功经验和做法。设计一套内涵丰富、层次合理、脉络清晰、目标指向明确、考评健全的大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具有很强的计划性和实践性。笔者想要研究的重要成果是探索建立“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The Quality and Ability Cultivation System in College Student Administrative Work, 简称QAS)。高校在建立和推广这一体系时,应当制订一个具体的实施计划,这样可以统领和推动全校范围的学生工作创新,在学生工作育人模式的体系化、制度化方面进行有益的尝试。

一、构建高校学生工作

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意义

(一)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育人作为高校的立校之本,永远是高校的首要功能。我国高校的学生工作,包含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学生党团组织建设工作有关的学生管理和服务工作(如就业指导、学生宿舍管理)等,其中许多工作是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的。这些工作在学校里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贯穿于学生教育的各个环节之中,对于提高学生的素质能力能起到一定的引导和促进作用。但是,学生工作存在育人平台不够完整,育人机制缺乏活力,育人体系化程度不高等诸多问题。此外,学生工作还存在把精力和着力点放在教育过程中的管理上,忽视学生的个性发展等问题。许多对高校毕业生的跟踪调查表明,毕业生的素质能力欠缺是用人单位反映比较突出和集中的问题,表现在思想政治与道德水平、人文修养、意志品质、良好的心态、沟通与交流能力、团队合作精神、自我批评、创新能力、实践与动手能力等多方面,其实质就是人的个性的培养。这也提示高校的人才培养工作除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专业能力之外,还要重点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良好的气质、情绪、道德和品质,较强的沟通合作能力、组织活动能力和学习创新能力,充分挖掘、释放他们的个性潜能。这就需要把第二课堂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个过程,充分发挥第二课堂对课堂的促进作用。建立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能够有力地促进学生个性化的全面发展,充分发挥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

(二)实现学生工作育人模式的整体创新

现行的学生工作育人机制的工作体系完整性不足,平台较为零散,缺少层次感和延续性;对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主要依靠机制的约束力和强制性,很少从调动学生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出发;考核评价的制度虽比较健全,但比较单一,造成学生对参与活动的受益认知不明。解决学生工作的育人机制问题,必须进行立足实际、着眼长远的体系化、制度化设计。构建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就能实现学生工作育人模式的整体创新。QAS可以说是一个比较完整的学生工作育人模型,是一个系统化的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体系,推行QAS能够实现全校范围的学生工作创新。QAS的育人理念应是“让每一个学生体验成功”——在学业上取得成功,在个性化全面发展上取得成功。大众化高等教育的主要职责就是以社会和人的双重需求为依据,为社会和人的发展服务。对于学生来说,接受高等教育既希望学好专业知识,为就业做好准备,更希望自己在大学里得到多方面的锻炼,特别是诸多能力的培养。对于社会来说,需要的是体力、智力、情感和伦理等各方面得到全面发展的劳动者。这种全面发展是指个人素质整体提高与和谐发展以及在此基础上突出个性特长的发展。在社会变革当中,一些大学生茫然失措,存在着政治上是非不清、理想信念动摇、成才目标失落、价值取向扭曲、道德素质滑坡、责任意识淡化、协作精神不够、心理素质不佳、竞争能力弱化、创新素质不足等问题。学校结合学生的特点推进QAS,可以针对部分学生素质能力的不足,侧重打造相关素质能力培养平台,充分发挥学生在自身学习、成才道路上的能动性和创造性,为学生的自主学习、人格完善、创新能力培养营造宽松的环境。

(三)有效激发全体学生自主成才的积极性和青春活力

现阶段高校学生工作的育人模式总体上在改进创新中进步、完善,但是存在的不足之处是教育的指向性不强,目标较为抽象,学生对参与活动的受益认知不明。构建学生工作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可以增强教育的指向性,指明学生成才的道路;可以设定具体化的素质能力指标,拓宽学生的视野;可以让施教者与学生都清楚受益的途径,帮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选择性训练。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在活动的实践中,学生能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能体验到智慧的力量和创造的欢乐。这种深刻体验可以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技术的兴趣、创新的激情和坚持到底的顽强意志。学校要充分挖掘不同学生的兴趣、特长,为学生提供开放的、最大可能的发展空间,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文化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科技创新活动,使学生在自主策划、自主学习、自主探究中逐步培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构建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就能更有效地激发全体学生自主成才的积极性、潜能和青春活力。学校实施QAS,可以根据培养目标的要求,基于人才素质能力评价模型,对传统的评优评奖机制进行优化调整,鼓励学生积极提升素质能力,形成与学生成长挂钩并能激发学生主动性的培养机制。学校不仅要让学习优秀的“三好学生”脱颖而出,更要让各个方面有特色、肯努力、够优秀的学生都有机会受到表彰。致力于培育一批批富有个性特点又全面发展的人才。同时,通过QAS的实施,要努力打造一个个学习创新和社团活动杰出的团队,让学生中的优秀人才不断涌现。

二、围绕人才培养目标,

确定若干素质能力指标

构建大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出发点是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虽然不同层次的高校,人才培养目标的设定明显不同,但从学生工作方面培养学生素质能力的路径,还是大同小异,因为对人才培养目标的考量必须遵循人的成长规律和教育规律。在学生基本素质培养的目标设定上,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院校是有共性的,都可以定位于培养高素质的公民。从发展心理学的角度看,大学阶段是人生的青年时期,是一个人的人格品质、思想认识、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形成、成熟和定型的关键时期。高等教育是学生从学校人转变为社会人的重要桥梁,其规律就是要通过一套行之有效的育人手段培养学生成为合格的公民,促进其成为高素质公民。这是高校学生工作的任务,是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和共同愿景。在学生职业能力培养的目标设定上,本科院校与高职高专明显不同。本科院校主要是培养研究性或应用型创新人才——未来的开拓者,高职高专主要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所以,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目标应该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公民和未来的开拓者;而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则是把学生培养成为高素质公民和高技能工作者。

培养学生的素质能力需要有具体化、可操作性的方法和途径,首先要有具体化的目标指向。因此,构建高校学生工作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可以先从设立素质能力指标做起。素质能力指标就是指向性的具体化目标。若干个素质能力指标组成一个素质能力指标群。经过充分的调研和论证,设立的素质能力指标群应具有三个特性:(1)高度概括性。内涵准确,各指标有内在联系,而且总体上周延。(2)直接简明性。指标的表达简单、清晰,可以分类。(3)相对精当性。既符合社会和国家对人才的要求,又精炼、恰当。

下面,笔者根据QAS的要求,提炼概括了达到培养目标所应具备的15项素质能力指标,并将这个素质能力指标群分为3类,分别为基础素质类、核心能力类、个性拓展类。

(一)基础素质类素质能力指标的内涵

基础素质类是指向学生思想品格和文明养成方面的指标,包含理想信念、责任意识、诚信品格、文明礼仪、法律素养等五个素质能力指标。

理想信念——决定个体的政治方向,人生发展的内在动力。

责任意识——存在于每一个社会角色,是一种自觉的担当,也是个人执行力的品质体现。

诚信品格——维系人类社会的最高道德规范,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核。

文明礼仪——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交往能力的外在表现,反映个体的文化修养和生活习惯。

法律素养——认识和运用法律的能力,同时也显示自律和操守。

基础素质类素质能力指标是每个学生都必须具备的,涵盖了政治、思想、道德、为人、处事和文明行为。

(二)核心能力类素质能力指标的内涵

核心能力类是指向学生职业核心能力培养方面的指标,包含学习能力、专门技能、表达水平、合作能力、创新精神等5个素质能力指标。

学习能力——个体成长进步的必要条件,提高工作绩效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专门技能——经专业教育和培训形成的职业能力,个人的安身立命之本。

表达水平——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也包含外语运用的能力、接受信息的能力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合作能力——与他人配合、协作的能力,包括团队精神和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

创新精神——提出新方法、新观点的思维能力和进行发明创造、改革、革新的意志、信心、勇气和智慧。

核心能力类素质能力指标涵盖了职业核心能力和职业能力中最重要的因素:学习、技能、表达、合作和创新。

(三)个性拓展类素质能力指标的内涵

个性拓展类是指向学生个性化素质能力拓展方面的指标,包含人文修养、管理才能、包容气度、体艺素质、创业实践等五个素质能力指标。

人文修养——汲取优秀的文化形成的人文素质,包含人文知识、人文精神和人文方法。

管理才能——领导力和管理能力,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的能力以及执行力和亲和力。

包容气度——具有宽广的胸怀、开阔的视野,有包容精神兼收并蓄。

体艺素质——有体育、文艺方面的爱好、兴趣或特长,积极锻炼身体,有健全的体魄。

创业实践——有参与创业活动的兴趣和勇气,不怕挫折,有战胜困难的信心。

QAS里设定的15项素质能力指标实际上构成了一个人才素质能力评价体系,这些指标组成的指标群分类清晰,覆盖面广,为大学生指明了成长成才的方向。

三、紧扣素质能力指标群,搭建实践育人平台

学生素质能力的形成和发展需要通过一系列培养平台来实现,不仅要依靠教学工作的第一课堂,还要依靠学生工作实践育人的第二课堂。素质能力指标的实现需要通过搭建学生工作实践育人的平台来完成。搭建实践育人平台的基本方法是,以德育、智育、体育、美育为主要内容,以高校现阶段开展的主要学生教育活动为基础,以常规学生工作和第二课堂的活动为依据,通过梳理、优化、归整、分类,建立若干个育人平台。建立QAS需要紧扣15项素质能力指标,统筹规划协调相关工作,搭建德、智、体、美等多样化活动的12个培养平台并明确各个培养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思政教育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宣传部、社科部、学工部、团委、学生会;党团组织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组织部、学工部、团委;学干培训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学工部、团委;社会实践活动平台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教务处、团委、学生会、社科部、学工处;学风建设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学生会;科技创新活动的平台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科技处、教务处、学工处、团委、学生会;职业规划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招就处、团委;文化修身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教务处、学工处、图书馆、团委、学生会;体格锻炼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体育部、学工处、团委、学生会;心理健康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学工处、团委、学生会;社团组织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团委、学生会;创业探索活动平台的责任部门和相关组织是学工处、招就处、团委、学生会。

四、通过实践育人平台,建立具体项目模块

学生工作实践育人平台还需要通过具体化、模块化的项目来支撑,项目模块由具体的学生自主选择的开放性的活动构成。构建高校学生工作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要以丰富多彩的项目模块为落脚点,才能使之具有可操作性和完整性。因此,每个培养平台需要设置一组项目模块。这些项目模块具有开放性,可以与时俱进适当调整。在构建QAS过程中,笔者根据高校学生工作的实践,在每个培养平台设计了一组项目模块。这样,就在12个培养平台上设计了38个项目模块,详见图1。

按照如此思路构建的QAS,就形成了一个“素质指标—培养平台—项目模块”三层结构的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这一体系也可以看成是高校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一个模型。

五、在高校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

基础上,进行规范化的制度设计

学生工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形成后,需要对培养体系的实施和操作做出相关的规定和说明,同时还要进行体制机制规范化的设计。

(一)详细解读培养体系的内在联系

学生素质能力的培养是系统工程,其中,培养目标和可考量的素质能力指标是导向,各个方面的活动平台是组织架构,项目模块是训练单元,育人平台和项目模块共同构成培养载体。学校有关职能部门和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的责任就在于指引学生在参加项目训练中实现素质能力的提升。我们所建立的QAS具有“素质指标—培养平台—项目模块”三层结构。那就要明确三层结构之间的对应关系:即一项素质能力可以通过培养平台由一个或多个项目模块来实施,一个培养平台下的项目模块可以培养一项或多项能力素质。各院系可以根据学生工作的实际需求,进行自主选择,有所为有所不为,既全面展开,又突出重点,形成各具特色的院系培养路径。在宣讲推广方面,学校制订了宣讲计划,一方面对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推行计划的实施背景、长远考虑、平台搭建、激励机制等进行总体解读,另一方面由各院系根据实际,围绕能力素质指标和培养平台及有关项目有选择地重点宣讲,打造品牌。

(二)落实组织保障,实现全员育人

学校要加强对学生素质能力培养工作的领导,必须建立强有力的组织机构落实和推进工作。开始运作这一系统工程时,学校需要制订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计划,成立组织实施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领导担任组长,统一协调培养平台的打造和重点项目的落实。各院系也应当成立由党政主要领导担任小组长的院系实施小组;由职能部门、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组成计划实施考评工作小组。要建设一支思想作风过硬、充满活力的学工干部和辅导员队伍,使之成为实施和运作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骨干力量。学校领导、各职能部门、专任教师、管理人员等都要为学生素质能力培养体系的实施提供支持,实现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三)完善考评机制,强化激励措施

完整的素质能力培养体系需要合理健全的考评制度作为重要支撑。制订激励措施和考核办法需要面向组织实施计划的院系、职能部门,以及参与计划的学生设定详细的考核程序。在建立QAS过程中,应制订一系列与QAS相配套的考评制度,如在学生素质能力考评方面的《学生素质综合考核办法》;在促进科技文化活动、社团活动、加强创业教育活动等方面,也应制订相关政策和管理办法。实施素质能力培养方案,学校要辟出专项经费,支持各项富有特色、成效显著的教育实践活动;还要建立专题网站,组织各项活动的专题报道,加强信息沟通和交流。总之,要采取切实措施,把学生素质能力培养的系统工程建设好,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单魁贤,杨轶囡.论适应素质教育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的构建[J].高等农业教育,2006(2).

[2]杨定全.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学生能力素质培养体系研究[J].高等函数学院:(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1).

[3]梁雪.试论构建适应素质教育的高校学生工作体系[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8(6).

[4]徐涌金,张明纲.大学生综合素质培养体系的构建思路[J].思想政治研究,2009(4).

上一篇:二分类变量logistic回归模型下职业农民培育意... 下一篇:关于教学创新性实验实践项目建设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