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构建有效语文课堂

时间:2022-07-21 03:11:21

删繁就简,构建有效语文课堂

语文学习是不断的积累、体验和感悟的过程,更多地需要学生在听、说、读、写中不断提高的过程。新课标为语文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生机,但一些教学模式在实施中显得有些牵绊,过于繁琐,反而将学生带入思维的泥潭。其实,语文教学更需要一些简约。

一、简约导入,直击目标

在新课改的春风下,语文教学提倡要突出学生的主体性,课堂教学中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多则需要借助情境来完成。于是,在教学中,情境的创设就备受教师关注。在情境创设中,一些教师忽视了情境是对学生的引导作用,一味地追求情境在激发兴趣方面的作用,不是多媒体就是故事,不是活动就是话题,学生玩得不亦乐乎,而实际效果却不佳。简约地引导,就是要以学习目标为出发点,紧扣目标,通过情境创设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用问题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快速地进入到学习过程中。因此,在教学中,导入就应该多思考学习目标,尽量做到精简。

如教学《燕子》一文,引导学生体会燕子的可爱以及作者细致观察、生动描写的方法是该课的教学重点。而要理解这一重点,就必须让学生对春天和燕子有具体的形象感知。为此,在教学中,教师以“我知道的春天”为话题,引导学生展示自己收集的有关春天和燕子的图片并用优美词句描述出来。学生介绍后,教师过渡:从同学们介绍的鸟语花香、潺潺流水中,我们感受到春天已经来临了;特别是小燕子,更是给早春的山光水色增添了生气,把春光点缀得更加美丽。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课文《燕子》。(出示课题,齐读)接着提出问题:“你喜欢燕子吗?为什么?”让学生初读课文。

通过课前对图片的收集、课堂中的话题表达,春天和燕子在学生心中有了具体可感知的形象,再引入问题引导学生初步感知文章,这样的导入简约而不占据课堂教学时间,学生兴趣高涨,参与度更高,学习积极性更强。

二、简约引导,有效探究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是重点。在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来引导学生多说、多思,构建起知识图式。在师生互动中,问题引导是关键。在新课改下,导学案在语文教学中逐渐被广泛运用。一些教师在运用导学案的过程中,因问题过多,学生把握不住重点,讨论、交流效果不佳。问题引导,是要根据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提出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去理解文章的内涵,形成对知识的构建。

如,在对《白杨树》的教学中,引导理解爸爸的几次神情的变化,从“树”及“人”是重点。教学中,教师先以问题“白杨树有什么特点”为引导,学生在初读的基础上,围绕“白杨树从来就这么直。哪儿需要它……也不动摇”(白杨树的主要特点。学生在交流中会概括白杨树的直、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生命力强)“爸爸只是向孩子们……自己的心”(爸爸表白什么?教师要适时引导)“爸爸一手搂着一个孩子……成长起来”(引导学生抓住“沉思”来讨论,沉思些什么?又为什么笑了,笑的是什么)“他们只知道……还要坐几天汽车”等句子进行探究。然后,组织学生进行展示,教师总结。这就抓住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其实,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以目标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而问题不能太多。在讨论的过程中,要引导学生紧紧围绕课文内容进行阐述,这样才能更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三、简约任务,提升技能

学以致用是语文教学的根本出发点。在语文教学中,学生通过课堂学习后获得了一定的知识构建,接下来教师就需围绕教学内容和目标,以任务驱动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获得技能的培养。当然,在任务设计过程中,教师不能太过于追求学生的全面发展,而要围绕教学的重点,循序渐进,这样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通过对被捕前到被捕后的回忆,展示了革命先烈忠于革命事业的伟大精神和面对敌人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表达了作者对父亲的敬仰与深切的怀念。教学后,以“收集战争故事和战争英雄”为任务,引导学生在活动中感受革命先辈的高贵品质就是不错的方法。又如,在《走向生活》的教学后,以“我是小记者”的活动来进行,让学生采访不同的教师、同学、家长。这样,在采访活动中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再如,《将相和》的学习后,以历史故事或成语故事为任务,安排学生在课后收集相关的成语故事、典故等,并讲给小组同学听,这不仅有利于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促进学生表达能力发展,还可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此外,如写读后感、写读书笔记等也是较好的办法。教学中,教师还要根据具体的教学需要而进行设计。

简约的任务,并不是要让学生在一堂课中去获得全面的发展,而是要以任务为载体,在对学生某一技能的培养的基础上,不断引导学生发展,这样才能逐渐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简约出高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仅仅围绕学生发展这一目标,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形成知识的构建,在任务中去应用,从而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

(责编 韦 雄)

上一篇:要给予学生“正能量” 下一篇: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