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好“掘”文

时间:2022-10-27 04:19:02

我们也许都遇到过这样的状况:教师为了解决学生对文本作肤浅理解的问题,殚精竭虑地层层设疑,步步提问,终于将所需要的“深刻”挖出来了――但坐在教室后面的听课者明白,这在很大程度上只是教者的一厢情愿,个别学生表达语词上的“深刻”与学生真正意义上的文本理解之间是有着巨大差别的。想实现让学生深刻理解文本的目标,最基本的途径就是删繁就简,用更精当有趣的活动引导学生深掘文本,收获养分。

现以所执教的《呼兰河传(节选)》为例,来对阅读教学的简化与深入作一点探讨。

一、导入环节

师:今天,我们要向大家推荐一本书――《呼兰河传》(出示小说原本)。这本小说的作者是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萧红,这部小说以其突出的特点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为时间关系,今天我们无法读整本小说,只能以一斑窥全豹,通过教材中的节选文段,来领略这部小说的风采。

【思考】导入环节主要起交代、激趣、衔接、铺垫等作用,达到目的即可,过于繁复花哨的安排往往会占据过多时间,影响学生深入阅读。这个导入环节实现了三重目标:一是交代这一课的目的――推介一本书;二是激发参与兴趣――通过交代作者及作品的影响来实现;三是交代实现目标的手段――研读节选的热荨<蚪嗟牡既敕绞剑耗时短,目标明,为孩子充分阅读文本留下空间。

二、初读,感知内容和写法

师:请自由读文,将你最深刻的感受用一词语(或短语)写到黑板上来。

(学生写了热闹、快乐、无拘无束、爱意浓浓、天真烂漫等词。)

师:短短一段文字,怎么会让我们产生如此清晰的感受呢?请再研讨课文,一探究竟。

(在教师点拨下,学生从作品紧扣生活的选材、生动形象的描写、丰富灵动的想象、自然质朴的语言等方面作了阐述。)

【思考】对于九年级的学生来说,教材的节选文段在理解上不存在问题,那么,把学生的关注点从内容感知迅速引向写法探究,是对文本的初步挖掘。这个活动的设计,将诸多值得研究的话题用一个问题进行统领:“短短一段文字,怎么会让我们产生如此清晰的感受呢?”将文本完整地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更文阔的时空自由选择,自由思考,感受文字带来的愉悦感受。当我们删去那些琐碎的提问,通过一两个主干问题推动学生活动的开展的时候,我们就可能真的让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体,并让学生在文本里走得更远。

三、再读,体会主题和情感

师:我们初读文本,感受到的都是快乐与美好。但是,有人却有不同的看法。著名作家茅盾在《呼兰河传》序言中说:“《呼兰河传》给我看萧红的童年是寂寞的。”又说:“萧红写《呼兰河传》的时候,心境是寂寞的。”茅盾的这两句话中都用了这样一个词语:寂寞。怎么会这样呢?请大家再读选文,看看能否理解茅盾的看法。你们如果需要,可以小组内讨论;如果需要我提供什么帮助,请提出。

生:我希望了解一下萧红的生活经历,以及她写这部小说时的背景,但身边没有可用的资料。

师:我可以提供。(将准备好的资料发放给学生)

(经过深入研读和热烈讨论,学生开始发言,主要观点是这几个方面:从选段来看,“我”童年的玩伴就是比“我”大60多岁的祖父,没看到任何同龄的同伴,因此,“我”的童年实质上是寂寞的;童年的“我”,将花草虫鸟都当作说话玩耍的对象,可见“我”的生活是枯燥乏味的;从萧红的生活经历来看,她的命运是不幸的,回忆童年表面的热闹快乐的时光,正体现了她写作时的寂寞痛苦;……)

【思考】引导学生由表及里,体会文字表面之下隐藏的真正含义,是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没有细致入微的研读体悟,学生的理解很容易停留于选文带给自己的表面印象。这个活动借助茅盾在小说序言中突兀的说法,引发学生的好奇,激起学生探究的欲望,才有了学生全新的解读,深刻的感悟。当我们将这个极富挑战性和趣味性的问题肢解为一些琐碎的提问时,我们恐怕很难让孩子获得这样丰富的体验。这个环节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做法是,并不直接将作者的背景资料给学生,而是在学生自己觉得需要的时候才提供,这是孔子“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思想的体现,对于学生自主自觉地深入“掘”文会产生更大助力。

四、三读,辨析体裁和特色

师:有文艺评论家说,萧红的《呼兰河传》不是一部小说,至少不像一部小说。请大家结合小说的基本特征,结合自己读过的如《故乡》《我的叔叔于勒》等其他小说,来看看这位评论家说的有没有道理,再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从选文淡化人物形象、弱化故事情节、语言也更散文化等方面来探究并得出结论:这部小说与众不同。)

师:那么我们怎样看待这一文学现象呢?茅盾认为:“要点不在《呼兰河传》不像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小说,而在于它这‘不像’之外,还有些别的东西――一些比‘像’一部小说更为诱人的东西:它是一篇叙事诗,一幅多彩的风土画,一串凄婉的歌谣。”同学们,我希望你们能读一读这本书,完整地感受它的与众不同。

【思考】由思想情感的探究到作品特色的研究,是对文本解读的进一步深化,是引导学生以文艺评论家的视角进行的阅读尝试。延续前面的做法:用他人的观点为引,让学生进行自由的探讨,得出属于自己的结论。这一活动设计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体会所推介的这部小说的独特个性,更在于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小说这种文学体裁的特点,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视野。

近年来,“简约”“简单”等语文教学观点屡见诸报刊,这种价值追求,正逐渐成人们的共识。的确,我们的语文教学经历过繁琐,生生地把语文弄成飘忽不定、不可捉摸的东西,让学生见之生敬,望之生畏,更糟糕的是,过于繁杂的设问,严重影响了学生独立深入地阅读和思考,制约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笔者这则教学课例较生动地体现了语文教学的一个“简”字。全课由有3个主活动连缀而成,从内容写法到思想情感再到作品特色,探究循序渐进,思考逐步深入。没有成串的问题干扰学生的自主阅读,没有复杂的动作让学生疲于应付,将时间还给学生,将自由还给学生。学生在这样的课堂情境中,能够真正“掘”文,也与文学贴得更紧些。

[作者通联:江苏如皋市白蒲镇初级中学]

上一篇:创新创业与插花艺术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初探 下一篇:略谈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