删繁就简 扎实训练

时间:2022-08-11 08:19:19

删繁就简 扎实训练

【摘 要】语文阅读教学中如何重视语言运用,追求课堂教学的简单有效?深圳名师赵志祥老师六年级阅读课《狼和鹿》时的做法给我们启发:老师们要删繁就简,找到语言训练点,安排扎实的课堂训练,做到基础字词当堂抄默、配套联系课中选做、背诵积累留足时间、感悟理解及时批注。

【关键词】语言训练 教学策略

当前,老师们意识到了语言训练的重要性,但语文教学重感悟,轻训练的现象还是比较严重的。老师们一是怕语言的积累和训练会花费宝贵的课堂时间,影响教学进度,二是找不到很好的训练点,怕生硬的语言训练影响教学的流畅性,使教学显得凌乱。于是阅读课还是以读讲为主,把生字词语的抄写、课文的背诵等一些必要的课堂练习安排到课后,占据了学生大量的课余时间。

阅读教学中如何抓住重点,安排训练?让我们先来看看深圳名师赵志祥老师在教学六年级阅读课《狼和鹿》时的做法:

环节1:打开作业纸,完成词语填空,(出示文中12个词语)建议不会可以看书,也可以看课代表或大屏幕。

反思:简单的抄写生字词语就是最有效的语言学习积累,我们平时的初读环节往往只走到读准字音,理解字义这一步,而把很重要的记忆掌握字形留到课后作业中。其实,读完生字词后马上写一遍效果真的很好。更值得我们学习的是赵老师没有统一要求,而是给了学生一个梯度,会自己写的就自己写,写不出的看书或屏幕抄,这样一来,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了提高,这一招看似简单却使训练人性化,很有实效。

环节2:(出示狼的图片)文中有一个词语形容它们,你一定知道。还知道哪些形容狼的词?大屏幕出示读一读,积累下来。

反思:语文是一门积累的学科,没有积累,一切语文活动都无从下手,也毫无意义。赵老师引导学生积累形容狼的词分了三个层次,一是找出课文中的一个词语,第二是调动学生的知识经验说说相关词语,第三是出示老师整理的词语诵读,达到补充语言、规范语言、积累语言的目的。

环节3:学到这里,让我们还狼第二个公道,出示填空,补充关联词“尽管……却……”;“如果……就……”;“既……也……”说一说。

反思:关联词的正确运用是高年级考试中的常规题目,如果不联系这堂课的教学内容,学生会觉得老师出的填空题有一定难度,可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来进行这样的训练,就不是胡乱猜测,而是补充得有理有据。

这些实实在在的语言训练不就是学生必须要掌握,考试要考的内容吗?而在我们的课堂上,特别是公开课上,害怕这种训练浪费了宝贵的讲解感悟时间,冲淡了课堂的氛围,于是把这些必要的语言训练留到了课后,这是多么愚蠢的做法啊。既然一定要做,为何不在课上解决?

基于以上启发和思考,笔者在课堂教学实践中也进行了相关的探索,实践证明以下教学策略效果不错:

策略一:基础字词当堂抄默

在高年级的语文课上,这个训练可以安排在第一课时检查预习时,也可以安排在初读课文认读生词后或第二课时复习检查环节,可以是工工整整抄写一遍,或是当堂听写,或是限时记忆后马上默写。其中不可忽略的环节是自我校对并且订正。不要害怕学生偷看,允许学生写完后看书,这时的看就是强化记忆,比不动脑子的机械抄写效果好得多。老师关注的重点是哪个词语错误率高,哪些学生错误较多,以便在接下来的教学中随时巩固和辅导。

策略二:配套练习课中选做

老师们总是觉得下发的两本语文配套练习册做起来很花时间。那就尝试一下化整为零的做法吧。我们不妨在课前、课中、课后每次勾出几题,一分三来完成。一些与基础的字词或课文整体感知、段落划分有关的题目作为预习作业布置学生课前做或作为第二课时一开始的复习巩固;理解感悟性质的题目结合课文内容的讲解当堂思考完成,一些课文语言的积累或拓展放到课后进行巩固。有的题目还可以留到复习时再进行练习。这样一篇课文教完,配套的练习册也基本做完了,既减轻了学生的课业负担,又充分发挥了配套练习的作用。

策略三:背诵积累留足时间

“背诵是积累知识、丰富语言材料的好方法”。 在教学要求背诵的课文段落时,要给学生留足时间练习背书。课堂上老师可以做一些背书方法的指导,如提纲式、填空式背诵,同时要注意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可采用师生或男女生问答式、开火车式的背诵,也可以采取限时背诵的形式,达到快速记忆的目的。

策略四:感悟理解随时批注

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批注,给学生提供动脑、动手、动口的空间,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引导他们自己去积极思考探索。在高年级的语文课堂上,我们要多实施“批注式”阅读,这种让学生动起笔墨来的阅读不仅能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而且也能使学生的习作表达能力得到充分的训练。批注的方法有很多,如最基本的字词注释、关键词句做标记、写下阅读感悟、联系自身实际发表看法等。随时批注不仅是一种阅读习惯,也是一种阅读能力,能使学生静心读书,有思想地读书。

上一篇:创新课堂教学理念 构建语文高效课堂 下一篇:论中学生心理发展现状及其健康教育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