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为本 构建有效课堂

时间:2022-07-20 06:58:28

以生为本 构建有效课堂

摘要: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突破该部分教学的重难点“比例尺的意义”,确定了“以生为本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设想: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学生画图。

环节二、分析教材,理解概念,利用资源探究知识。

环节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求比例尺的方法。

环节四、适当外延,深化概念,数值和线段比例尺互化

环节五、巩固拓展,应用概念,缩小与扩大比例尺对比

关键词:新课程;有效课堂;比例尺;教学

《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到:“教师教学应该一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的机会。通过有效的措施,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自主探索,鼓励学生合作交流,使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得到必要的数学思维训练,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我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为突破该部分教学的重难点“比例尺的意义”,确定了“以生为本,构建有效课堂”的教学设想:

环节一、创设情境,提供素材

1、谈话:观察情景图,你了解到什么信息?(课件出示教练利用球场平面图指挥比赛的场景。)

2、学生观察,发现研究战术确实需要一个足球场的平面图。

追问:生活中的足球场是一个长95米、宽60米的长方形,这么大的一个长方形怎样才能把它画在纸上呢?

3、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画图,并小组交流。教师巡视。

活动建议:①个人独立画出平面图,不能走样。

⑵完成后小组交流,说说是怎样画的?

设计意图: 以足球为话题,选择学生身边的生活 ,学生看着高兴,学的愉快,充分调动学习的积极性。

环节二、分析教材,理解概念

1、交流画法,提供数据

⑴引导学生评价画的像不像。

⑵谈话:同样的长方形,为什么有的画得像,有的画得不像呢?

学生讲述画法,教师记录数据。

预设一:长9.5厘米,宽6厘米

预设二:长19厘米,宽12厘米

预设三:随意画

⑶相机出示“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

设计意图:把握资源的生成,利用学生知识的冲突,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

2、利用数据,探究关系

⑴谈话:图上距离和实际距离有没有关系?你们能不能利用这些数据找找像与不像的原因?

小组合作,自主发现。

⑵汇报交流

学生可能会说画得像的图形是因为把长和宽都缩小了相同的倍数。

引导学生通过计算说明是怎么发现的。

⑶发现图上距离与实际距离的关系

通过计算:学生可能会发现第一幅图上的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教师引导:那图上距离是实际距离的多少?

还可以怎样表示他们之间的关系?

3、小结:真想你们发现的那样,只要把长和宽按照一个统一的比来缩小,画出的图形就不会走样了。

4、提问:第三幅图不像的原因你们明白了吗? 学生谈原因。

设计意图: 学生在花足球场平面图的交流互动中,体验比例尺的产生过程,理解比例尺产生的必要性。同时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对比例尺有了多方位的理解,有利于后期总结和概括比例尺的意义。

环节三、借助素材,总结概念

1、认识比例尺

谈话:数学上,这个统一的比我们叫比例尺。强化什么是比例尺、比例尺是哪两个量的比。

教学比例尺的分数形式

引导学生结合比例尺的意义说明“1:1000”表示的意思。

2、自探第二幅图的比例尺

3、小结:①求比例尺的方法: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比例尺

②注意事宜: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单位要统一。

设计意图:理解比例尺的意义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他直接决定这学生是否会求一幅比例尺。通过针对性的练习,对图上距离、实际距离和比例尺三者之间的关系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和理解。

环节四、适当外延,深化概念

1、说说生活中用的比例尺

2、认识比值比例尺

①明确1:100、1:4500000、1:22000000的意义。

②引导学生发现三个比例尺的特点:前项都是1。

③强调:为了计算方便,通常情况下,我们会把比例尺写成前项为1的比。

3、认识线段比例尺(课件出示平面图)

谈话:这幅平面图中有比例尺吗?在哪里?它表示什么意思吗?

4、数值比例尺与线段比例尺的联系

引导学生讨论它们两者之间怎么转化? 学生交流想法。

设计意图:比例尺的知识有较轻的实际应用价值,它可为学生架起一道数学学习和现实生活之间的桥梁。为了使他们充分感受到数学的现实意义,必须让学生认识和理解不同类型的比例尺,并进行两者之间的互化,从而进一步激发学习兴趣,为今后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环节五、巩固拓展,应用概念

1、填一填

2、解决问题(课件出示篮球名将梅西图片)

①梅西身高1.70米,海报上梅西的身高34厘米,求这张海报的比例尺。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

②球迷为梅西制作了一幅大型广告画,华中梅西身高3.40米。

学生口答比例尺是多少。

引发争论:到底是1:2,还是2:1,为什么?

学生可能发现:一个比例尺前项1,一个比例尺后项1;

一个比例尺将图片放大,一个比例尺将图片缩小。

教师将收集的放大比例尺的资料展示,学生了解积累。

设计意图:习题的设计选择与足球密切相关的素材,练习设计从易到难,引导学生充分应用概念解决问题,照顾了绝大数学生不同的能力水平。学生在应用概念、解释现象、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加深了对比例尺的理解。

课后反思:

一、增强活动体验,落实课标理念

数学活动的意义在于让学生主体通过亲身经历数学活动过程,能够获得感性认识、情感体验以及数学意识、数学能力和数学素养。本节课我让学生根据要求“看谁画得像,不走样。”按照自己独立想法画平面图,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然后小组交流,从中找出有代表性不同图形,及时把握生成的资源,利用知识的冲突,展开讨论研究,激起探究的欲望,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

在探究中,学生已经通过观察直接判断出画的平面图像不像,我便顺势利导引导学生“能不能用数学的方法来研究像不像的原因呢”。有意引导学生用数学眼光、从数学角度、用数学的方法观察分析,解决周围生活中的问题。学生根据所画数据通过观察发现长和宽都缩小了相同的倍数;又通过计算发现前两幅图长和宽实际距离是图上距离的1000倍、500倍。经过体验学生明白像不像要有统一的比来缩小,从而理解比例尺产生的过程及必要性。

教学中还注重学生学法的指导。在学生画图时,让学生说出利用化简比来画,运用知识的迁移;在线段比例尺和数值比例尺互化时,渗透转化思想;在应用概念解决问题时,我利用一组对比练习,引生比较放大比例尺和缩小比例尺的不同之处。这些做法无处不在向学生潜移默化地渗透着数学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在练习设计上,我注重了层次性、开放性、发展性,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要,人人都能从中有各自的收获,尽显潜能。先是基本练习,看图求比例尺。再根据数值比例尺和线段比例尺互化填空。最后设计一组对比的缩小和放大求比例尺练习题。

二、密切联系生活,培养学生应用意识

课标提出素材的选用应贴近学生现实,注意从学生生活经验与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把教学内容与生活实际有机的结合,突出体现问题情境的选择既源于教材,又紧扣生活,充分体现出数学来源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的教学理念。开始情景图从学生熟悉的足球场入手来探究比例尺的意义。接着我让学生找生活中的比例尺,极大调动学生参与的热情,如地图、房屋设计等。研究线段比例尺利用学校篮球场平面图,是学生觉得更加亲切,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是学生感受数学就在身边,领悟数学的价值,感受数学学习的乐趣。

在最后拓展延伸时,我把学生的视野又拉到现实生活中,将“梅西”本人运用比例尺的知识,做成海报和大型广告牌。是学生感受到数学应用价值。接着播放收集到的有关精密零件图纸等一些资料,让学生读读,了解他们在实际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意识。

参考文献:

【1】余文森.课堂是教师指导与学生自主的统一.中国教育报,2012-12-13(8).

【2】颜乙红.构建有效课堂的几点思考.小学数学教育,2013(5).

【3】黄少红.把握动态生成,构建有效课堂.小学数学教育,2013(5).

上一篇:新课标理念下高中物理创新教学模式探讨 下一篇:识字课堂的有效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