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软件出口产业分析

时间:2022-07-20 05:08:52

我国软件出口产业分析

实现建设我国新型国家发展战略,要把信息产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先导产业,作为信息产业核心的软件产业被列为重中之重。软件产业正在成为我国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

一、我国软件产业出口现状

1、我国软件行业规模。根据《中国电子报》,截至2005年9月全国共认定软件企业12458家。1999年全国超亿元的软件企业仅38家,2004年则超过200家。1999年全国仅1家软件企业通过CMM2级评估,到2004年底通过CMM2级以上评估的软件企业已超过100家。其中,CMM5级认证的企业共有6家。2003年国家认定了172家国家规划布局内的重点软件企业,2004年动态调整为164家。截至2005年9月底,全国共有1713家企业获得系统集成商资质认定,其中1级资质71家,2级资质315家,3级资质876家,4级资质451家。可见,我国软件行业已初具规模,该行业正处于高速度发展的阶段。

2、2001年~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总额。(图1)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软件产业总额增长越来越快,这期间的平均增长率是36.6%,远远高于国内其他产业的发展速度。

3、2001年~2005年我国软件出口总额。(图2)从2001年到2005年我国软件出口总额有了明显的提高,这期间的平均增长率达到55.6%。软件出口额占产业总额的比例每年都在10%左右浮动。其中,2004年对日软件出口总额达到大约139亿元,占出口总额的60%。日本成为我国软件的最大进口国。(图3)

二、我国软件出口产业发展优势

(一)稳定的政治环境和完善的基础设施。毋庸置疑,我国稳定的政治环境是外方选择中国企业作为合作伙伴的主要原因。我国软件出口集中于东部沿海城市和北京,这里的基础设施完善,人才丰富,又有多家外资企业进入,具有良好的经济和社会基础。

(二)我国政府出台优惠政策支持软件外包和信息服务出口。我国大力发展软件及信息服务业,中央政府和各地方政府出台各种优惠措施支持产业发展。辽宁设立了电子信息产业制造业专项扶持资金,大连设立了东北振兴专项资金,并将电子信息作为五大重点支持产业之一。

(三)软件园和软件出口基地使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形成较高的产业集中度。目前,我国已经形成11个国家软件产业基地,29个国家火炬计划软件产业基地和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大量软件外包企业集中于此,产生了集聚效应。

三、我国软件产业出口中存在的不足

我国软件产业基础薄弱。我国软件产业规模与印度相当,但出口规模只有印度的1/10;出口市场单一,主要集中在日本,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自主品牌和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产品。

(一)市场结构单一。我国软件产品出口市场结构不合理,其中日本是我国的主要出口市场,占总出口额的60%,欧美占16%,东南亚占15%,其他国家占9%。从这组数据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软件出口企业严重依赖于日本市场,而对欧美等其他市场开发不足。日本作为一个单一国家对软件产品的需求毕竟有限,所以将日本作为目标市场,我国软件产业的发展必将受到限制。与我国不同,印度以欧美市场为主,市场潜力巨大,为软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二)产品开发程度不深。软件开发一般要经过以下几个步骤:需求分析概要设计详细设计编码单体测试结合测试综合测试系统试运行正式投入使用维护等。以对日软件开发为例:对日软件开发模式,一般是由日本软件公司承接订单后,为了减少成本以及增大利润,将项目的一部分向我国等国外的合作企业进行再次发单,完成开发任务。由于语言和地理的距离等原因,一般我国的对日软件企业在详细设计书的基础上,完成编码和单体测试工作后,交给日方。然后,由日方做结合测试等以下的工作。从中可以看出,中方在整个软件开发工作中只完成几个中间步骤,集中于整个产业链的低端。

(三)人才流动率高,高端人才缺乏。软件产业的人员流动性较高,很多企业往往为别人做嫁衣,经常出现职员跳槽的现象。以北京为例,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企业人才平均流动率达18.28%;大连的平均流动率也达到了15%左右。流动率高的原因主要与企业不注重员工培训、业务来源不稳定、报酬机制不够合理等因素有关。这与企业和职员签订的合同年限较短(一般为三年),各个企业对高级人才争夺激烈也有很大的关系。由于该行业发展迅速,人才供不应求。虽然各个高校纷纷设立与软件开发有关的专业,各种培训学校也层出不穷,但是中高级人才仍然处于短缺的状态。软件开发人才的需求,在企业内分为三个层次:最高层次是软件架构师,要求精通外语,在IT领域工作8年以上;中层是项目经理PM和SE,要求精通外语,IT领域工作3年以上,1年以上项目管理经验;基层人才主要是PG,要求基本掌握外语,1年以上IT经验。一般这3个层次的比例认为1:2:7。目前,在我国的软件开发企业中高级人才所占比例仅为10%,大大低于30%的标准要求,远远不能满足企业需求。

四、大力发展软件出口产业

发展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对我国具有重大意义。有利于推动我国软件产业自主创新,带动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有利于优化国民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一)宏观调控,政策支持。商务部应继续加强对现有的6个国家软件出口基地的服务与管理。除此之外,还应该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完善政策环境。尽快出台《关于支持和鼓励软件和信息服务出口的指导意见》,规范软件出口的管理和统计办法。

2、积极推进自主创新。推动企业树立品牌意识,着眼于开发自主品牌软件;建立软件技术标准体系,参与国际标准和国际标准的制定;采取有力措施加大对软件和知识产权的保护监管力度。

3、鼓励外商投资我国软件产业。在华设立高水平的软件研发中心;鼓励国内软件企业与外资企业进行合资或合作,开拓软件出口的国际市场;加强与国际性知名展览、论坛和会议的交流。

(二)开发多元化市场。对于日韩市场,我国具有地缘优势,而且我国东北地区具有丰富的语言和技术人才,稳定日韩市场是一条现实和可行的发展道路。但是也应看到,仅以一两个国家的市场为依托,存在很大的风险,所以应该开发广阔的国际市场。目前,我国国内巨大的市场空间对欧美企业有着极大的吸引力,所以应该以此为契机,在移动通信产业相关软件的开发与外包、医疗仪器IT软件的合作开发、金融领域的BPO业务等方面进行市场开拓。

(三)延伸产品开发深度。我国的软件开发企业多集中于低端产品的开发或者产品开发的低端。在跨国软件开发中,由于语言及业务知识所限,向高端进行延伸很难。所以,为了解决这问题,应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提高BSE能力,充分发挥他们的作用。BSE的主要职责是把客户的要求整理、传达给中方;对离岸人员进行培训,讲解业务等,所以BSE就是中方和外方之间沟通的桥梁。对软件企业来说,BSE的质量如何决定了软件开发的成败。但是实际上很多BSE只是一些有些技术知识的翻译,由于BSE的能力不足,结果使中方和外方的沟通产生了障碍。所以,企业应该培养高水平的BSE,使他们在以下五个方面的能力得以提高。(1)作为SE对客户需求的解决能力;(2)对项目的进度进行管理的能力;(3)提高离岸工程师的积极性和培训人才的能力;(4)和外方离岸工程师交流的语言能力;(5)对外国文化和观念的理解能力。

2、跟外方合作企业长期交换员工。中方企业和外方合作企业进行员工交换,一方面可以使中方员工充分理解外方对离岸开发的要求;另一方面外方的员工可以指导离岸开发,帮助解决中方因为不熟悉业务知识和当地文化所发生的错误。而且,进行员工之间的交流,还可以促进双方之间的交流,避免由于文化差异而产生的冲突。

3、直接招聘外籍工作人员。现在我国政府为外籍人士在我国就业创造了良好的条件,而且我国的工资水平也在不断提高,我国巨大的发展空间吸引了很多外籍人士来我国就业。所以,软件企业也可以抓住这个机会,聘用外方人员,直接参与软件开发工作。这可以减少由于语言和技术的原因而产生的错误。

4、在国外开分公司。在国外开分公司,更容易掌握关于要开发的软件的详细信息,更加深入了解当地的需求,同时也增强客户的信赖感。由于直接和客户接触,能够更加深刻地了解客户的意图,在产品开发上进行纵深发展,提高软件开发的深度和广度,进而对整个软件开发的全过程进行控制。

(四)多种模式培养人才。充分发动各种资源,培养软件开发人员。高校具有丰富的教师资源,软件出口基地和外包企业具有实际经验和直接接触市场的灵敏信息,掌握着培养方向,所以高校、软件出口基地、重点外包企业之间应该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共同培养人才。目前,很多高校设立软件开发专业,同时强化英、日、韩等外国语,就是一个适应市场的选择。高校和软件出口企业合作,由企业对学生就软件开发实际操作进行培训,高校承认相应的学分,以此提高学生适应工作的能力。除了国内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外,还应该利用国外的各种优势资源。如国内外相关外包服务培训机构开展合作,引进国外先进的外包人才培训模式。

上一篇:浅议经济责任审计 下一篇:零售商主导时代中小商业企业集群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