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工学融合”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设计问题初探

时间:2022-07-20 04:52:22

【前言】以“工学融合”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设计问题初探由文秘帮小编整理而成,但愿对你的学习工作带来帮助。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现独特性,建议把高职的课程分为三类:一类是理论课程,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提升人文素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一类是实务性课程,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适宜,“以就业为导向”、“工作过程导向”作为...

以“工学融合”为导向的高职高专课程设计问题初探

摘要:高职教育经过多年的改革和探讨,确立了“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发展道路。目前高职院校的重点工作是把这一理念和研究成果切实地体现在教学中,彻底改造高职教育的课堂。打破传统的教学大纲的束缚,在课程整合的基础上建立新的课程标准,从而体现高职教育的独特性,内容要以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实现素质教育的目标作为出发点和根本原则。

关键词:高职高专 工学融合 课程设计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类型,高度肯定了其对国家经济建设的贡献,并明确指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坚持学校教育与职业培训并举,全日制与非全日制并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和实训基地建设,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制定职业学校基本办学标准。”

高职教育经历多年的改革,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人才培养质量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仍备受关注。产生这一矛盾的主要原因是课程问题,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中的一个类型,其人才培养规律不同于学术人才培养规律。因此,当前高职教育必须制定新的课程标准,并且要把“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的模式体现在高职教育的课堂,这是高职教育走向优质、培养高技能人才的一条有效途径。以下从三个方面探讨课程建设的高职特色。

一、把现有课程进行整合和优化

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现独特性,建议把高职的课程分为三类:一类是理论课程,包括普通文化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理论课学习的目的是提升人文素养、掌握专业理论和技术知识;一类是实务性课程,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度适宜,“以就业为导向”、“工作过程导向”作为选择的依据;一类是实践性课程,主要是培养职业能力、应用技能,包括实验、实习、实训课等。这类课程以过程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即以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知识的习得为主,同时链接证书课程。证书课程是指以国家职业资格标准为依据设置的、以岗位工作能力为主线开发的课程,其内容大多直接关涉职业工作,能充分体现课程内容与职业工作的匹配程度,是高职课程改革与建设的正确选择。对于三类不同课程所占的比例要根据专业来确定,不能定统一标准。理论课要突出内容的完整性、理论的严谨性和科学性;实务型课程可以通过项目化教学模式完成;实践型课程就要突出实践型特点,采取学校和企业共同培养的方式,使学生真正领略企业实践的开展情况。

二、课程建设的基本原则和要求

1.课程设计要有利于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

职业能力是知识与工作任务的联系,纯粹的知识不是职业能力,纯粹的工作任务也不是职业能力,只有当知识与工作任务相结合,个体能富有智慧地完成工作任务时,才能说他具备了职业能力。这就要求在高职课程中,打破以往仅仅关注“知识点”的观念,引入结构观念,不仅要关注让学生获得哪些职业知识,更要关注让学生以什么结构来获得这些知识。课程设计的核心任务是要在知识与任务之间建立联系,以职业情境中的实际问题为中心,以知识与行动的产生为表征方式来组织课程内容,强调引导学生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主动建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从而有利于培养和提升学生的职业能力。

2.课程设计要注重企业和学校共同培养,体现互利多赢的机制

互利多赢是实现课程建设的根本保证。课程项目要立足于学生、学校和企业多方面互利共赢的目标进行设计,课程教学方案的设计要有利于学生培养,有利于教师成长,有利于学院发展,还要有利于企业发展。因此,应借鉴国外的相关成功经验,努力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校企合作模式。一方面,要为校企合作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政府应加强宏观调控,尽快完善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法律保障体系;另一方面,要激发校企合作的内部动力,找准学校与企业的利益共同点,寻求校企合作的持续发展机制,坚持服务和受益相结合的原则,加强校企双方情感的交流与效益的增长。

3.课程设计要体现学生素质全面发展的目标

新的课程标准不仅要规定课程目标、内容以及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规定课程知识点、技能,更要反映学生的学习结果,着重描述学生在学习这些内容时应有何种表现,应达到的学习结果和质量。这样才能推动学生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新课程标准要体现教育过程和方法、态度情感、价值观,从三个维度去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高职生长于形象思维,短于逻辑思维;实践性智力突出,分析性智力不足;不擅长抽象的概念、原理、范畴等符号化的理论学习,而乐于在情境化的教学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程序性知识。因而,高职课程的实施一定要扬长避短,按照学生的学习习性和职业教育的目标要求组织教学。一要重视和突出实践教学。因为高职教育培养的是面向“实际的、技术的、职业的”高技能人才,“会做”是他们的才略智能之长和谋职就业之本。二要重视引导学生学习经验性与策略性知识。经验指的是“怎样做”,策略解决的是“怎样做更好”的问题,应该成为高职课程实施的着力点。三要重视情境化教学。要积极利用并创造学生学习的职业情境,通过人与环境的交互作用,使课程内容与活动情境实现有机融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参与实践的热情,并最终习得职业生存所需要的技能。

三、课程建设的配套建设问题

高职院校课程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仅需要认真解决好项目设计开发和教学活动组织等基本问题,而且需要高职院校对现有的软硬件进行整合和提升,搞好相关的配套措施建设

1.课程设计的制度安排。“课程标准”要提供提供新的教学质量评价。学校、用人单位、社会对学生学习结果及教师提供的教学服务质量恰如其分地对课程的教学质量评价。新的课程设计的制度还体现在教学管理要有弹性。可以根据教师和学生参与企业重大项目的实际需要进行适当灵活变更。这样虽然可能形式上偏离了已经确定的教学计划,但却在更高的层次上实现了教学目标。

2.校内实训的软、硬件建设和配套。包括实训室设施、模拟仿真教学软件的应用等。

3.师资问题。组建“双师”队伍是实行新课程标准的基础。课程项目化开发与教学最根本、最关键的要素是教师,只有教师具备“双师”素质,才能有效完成课程项目化方案设计、实施教学等一系列任务,因此加快“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就成为贯彻职业教育思想的根本措施。为了加快“双师”型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要建立专业教师深入企业锻炼与发展职业能力的制度;另一方面,要积极从企业引进与聘请人才,建立并完善实践教学专兼职师资队伍。

4.课程教材建设问题。特色化教材建设历来是课程改革的标志性成果体现,更是组织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的基本依据。在内容上,应当是完成工作任务(项目)的背景资料、操作规范说明和进程指导方案。在形式上,应该是包括纸质教材、电子课件、课程教学软件、多媒体声像资料等多种形式的“立体化”教材。同时,教材必须是动态的,针对地区或行业经济及技术的发展水平及时进行增删、修改与重新组合,即体现教材建设的“求新、求异、求变”。

上一篇:科学定位职业英语,突出英语教学实用性 下一篇:中职历史教学内容改革探索